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會芳,鄧海濱,楊祁云,張景欣,曾 濤,蒲小明,孫大元,林壁潤*
(1.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40;2.廣東省煙草科學研究所,廣東韶關 512026)
鐮刀菌根腐病是嚴重危害煙草的根莖病害之一,能夠造成煙葉大幅減產,甚至絕收。根腐病菌種類復雜,不同地區的致病鐮刀菌種類不同,同一地區煙草根腐病也可由1 種或多種鐮刀菌引起。Lamondia[1]報道尖孢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是美國康涅狄格和馬薩諸塞州的雪茄煙致病菌。云南鑒定有F.oxysporum[2]、茄病鐮刀菌(F.solani)[3]和輪枝鐮刀菌(F.verticillioides)[4]。河南煙區病原菌有F.oxysporum、F.solani、層出鐮刀菌(F.proliferatum)和F.sinensis[5-6]。為有效防治該病害,需要首先明確該地區致病鐮刀菌的種類和致病性。
廣東韶關煙區以種植濃香型優質煙草為主,多年來,鐮刀菌根腐病零星發生,屬次要病害,但2022年3—7 月間,韶關降雨量明顯高于往年,煙草根腐病突然爆發成災,受害煙田達10%~15%,上升為主要病害,有關廣東省煙區侵染煙草的鐮刀菌種類未見報道。為有效防治該病害,本研究對韶關煙草根腐病菌進行分離純化,測定其致病力,以病菌形態特征與分子技術相結合鑒定病原菌,為生產中有效防治該病害提供依據。
病害樣本于2022 年3—7 月采自廣東韶關市的始興、南雄、烏莖和珠璣4 地。供試煙草:粵煙97,由廣東省煙草科學研究所提供。培養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馬鈴薯葡萄糖培養液(PDB)。
1.2.1 病害調查及病原菌分離 在廣東韶關的始興、南雄、烏莖、珠璣進行病害調查。采用5 點取樣法,每點調查10 株煙株,記錄發病情況,計算發病率,拍照記錄病害癥狀。采集發病煙株,將病株根莖部用流水洗凈,晾干,從病健交界處切取約4 mm 見方的小塊病組織,參照方仲達[7]的常規組織分離方法,表面消毒后接種到PDA 平板,26 ℃培養5 d,挑取菌落邊緣菌絲接種到PDA 上培養,單孢分離獲得純化菌株。4 ℃保存備用。
1.2.2. 菌株形態特征觀察 將待測菌接種到PDA上,26 ℃培養,每24 h 觀察記錄菌落直徑、形態和顏色變化等。培養6 d 后,制片,觀察菌絲、孢子、分孢梗的顏色、形態,有無厚垣孢子產生,測量大型和小型分生孢子的大小(n=50)。參考前人文獻初步鑒定病原菌。
1.2.3 菌株的分子鑒定 將待測菌接種于PDB 培養液,26 ℃、150 r/min 培養3 d 后收集菌絲,采用uniq-10 柱式真菌基因組DNA 抽提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用ITS(ITS1 和ITS4)[8]、EF-1α(EF1和EF2)[9]和β-Tub(β-tub T01 和β-tub T02)[10]通用引物進行PCR 擴增,20 μL 反應體系:100 ng/μL DNA 模板1 μL、50 μmol/L 正向反向引物各1 μL、2×PCR Mix 預混液8.5 μL、ddH2O 8.5 μL。條件為:94 ℃預變性10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共34 個循環;72 ℃延伸10 min。擴增產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測序。將測得的序列在NCBI 上做BLAST比對,提取GenBank 中相近的序列,用Mega 7.0軟件進行序列比對,構建基于EF-1α 和β-Tub 序列的Neighbor-Joining 系統發育樹,根據分離菌株與已知菌株的親緣關系確定病原菌的分類地位。
1.2.4 菌株致病性測定 參照邱睿等[11]方法,把待測菌株接種于滅菌麥粒上,26 ℃培養7 d,制成帶菌麥粒培養物。取100 g 滅菌土,接入帶菌麥粒(每缽接30 粒),拌勻,施足水后移入4~5 葉齡的健壯煙苗,每盆1 株,置于26 ℃溫室保濕培養。以拌入無菌麥粒為對照,每處理10 盆,3 次重復。接種后每天觀察各處理發病情況,處理后3、5、7 d,調查發病情況,計算發病率和病情指數。根腐病分級調查標準參考《煙草病蟲害分級及調查方法》(GB/T 23222—2008)[12]:0 級,植株生長正常;1級,植株基本生長正常或稍矮化,最下部葉片黃化或萎蔫;3 級,病株比健株矮1/4~1/3,1/2~2/3葉片黃化或萎蔫;5 級,病株比健株矮1/3~1/2,2/3 以上葉片黃化或萎蔫;7 級,病株比健株矮1/2以上,全株葉片黃化或萎蔫;9 級,病株基本枯死。病情指數=∑(病級數值×該病級植株數)/(最高級數×調查總植株數)×100。煙株出現癥狀后,進行病原菌再分離,觀察分離物形態。
