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秋

旅行類綜藝一直是韓國綜藝節目最受歡迎的品類之一,深受各年齡層觀眾喜愛。在韓國綜藝節目中,含有“旅行”元素的節目幾乎占到一半以上。隨著后疫情時代到來,韓國人對旅行的熱情更加高漲,各類新老旅行綜藝再度登上熱議榜。各大電視臺、制作公司紛紛伺機而動,意圖探索這一品類的新收視密碼。
早期韓綜的拍攝場地以室內為主,內容涉及談話類、競技類、戀愛類等,形式較為單一。2002年年底,單一類型綜藝收視走低,善于迎合市場的韓國人,推出了一檔以真人秀體驗為主的綜藝——《無限挑戰》,不設固定場景和固定主題,以體驗和游戲競技為主,異地競技,異地生存,或者直接將節目放在旅游景點拍攝特輯,每期不重樣的內容立刻引發觀眾熱情,收視率直逼50%。當時任職于KBS電視臺的羅英錫,在《無限挑戰》其中一期去外地旅行的主題節目中找到靈感,在2007年策劃了以異地短途旅行為主題的新類型綜藝《兩天一夜》。
《兩天一夜》開播后的爆火,給制作團隊帶來更多信心,也讓綜藝節目實現真正意義上“從室內邁向室外”的空間跨越。
之后5年時間里,被稱為“跑男”的《Running Man》和《家族的誕生》等相繼問世,但由于類型相同,相對于前兩部的超高人氣,初期的《Running Man》和《家族的誕生》,收視率和口碑都未達預期。
2013年,轉戰有線電視臺的羅英錫策劃推出了《花樣爺爺》《花樣姐姐》,將出境旅行設為主題,集結一群年齡相仿的爺爺與姐姐,組成旅行團前往國外。主題鮮明的中老年版“人在囧途”讓看慣無固定主題節目的觀眾,感到新鮮有趣。隨著兩個節目收視率走高,羅英錫團隊又趁熱打鐵,與電視劇和愛豆團體聯動,推出《花樣青春》系列,受到年輕觀眾的熱烈追捧。該系列的成功跨界聯動,不僅讓旅行綜藝在類型節目中占據一席之地,也讓業界看到了綜藝節目中旅行元素疊加其他元素的多種可能。
從2013年開始,《爸爸去哪兒》問世,隔年,《三時三餐》《新西游記》《燃燒的青春》等節目相繼開播,旅行類綜藝節目進入高速發展期,不同類型的節目批量產出。
2016年后,JTBC電視臺涉足綜藝,旋即推出全明星陣容的《團結才能火》,讓金勇萬、金成柱、安貞煥、鄭亨敦四位主持、音樂、體育界明星,在沒有經紀人和助理的情形下,與普通人一同跟團旅行,別出心裁的創意讓這檔旅行節目掀起不小水花。更多元化的旅行綜藝全面涌現,《尹食堂》《姜食堂》《再次出發》等細分賽道的旅行綜藝相繼播出。2019年前后,隨著流媒體平臺入局,旅行綜藝開始慢下來,走向更為“小眾化”和“個性化”的路線,《丁海寅的個人旅行》《意外的旅程》《旅行者》《露營俱樂部》等節目隨之問世。
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韓國旅行綜藝完成了多次蛻變,出現了一部部經典作品。由最初的附屬元素到成為獨立出圈的熱門題材,韓國旅行綜藝在探索的路上,做了哪些突破?
嘉賓吸睛+強調體驗旅行
2000年前后,由于市場調查顯示觀眾更傾向于“熟面孔”,所以該時期的綜藝節目大多依賴于明星熱度,節目創意更傾向于打造固定主持形象。例如被稱為韓國綜藝鼻祖的《無限挑戰》,聚集了7位在韓國最有號召力的嘉賓主持,每個人的人設不同,或溫和或幽默或搞笑或聰明,在節目中產生了精彩紛呈的化學反應,造就無數經典場面。固定嘉賓主持的看點豐富,觀眾對嘉賓的接受度自然提升,無論是頂級明星,還是出道不久的新人,甚至是跨界名人,節目組只根據當期節目定位選擇嘉賓,內容質量得到保證,頻頻打破收視率紀錄。
之后接棒《無限挑戰》的《Running Man》《兩天一夜》《家族的誕生》,固定的嘉賓主持團隊總是節目出彩的部分之一,尤其是為中國觀眾熟知的《Running Man》,李光洙憑借這檔節目人氣暴增,成功出圈,堪稱“節目托人”的經典案例。
時至今日,“選好主持嘉賓,節目成功一半”的規則仍然被大部分綜藝節目沿用,尤其是新節目,除了模式,首要考慮的是邀請有影響力和關注度的藝人出演。例如《新西游記》第一季與《尹食堂》,以及最新節目《用雙腳搶票》等,都是先用嘉賓作為宣傳點吸引觀眾,再通過節目內容增加黏性,這種方法屢試不爽。
打造可持續性IP+產業鏈閉環
2013年旅行綜藝成為市場主流后,善于制造衍生節目的韓國制作班底,看到了旅行產業易變現的特點,于是疊加什么元素能夠最快、最持久地變現,成為各大制作公司的探索目標,于是融合類綜藝出現在大眾視野。
旅行+熱門劇集嘉賓:如《花樣青春》系列,邀請“請回答”系列主演參與,收獲高口碑、高收視。
旅行+熱門綜藝嘉賓:如JTBC出品的綜藝《我朋友的家在哪兒》,此前綜藝節目《非首腦會談》的六位成員在這檔綜藝中分別前往中國、意大利、加拿大、比利時等國家,親身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
旅行+經典名著:如《新西游記》,該節目以中國名著《西游記》的故事為背景,結合日本漫畫《七龍珠》中“集齊龍珠”的設定,節目四位固定嘉賓的形象分別參考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在中國西安通過完成游戲任務收集特定的“龍珠”,并實現愿望。
