◎周侗艷
文學作品中叫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有時竟是由極細小的細節刻畫產生的?!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里描寫先生讀文章時:“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币还P就傳神地寫出了壽鏡吾先生的讀書神態。在《臺階》中,作者將鏡頭定格在父親頭發上的水珠——“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著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父親艱辛勞動的場面。這就是細節的魅力。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細節不大,卻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在生活中能觸動我們心靈的,往往就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細節。那么,我們該如何將腦海中留存的印象、記錄的素材,通過捕捉細節,加工創造為具體可感的畫面,以起到窺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而盡傳精神的奇妙作用呢?
(下文選用的學生作品均來自浙江省海寧市第一初級中學)
詩人陸游說,寫詩“工夫在詩外”。寫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細心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素材;其次,寫作時要定格情境畫面,細察紋理,捕捉微小但讓人印象深刻的點。放大“影像”,以小見大,找到情感的生發點,選擇細節描寫的角度(外貌、服飾、語言、行動、心理、場面等細節),抓住典型細微之處進行細致描寫,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

例如,在《老王》中,當病后的老王站在“我”面前,其近乎可怕的外貌給了“我”極大的心靈震撼,作者將觀察視角定格在外貌上,對老王的面色、眼睛、身體形態進行了細致描寫,讓讀者一下子就感受到老王已經病入膏肓了。
再如,學生這樣寫妹妹剛睡醒的模樣:
妹妹在與我拉拉扯扯了近半小時后,終于從躺著改為坐著了。可看她那樣兒,似乎一點兒也沒醒:壓得像雞窩一樣的亂發下,兩只眼睛緊閉著。我試圖用手把她那粘在一起的眼皮扒拉開,可妹妹的眼皮像壞了的窗簾,拉上去又掉了下來,怕是用火柴棒也難以撐起。過了良久,才見她的眼睛睜開如棉線粗細的一條縫,然后像慢動作似的睜開了。或許是沒睡夠的緣故,原本一對黑珍珠般的雙眸顯得有些無神。那些翹著的睫毛擠成了一束一束的,甚是可笑。她呆呆地看著我,目光像空氣一樣四處游散。她迷離的目光聚在鬧鐘上好一會兒,才緩緩吐出五個字:“才十點半呀!”
(周詩儀)
睡覺醒來,一個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作者卻通過仔細觀察,從這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捕捉到創作靈感。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將鏡頭對準人物的眼睛,如同放大鏡似的,把妹妹睜開雙眼的全過程細致入微地攝錄出來。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將動作拉長,如“緊閉、扒拉開、拉上去、掉了下來、擠成、游散、聚”,把妹妹睡眼惺忪、懵懵懂懂的模樣描摹得惟妙惟肖,讓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此外,作者通過想象,形容“眼皮像壞了的窗簾,……怕是用火柴棒也難以撐起”,在不動聲色中把妹妹困得睜不開眼的可愛模樣表現得淋漓盡致。
又如,向父母說一聲“我愛你”,學生這樣寫:
對父母說聲“我愛你”,對我這個不善言表又靦腆的人來說,實在是困難。為此,我晚上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苦惱明日如何開口。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準備對著鏡子練習??粗R子里的自己,我摸摸臉皮,真希望這時它能變得厚一點?!皨寢?,我愛你!”“我愛你”這三個字,怎么說怎么別扭!唉,說一句“我愛你”難道就這么難嗎?我不敢想象當我面對媽媽說出這三個字會是怎樣的情景。哦,我的天哪!
在多次練習之后,我似乎找到一點感覺,每一個字都說得很深情,幾乎動用了臉上的每一塊肌肉。
“我的寶貝,這么早就起來瞎喊什么呢?”媽媽突然出現在我背后,嚇了我一跳。
“我愛你……”沒想到我居然說順嘴了。
“什么?”
“哦,沒、沒什么!”