1.2.5 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DPS 軟件處理,用鄧肯氏新復極差多重比較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分離病原菌,獲得49 株真菌,通過ITS 序列比對分析,其中45 株為鐮刀菌。采用ITS 序列在NCBI 上進行BLAST 比對時,部分菌株比對結果混亂,無法明確到種,因此,ITS 序列僅用于菌株的初步分類。結合各菌株外部形態特征及ITS 序列分析,將45 株鐮刀菌初步分為4 類(表1),每類隨機選取1~2 株,進行形態特征描述、系統發育分析和致病力測定。
表1 分離菌株情況Table 1 List of isolated strains
Ⅰ類菌株占比最大,為42.22%,廣泛分布在南雄、始興、烏莖和珠璣4 地,采集地發病率較輕,為6.00%~18.00%。Ⅱ類菌株和Ⅲ類菌株均分布于始興和南雄,采集地發病率較重,分別為28.00%~66.00%和24.00%~60.00%。Ⅳ類菌株僅分布于烏莖,采集地發病率較輕。可見,I 類菌株為廣東韶關煙區的優勢菌株,而Ⅱ類菌株和Ⅲ類菌株采集地的發病率明顯偏重。
19 株I 類菌株形態特征相似,代表性菌株SGF4和SGF12在PDA上的生長速度為9.00和9.67 mm/d。菌落白色,氣生菌絲稀疏,薄絨狀,菌落背面無色,不產色素(圖1)。分生孢子梗較長,產孢細胞瓶梗狀,多單生。大型分生孢子2~4 個隔膜,多數為3個隔膜,馬特形,較寬,兩端略向內彎曲,頂細胞圓錐形,基細胞鈍圓,大小為(12.29~32.45) μm×(3.52~5.64) μm。小型分生孢子在產孢細胞頂端聚集成假頭狀,紡錘形、梭形,無隔膜,大小為(5.58~13.26) μm×(2.45~4.05) μm。未見厚垣孢子。比對文獻[13-14],初步鑒定為茄病鐮刀菌(F.solani)。
圖1 Fusarium solani 的形態特征Fig.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saium solani
12 株Ⅱ類菌株形態特征相似,代表性菌株SGF25 和SGF29 在PDA 上的生長速度為15.67 和14.33 mm/d(圖2)。菌落外圍白色,內圈粉紅色,氣生菌絲棉絮狀,豐富,菌落背面白色到肉色。產孢細胞瓶形或安瓿瓶形,短,多單生。大型分生孢子3~6 個隔膜,美麗形,孢子細長,腹背平行,頂細胞為細錐形,有喙,大小為(18.04~41.45) μm×(2.86~4.62) μm。小型分生孢子紡錘型或腎形,0~1個隔膜,大小為(4.56~12.48) μm×(2.25~3.62) μm。具厚垣孢子,球形。比對文獻[13,15],初步鑒定為共享鐮刀菌(F.commune)。
圖2 Fusarium commune 的形態特征Fig. 2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sarium commune
9 株Ⅲ類菌株形態特征相似,代表性菌株SGF36 在PDA 上的生長速度為13.67 mm/d(圖3)。菌落白色,氣生菌絲棉絮狀,豐富,表面粗糙,菌落背面為粉紅色。產孢細胞瓶梗狀,短,多單生。大型分生孢子美麗形,細長,較直,兩端稍彎曲,3~5 個隔膜,頂細胞細圓錐形,具喙,基細胞具足跟,大小為(18.54~45.85) μm×(2.35~3.84) μm。小型分生孢子在產孢細胞頂端聚集成假頭狀,長紡錘形、棒形或卵形,0~1 個隔膜,大小為(5.56~16.76) μm×(2.32~3.86) μm,未見厚垣孢子。比對文獻[16],初步鑒定為藤倉鐮刀菌(F.fujikuroi)。
圖3 Fusarium fujikuroi 的形態特征Fig. 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sarium fujikuroi
