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元月份起大棚開始種植紅托竹蓀,一個生產周期是6個月左右,目前正進入出菇階段。”在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馬崗村,安徽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霞正向記者介紹菌菇種植,“竹蓀作為珍稀類高檔食用菌,生產周期長,藥用價值高,產值也高,預計2023年我們基地的紅托竹蓀產量將達到50萬斤,年產值6000萬元左右。”
王海霞是安徽省安慶人,出生于皖南深山地區,因小時候家里種植過口蘑,所以對農業種植方面特別感興趣。
“之前我在城市里面做著財務管理的工作,雖說不用風吹日曬,十分安逸,可是出于對農業的熱愛、對蘑菇的興趣,再加上自身管理經驗較為豐富,我依然選擇回到農村,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2022年1月,王海霞成了百麓農業蜀山項目負責人,從此開始了她真正的農業之旅。
作為一個集項目建設和生產種植為一體的項目負責人,她一上任就面臨著很多問題,不僅要懂管理,還需要懂建設、懂設備、懂技術,甚至還要懂市場。
突如其來的壓力讓王海霞喘不過氣來,但她不曾放棄,而是選擇一頭鉆進書本和網絡,“惡補”各類農業生產知識、政策法規。
慢慢地,她從書本走向實踐,學會了辨別土壤,看設施和地形,觀察農產品生長情況,并由此判斷一塊地適合種植哪些作物。
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王海霞就開啟了一邊管理現場一邊不斷總結的學習模式,將智能溫室大棚建設的環節、細節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摸索并開始投入建設。
現在的王海霞介紹起菌菇的培植與管理技術早已輕車熟路,“蜀山項目啟動以來,我一直在村里駐點。從規劃到施工,再到后面的技術全部親力親為。看到這片本來已經荒蕪的土地現在建成了兩棟綜合展示樓以及30個智能大棚,過程雖然累,但是我心里十分有成就感。”
“目前我們已經建成30個智能化大棚,2022年底已完成一輪蟲草花的采摘。今年大棚開始種植紅托竹蓀,自2023年4月10日第一棵竹蓀開傘采摘后,大批外來旅游團隊和親子游客被吸引前來,目前已接待旅游者超過5000人次。”王海霞說,“大棚內的溫度、濕度適宜,在這里,很多留守農村的婦女、老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后期我們公司投資建設的不管是文旅還是餐飲、住宿,都會帶動附近經濟發展,初步估計將帶動500人以上的就業。”
從城市到農村,王海霞沒有喊過苦、怕過累,沒有放棄對菌菇種植技術的鉆研,身為女性,她毅然承擔起企業的一片天,只為讓這片土地創造出更高的價值,用“小菌菇”撐起群眾的“致富路”。
來源:蜀山區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