旅行+親子:如《爸爸去哪兒》,嘉賓帶領自己的孩子前往旅行,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實現親子關系的遞進與成長。
旅行+音樂:如《再次出發》,嘉賓前往街頭表演氛圍濃厚的愛爾蘭,一邊旅行,一邊在街頭進行音樂表演。
旅行+美食:如《白鐘元的街頭美食》系列,韓國知名美食家白鐘元作為出鏡主持人,在世界各地尋找藏在街頭巷尾的美食。
旅行+科教:如《懂也沒用的神秘雜學詞典》,該節目由政治、經濟、美食、文學、腦科學等各種跨領域學科的雜學家,以及相關專業博士擔任嘉賓,與固定主持人柳熙烈一同在旅行的過程中學習各類相關知識,體驗異域文化的魅力。
各類疊加不同元素的綜藝節目陸續推出,帶動了實景旅游、玩具制造、美食餐廳和主題服裝行業的發展,多領域跨界合作綜藝效應引流各類實體行業,最終實現打造IP變現的目標。節目產生收益之后,再根據大眾反饋,將新的需求融入下一季節目中,以此實現節目與用戶的互相反哺。
緊抓觀眾口味+精準投放
對于靠收視率與口碑決定勝負的綜藝節目來說,社會輿論環境至關重要。打造符合觀眾“剛需”的節目,對于綜藝節目創作者來說,也是一門技術。
論借輿論東風的佼佼者,必須提到羅英錫。
2007年播出的《兩天一夜》,就是匯集“天時”和“人和”的典型案例:2006年年末至2007年年初,韓國政府推行周末雙休制度,隨之掀起一陣短途旅行風潮。羅英錫注意到了這一趨勢,迎合民眾興趣點的短途旅行節目《兩天一夜》就此誕生。
2007年—2008年,韓國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經濟衰退,百姓紛紛壓縮開支,連帶著娛樂類節目也收視不佳。此時,《兩天一夜》劇組沿用《無限挑戰》其中一期的靈感,打出“窮游”主題,播出數期后即風靡全國,收視率一度突破40%。
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韓國民眾消費能力猛增更多地關注海外旅行。于是,羅英錫在2013年策劃了《花樣爺爺》和《花樣姐姐》,再次贏得高口碑與高熱度。
兩檔綜藝的成功,讓羅英錫成為韓國一線綜藝制作人,也讓旅行類綜藝正式走進大眾視野,成為標簽性節目。后續推出的《花樣青春—老撾篇》《花樣青春—冰島篇》《花樣青春—非洲篇》,更是將旅行綜藝鞏固成為熱門綜藝品類。
除了出色的策劃能力,羅英錫抓住輿論風口、精準拿捏民眾情緒的能力,無疑是成功關鍵。
又如《尹食堂》和《姜食堂》,隨著近年來自媒體化成為趨勢,大眾開始強調“個性”,《尹食堂》與《姜食堂》抓住了突出“個體特色”的趨勢,在節目中打造為某位嘉賓量身定制的餐廳經營故事,節目播出后,在一眾綜藝中脫穎而出,甚至一路火到了中國。
2019年流媒體平臺Netflix推出了跨國綜藝《Twogether:男神一起來看你》,邀請韓國演員李勝基與中國臺灣演員劉以豪搭檔,跨越山海前往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尋訪粉絲。該綜藝推出后,立刻登上Netflix綜藝榜熱搜,更被親切地稱為“為粉絲私人定制的良心綜藝”。
時勢造英雄,綜藝節目制作組需要將目光放得更長遠,從更高的視角引導、迎合觀眾喜好,這個方法也被韓國綜藝界奉為必修課之一,沿用至今。
鉆研創新+秉持“匠人精神”
旅行綜藝發展至今,各種結構幾乎已經發掘殆盡,但各大制作公司卻并未停下腳步,而是接連拋出了更多可能性。在別人絞盡腦汁思考還能疊加什么元素的時候,有人選擇了反方向做減法,讓旅行返璞歸真,從零出發,重新尋找旅行的意義。如JTBC的《旅行者》,該綜藝只邀請了柳俊烈與李帝勛兩位嘉賓,沒有游戲,沒有任務,將節目交還給旅行者,讓他們在旅途中尋找真正的自我。
還有強調“旅行方式”的單元式旅行綜藝《首爾鄉巴佬》,其獨特的用自己的方式返回鄉下并呈現地方風土人情的形式,也收獲一眾粉絲。
最近熱度較高的露營綜藝節目《改造露營車》《帶輪子回家》,也是將關注點從“去哪兒玩”轉為“玩什么”,參與嘉賓可以在露營地談論人生,生火做飯,尋找愛情,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放空自己,觀眾通過旁觀嘉賓互動來獲取精神滿足。
還有讓網友參與互動的節目《花樣旅行Flower Crew》,該節目嘉賓三天兩夜的旅行全程通過NAVER V LIVE直播,并在線投票,由觀眾投票決定嘉賓接下來的旅程。
在上述旅行類綜藝中,并非所有節目都取得了好成績,甚至有些收視率還不到1%。但這并不影響旅行綜藝繼續探索的進程,正如羅英錫所說:“最重要的元素永遠是‘創新,一部作品至少有一點是新鮮的創意,才能引發觀眾的興趣。”
不難看出,韓國的旅行綜藝,注重展現旅行與“人”之間的內心映照,所以無論如何疊加元素,再做深耕或是簡化,都在準確掌握“人”的需求的前提下進行,盡管過程中也有很多波折,但“以人為本”的宗旨始終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