“小小年紀不學好,別以為我沒聽見,快寫作業去!”可媽媽似乎并沒有生氣。
晚上,我鼓足勇氣,來到媽媽面前對她說:“媽媽,我愛你!”媽媽轉過身來,用慈愛的目光望著我,我看見她的眼睛濕潤了?!皟鹤樱瑡寢屢矏勰?!”我禁不住撲進她的懷里,緊緊地擁抱她。我有點恨自己,為什么同樣一句“我愛你”,我需要一天時間醞釀才能順利說出,而媽媽只需一瞬間?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媽媽的苦口婆心,我的屢教不改;媽媽的嚴厲斥責,我的“頑強抵抗”……
(胡圣杰)
一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任務,讓個性內斂、不善言辭的作者為了難。本文聚焦于要對母親說出“我愛你”這一細節,細化放大,從橫向空間和縱向時間兩個維度把動作分解成“醞釀—誤解—執行”三步,通過“我”對鏡練習、母子對話等語言描寫,一波三折地寫出了作者情感的細微變化:從“別扭”到“誤解”,再到“感動”,深化了主題。文章以小見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母親無言的感激之情。
細節的分量雖輕,能量卻大。再沒有比細節描寫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手法了。平凡的事本身不平凡,是平凡的心讓我們無視它的意蘊。沒有飽含感情的人,寫不出動人的細節。留心觀察生活,懷著感情寫細節,可以化平凡為不凡。
細節要真實,更要典型。細節描寫并非越詳細、越復雜越好,也不是記流水賬。只有獨具代表性的細節,才有助于刻畫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凸顯作品的中心,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想要確保文章中的細節具有典型性,就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事件特點、人物精神風貌的細節,盡量選取關鍵處、轉折處、重心處、情節跳躍處等。
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中對長媽媽的兩處描寫:
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么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第一處“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典型化的動作細節描寫可看出阿長的睡相粗俗,令少年魯迅苦不堪言,心生厭惡。而第二處中寫長媽媽并不知道《山海經》這本書的正確書名,所以才說“有畫兒的‘三哼經’”。長媽媽連書名都不太清楚,那么她去買這本書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她終究是把書買到了,這凸顯出長媽媽對“我”的關愛之情。魯迅特意這樣寫,其實是要表現成年后的他對長媽媽的感激之情。
此外,適當“細心地”經歷生活,感受人、事、景、物的微小變化,在合適的時間用顯微鏡般的視角去觀察、思考正在經歷的事件,明確本質和沖突,才能使自己的細節描寫更有力地觸動讀者。
如學生寫同學之間的分享:
她,是我的好朋友。
中午,我剝橘子分給同學。突然,一瓣橘子被我不小心掰出了汁水。怎么辦呢?扔掉太可惜;送給同學吧,給誰好呢?因為這瓣橘子看起來真不怎么樣!
我一回頭,看見了她。對,還有她沒給呢!我迅速拿起那瓣出水的橘子,甩了幾下,轉身準備遞給她。就在“給你”兩個字剛要沖出嘴的一瞬間,我猶豫了:她可是我的好朋友,怎么能把不好的東西給她呢?但這是進口的橘子呀,那么貴,扔掉太可惜了!
我的心里好像有兩個人在拉扯。雖然我知道出了水的橘子味道會有些影響,可是……
突然,她朝我走了過來,手里捧著一把紅紅的石榴。她徑直走到我的座位前,輕輕地將手中的石榴,放在我的桌子上,笑著說:“給你的,嘗嘗看!”我一時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地說:“好,謝謝……嗯……謝謝了!”
我低頭看了一眼那些石榴,它們一粒粒亮晶晶、紅彤彤,閃著迷人的光澤。我拿起一粒放入嘴中,哇,真甜!
我的心猛然一震,飛快地捏緊那瓣橘子,干脆利落地將它扔進垃圾桶。我小心翼翼地重新掰下一瓣橘子,黃澄澄的,遞給她:“這是給你的!”她接過,開心地笑了:“哇,謝謝!”
