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陽


“我們初遇那天,你為什么叫我家人?”
“他們說,家人是血脈相連的同胞……”
前不久,一部短視頻劇集《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熱“出圈”。該劇用“文物擬人”的方式,巧妙講述關于文化、歷史和責任的故事,獨特的立意、用心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情懷引發了觀眾強烈共鳴。該短劇在B站平臺播放量累計兩千余萬,登頂多個短視頻平臺的熱榜。
該短劇由兩位年輕up主制作,講述了大英博物館內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為人形出逃,在一名中國記者李永安的幫助下重回祖國的故事。劇中,化身少女的文物“小玉壺”身著漢服、環佩玎珰,臉上帶著斑駁污跡、身背行囊,在倫敦街頭夢想、祈求著“回家”,一出場就牢牢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文物擬人”是一種人格化的傳播方式,無疑適應了短視頻時代的規律。當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它們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就化作了人的靈魂和喜悲,因此能夠吸引許多原本對傳統文化不熟悉或不感興趣的年輕人去主動關注、學習歷史。“小玉壺”就是這樣以靈動的外表、坦率的談吐,讓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回歸人們的視野,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細節滿滿的精心制作,是《逃出大英博物館》贏得觀眾認可的重要原因。“小玉壺”剛一出場,就非常鄭重地強調自己的名字“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合理推測,她之所以強調自己的全名,可能是因為在大英博物館中,被掠奪的大量文物只是一串串冰冷的編號,真正的名字、用途以及寓意均消失不見,背后的歷史故事也湮沒無聞。而“小玉壺”的名字也非常容易讓觀眾聯想起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千古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既是強調自己的全名,也是在強調中華流失文物的身份和價值。
又如,“小玉壺”的臉蛋臟兮兮的,她感慨男主角的住處“這么大柜子只住兩個人啊”,被很多網友解讀為國外博物館對中國文物的潦草態度;而她把茶葉堆滿購物籃的舉動也有出處——網友援引專家觀點證明,當年遠渡重洋時,易碎的瓷器內外往往被茶葉塞得滿滿當當,以抵御風浪顛簸……觀眾可以感受到,該劇自然傳遞著一種“雅俗共賞”,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色貼著看似簡單和直白的劇情、對話時時流淌。
劇情中,“小玉壺”說,這次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帶大英博物館里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回國。“文物回家”,對于中國人而言一直是個心酸傷痛的話題,《逃出大英博物館》通過一個小切口,將民族深沉而隱秘的情感表達出來,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其中許多文物是在過去的殖民戰爭或擴張中被掠奪或非法交易的。《逃出大英博物館》所講述和揭示的是這樣的現實:文物像孤魂野鬼一樣流落海外,黃金被熔化,鉆石被切割,被偷被賣甚至被掛上電商平臺,它們的價值在盜賊眼中,只是流通的物質財富;但對于中華民族而言,這些文物是我們祖先們的智慧和精神的象征,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物本身的價值自不必說,背后的故事和其蘊藏的民族美韻更是無價之寶。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說過:“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嚴。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樣流失海外,就沒有尊嚴。”文物是文明的印記,它們的最佳歸屬就是回到故土。“每一個文物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有它自己的價值。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去保護這些文物,去傳承這些文化,去講述這些故事……”集體記憶喚醒了情感追憶,很多網友都在留言中抒發了自己看完該劇后的內心波瀾和對“文物回家”的重要性的認識——文物和國家,彼此血脈相連。
《逃出大英博物館》所引發的共振共鳴,展現著當下中國年輕人對歷史和傳統的熱情,對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視。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們民族世世代代不變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覺的基因、家國情懷的血脈。
(摘自2023年9月5日《新華日報·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