5 株Ⅳ類菌株形態特征相似,代表性菌株SGF43 在PDA 上的生長速度為9.33 mm/d(圖4)。菌落外圍白色,內圈淡粉紅色,氣生菌絲薄絨狀,菌落背面粉紅色。產孢細胞瓶梗狀,短,單生。大型分生孢子美麗形,腹背平行,細長,2~5 個隔膜,多為3 個隔膜,頂細胞為細錐形,足跟不明顯或鈍圓,大小為(20.24~32.62) μm×(2.26~3.88) μm。小型分生孢子橢圓形,紡錘形或腎形,0~1 個隔膜,極少具2 個隔膜,隔膜處略有縊縮,大小為(4.24~12.56)μm×(2.84~4.65) μm。未見厚垣孢子。比對文獻[13-14],初步鑒定為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
圖4 Fusarium oxysporum 的形態特征Fig. 4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sarium oxysporum
利用EF-1α 和β-Tub 通用引物對菌株進行PCR擴增,獲得片段長度在750 bp 和1300 bp 左右。用EF-1α 和β-Tub 序列在NCBI 上進行BLAST 比對,結果均較穩定。基于EF-1α 序列構建系統發育樹,見圖5,基于β-Tub 序列構建系統發育樹,見圖6,同時采用TEF-1α 和β-Tub 序列聯合構建系統發育樹,見圖7。SGF4 和SGF12 均與F.solani聚為一支,SGF25 和SGF29 均與F.commune聚為一支,SGF36 與F.fujikuroi聚為一支,SGF43 與F.oxysporum聚為一支。且基因序列一致性均在99%以上。
圖5 基于EF-1α 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Fig. 5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EF-1α sequences
圖6 基于β-Tub 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Fig. 6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β-Tub sequences
圖7 TEF-1α 和β-Tub 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Fig. 7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TEF-1α and β-Tub sequences
結合4 種類型菌株的培養特征、形態特征和系統發育分析,鑒定菌株SGF4 和SGF12 是茄病鐮刀菌(F.solani),SGF25 和SGF29 是共享鐮刀菌(F.commune),SGF36 是藤倉鐮刀菌(F.fujikuroi),SGF43 是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
4 類鐮刀菌對煙苗的致病性測定顯示,F.solaniSGF4、F.solaniSGF12 和F.oxysporumSGF43 處理后,煙苗未表現萎蔫癥狀,但煙苗矮小,葉片由下至上黃化(圖8-A、8-B、8-C)。F.communeSGF25、F.communeSGF29 和F.fujikuroiSGF36 處理后第2天,煙苗下部葉片開始萎蔫,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由下至上黃化萎蔫,植株矮小(圖8-D、8-E、8-F)。
圖8 4 類鐮刀菌對煙苗的致病性(處理后7 d)Fig. 8 Pathogenicity of 4 types of Fusarium to tobacco seedlings(7 d post treated)
處理7 d 后拔出病株,F.solaniSGF4、F.solaniSGF12 和F.oxysporumSGF43 處理的根變黑,有側根但與對照相比較少(圖8-G)。F.communeSGF25、F.communeSGF29 和F.fujikuroiSGF36 處理根部變黑、腐爛,但幾乎無側根。綜上,不同類型鐮刀菌對煙苗均有致病性,其二次分離物與接種菌株均一致,確定4 類菌株均為煙草根腐病的致病菌。
