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
前段時間,多個網絡賬號發布信息稱某市投入34億元給22公里河道掛大理石磚,被網友調侃和質疑,隨后,當地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回應該信息系誤傳,但未能平息事態。
此后當地再次發布通報,詳細說明了34億資金的具體規劃和用途。官方解釋至此應該算是清楚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情,是地方政府實施防澇工程,并建設配套設施,給市民一處日常休閑的好去處,然而卻挨了罵。
首先是有些網絡賬號以訛傳訛,脫離事實,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消息就這樣散播開來。
其次,當地起初略顯草率的回應,網友的質疑和不滿無可厚非。加之近來部分地方財政緊張,公眾要求政府公共立項要經得起質疑和檢驗,也是合理的關切和訴求。
最后,在介紹一個34億元的財政整治工程、公示標段具體項目時,地方部門應充分做好效率、安全、親民、輿論等環節的場景邏輯推演,不要出現疏漏。
當下部分地方財政緊張,有必要把錢花在刀刃上,回應群眾的合理關切。若項目真的對推進地方發展、提高民眾的日常生活體驗有益,人們肯定能夠予以支持。而財政在經濟下行期合理支出,確實有助于推動基礎設施及惠民工程建設。一個標段對應數百上千個工位,每個工位對應一個就業,每個就業對應一份工資,每份工資對應一份溫飽,又對應一份學費和家庭主婦的一份購買。上下游市場購銷兩旺,企業家信心增加,銀行家信心增加,投資家信心增加,整個經濟的發動機迸發力量,這就是由財政這個皮帶輪的第一擊發動量啟動起來的。
財稅系全功能參與國家基礎建設,與銀行系機構合起來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在經濟下行、疫情后恢復重建中發揮著穩健的積極作用,這是中國的一大優勢。在今天國家財政相對緊張、地方債隱憂等問題困擾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發揮其引領投資、配套調整的推動作用,責任和意義重大。
此次事情雖是“烏龍”,但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地方財政的開支要合理合規,經得起檢驗,經得住人們的質疑。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