我輕松地笑了。
(王佾欣)
作者用不加雕飾的文辭,為我們講述了她戰勝自己,和朋友分享橘子的故事,雖然是一件生活小事,但在作者的筆下卻一波三折?!拔摇毕敕珠僮咏o同學,卻不小心將一瓣橘子擠出了水,覺得扔掉可惜,便欲送給同學,卻又猶豫、糾結。看到此處,讀者也不禁為“我”著急,怎么辦呢?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寫同學送石榴給自己吃。同學的真誠,顯然觸動了“我”的心靈,“我”將那瓣擠出了水的橘子扔進垃圾桶,重新掰下一瓣橘子送給同學。整個故事在“我”心情的起伏中層層推進,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除此以外,對比手法的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我”前后兩次送橘子態度的對比;“我”將那瓣橘子迅速拿起甩了幾下就準備送同學的倉促,與同學手捧石榴徑直走過來送給“我”的坦蕩真誠的對比;擠出水的橘子和亮晶晶、紅彤彤石榴的對比;“我”前后心情的對比。這些對比,讓“我”的形象更加地豐滿真實,一個真誠可愛、勇于自省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一個人處于不同場合、不同環境的時候,他的表現可能是不一樣的。由于社會結構和社會分工的復雜,人在社會中是有多重角色的。所以,在進行人物形象塑造時要關注多重角色,從二維平面走向三維立體,選擇恰當的角色,并抓住典型的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個性。
為什么有人說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所有描寫魯迅的文章中最好的?那是因為當時的魯迅展示給大眾的形象大多是這樣的:夾著煙,凝著神,橫眉冷對千夫指,冷峻,嚴肅。而蕭紅對于魯迅的刻畫,除了大家都熟悉的作家身份外,還從魯迅生活中的多個角色里看見了一個“可愛、可親、可敬”的魯迅形象,一個更真實的魯迅。這樣的“看”是多么難能可貴。
由此可見,要使人物鮮活、立體起來,應將人物放在多棱鏡下,讓人物投射出不同層面的形象。
例如,學生在《把“象形文字”打開》一文中,這樣描寫自己的奶奶:
我的奶奶很能干,她是家里的“后勤部長”,最近還擔任了“通信部長”。所謂“通信部長”,其實就是把來電話的人的姓名記錄下來,等到傍晚家里人回來了再作匯報。
咦,我的奶奶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怎么能記錄下這么多人名呢?告訴你吧,事情還得從上個月說起。
那天放學回來,我一進門便看見奶奶坐在電話機旁,在一個小本子上寫著什么。晚上吃飯的時候,奶奶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對爸爸說:“對了,今天有兩個人打電話找你,他姓……姓……姓什么來著?”奶奶記不起來了。她接著講道:“算了,還有一個是……是誰來著……等會兒,我去查一下?!蹦棠剔D身進了房間,不一會兒,拿來了那個小本子,她看了看說:“對對對,就叫‘魚有波’?!?/p>
我疑惑地拿過奶奶手中的小本子,翻開封面,只見紙上畫著一幅畫:一條魚騰空而起,下面是一朵朵浪花。雖然畫技還勉強過得去,但我沒看明白這畫的意思,忍不住問道:“這是什么意思呀?”
奶奶湊過頭來,指著畫上的魚說:“這還不明白嗎?魚下面有波浪,這叫‘魚有波’?!蔽也唤Τ隽寺曇?,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奶奶,您可真有創新精神??!這可以當作‘象形文字’來解釋了?!蹦棠踢呏钢硪环嬤吔忉專骸斑@頭羊的下頜上留著一大把胡子,意思是‘老羊’(老楊),要是沒胡子的羊,那就是‘小羊’(小楊)。”奶奶邊比畫邊講解,逗得我捧腹大笑。

(俞霏)
作者抓住奶奶“不識字”這一特點,選擇了生活中平常但非常典型的事例進行描寫,一個聰明智慧的奶奶形象躍然紙上。文中有兩處寫奶奶“畫”名字——“魚有波”“老羊和小羊”,綜合使用多種描寫方法,從神態、語言、心理等方面抓住細節細膩描摹,通過一連串的動作和情境逐步構建起奶奶的形象:雖然不識字,卻能積極開動腦筋,用畫畫找諧音的方式記錄來電訪客的名字,幫助家人解決后顧之憂。她一人身兼數職,是家里不可或缺的一位成員。
作家池莉說:“我們偏愛生活的細節。我覺得人類發展了這么多年,再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興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細節是嶄新的,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群,擁有絕對不同的細節?!弊屛覀兡闷鹗种械墓P,抓住細節,讓普通的人、平凡的事、短暫的瞬間展現出最亮眼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