從表2 可見,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F.communeSGF25、F.communeSGF29、F.fujikuroiSGF36 和F.oxysporumSGF43 侵染的煙苗病情指數明顯上升,病害發展迅速,處理后第7 天,病情指數分別為70.00、72.00、63.67 和52.00,煙株嚴重受害,已無經濟價值(圖9)。F.solaniSGF4 和F.solaniSGF12 侵染的煙苗病情指數上升平緩,雖然下部葉片黃化,但煙株一直可生長,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處理后第7 天的病情指數為36.67 和32.00。綜上,4 類鐮刀菌對煙草均有致病性,致病力強弱排序為F.commune≈F.fujikuroi>F.oxysporum>F.solani。
圖9 4 類鐮刀菌對煙苗生長的影響(處理后7 d)Fig. 9 Effects of 4 types of Fusarium on the growth of tobacco seedlings(7 d post treated)
表2 4 類鐮刀菌處理后煙苗的病情指數Table 2 The disease index of tobacco seedlings treated with 4 types of Fusarium
多種鐮刀菌可侵染煙草引起根腐病,不同地區的致病鐮刀菌種類不同,其中F.oxysporum或F.solani一直是各地煙草鐮刀菌根腐病的優勢致病菌。邱睿等[17]報道河南煙草根腐病菌有4 種,以F.oxysporum為主,占81.25%。蓋曉彤等[18]鑒定云南煙草根腐病病原有7 種鐮刀菌,其中F.oxysporum為優勢菌。而桑維鈞等[19]鑒定貴州煙草根腐病菌以F.solani為主。馬來西亞的主要致病菌也是F.solani[20]。本研究鑒定廣東韶關煙區致病菌有4 種,分別為F.solani、F.commune、F.fujikuroi和F.oxysporum。其中F.solani分布區域最廣,分離菌株數量最多,占比42.22%,為優勢種群。雖然F.solani在韶關煙區分布最廣,但在4 種致病鐮刀菌中,該菌致病性最弱,采集地發病率較輕,為6.00%~18.00%,致病性測定表明,煙株被侵染后,下部葉片變黃,但煙苗一直可生長,仍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這也解釋了韶關煙區2022 年以前雖然每年有根腐病發生,但發病率一直較低,危害較輕,屬次要病害的原因。
但2022 年3—7 月,煙草根腐病在南雄和始興突然暴發,受害煙田面積達10%~15%,發病率在20%以上,嚴重的高達60%,且發病速度快,植株受害嚴重,最后全株枯萎,無任何經濟價值,可見其病原菌致病能力較強。從南雄和始興重病煙株上分離出F.commune和F.fujikuroi兩種鐮刀菌致病力均較強,接種煙苗7 d 病情指數均在63%以上,短期內可致煙苗黃化枯萎死亡。因此判斷造成南雄和始興煙草根腐病暴發的病原菌主要是F.commune和F.fujikuroi。本研究發現,F.commune和F.fujikuroi生長速度較快,在PDA 上生長速度均在13.00 mm/d 以上,當帶菌麥粒接種在土壤中,僅3 d即在土壤表面出現大量白色菌絲。而2022 年上半年,韶關煙區雨量豐富,高于往年,土壤濕度一直較大,兩種鐮刀菌在土壤中大量增殖積累,侵染煙草,最終爆發成災。
F.fujikuroi是一類重要致病鐮刀菌,可侵染多種重要經濟作物,引起水稻惡苗病[21]、玉米莖腐病[22]、大豆種腐病[23]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邱睿等[5]雖然在河南煙區檢測出F.fujikuroi,但并未明確其是否具有致病性,本文明確了F.fujikuroi能夠侵染煙草引起根腐病。
本研究以鐮刀菌的形態特征為基礎,結合基于EF-1α 和β-Tub 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明確了廣東韶關煙草鐮刀菌根腐病菌有4 種,為茄病鐮刀菌(F.solani)、共享鐮刀菌(F.commune)、藤倉鐮刀菌(F.fujikuroi)和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4 類鐮刀菌對煙草致病性強弱排序為F.commune≈F.fujikuroi>F.oxysporum>F.solani。F.solani分布較廣,是廣東韶關煙區的優勢種群。本研究明確廣東韶關煙草根腐病菌的病原菌種類及致病性強弱,可為生產中防治該病害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