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春 陳辰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沿江省市調研,先后三次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部署,逐步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的精神內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堅持人民至上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根本出發點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根本立場。“六個必須堅持”中,“堅持人民至上”置于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人民至上是貫穿其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的一條紅線,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鮮明的人民性價值立場。
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保護好一江清水是沿江人民的共同期盼。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調研,著重關注這里的水質狀況、禁捕退捕工作進展和漁民的安置情況,并在與市民交談時深情地指出:“‘上下同欲者勝’。我們干事業,只要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也就能夠最終辦成。”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只要是人民群眾歡迎、咧嘴笑的事,再難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眾不高興、撇嘴的事,就堅決不要干!”[1]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長江沿岸人民,多做讓人民群眾“咧嘴笑”的事,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靶定了方向。
依靠人民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長江流域的治理需要協調各方力量,人民群眾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主力軍。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共同守護好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考察時作出“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科學論斷。在制定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政策的過程中,國家高度重視群眾建言獻策,充分汲取民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制定過程中,全國人大環資委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旨在汲取各方智慧以實現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目標的法治化,深刻破解了人與長江、發展與保護、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歷史傳承與現代文明等深層次的關系和矛盾,為構筑長江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價值遵循。
綠色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環境質量怎么樣,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強烈;污染治理成效怎么樣,要由老百姓說了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3]堅持綠色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就是要堅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問題為重點,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堅持自信自立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基本立足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4]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正是體現了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戰略導向發展長江經濟帶,既強調對自身發展的信心,又強調在與外界關系中要自立,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論原則。
母親河的地位賦予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文化自信。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5]賦予了長江“母親河”的最高地位。長江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滋養著五千年中華文明。長江下游的良渚遺址、河姆渡遺址,長江中游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湖南安鄉湯家崗遺址,長江上游的三星堆遺址等有力地證明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對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堅持自信自立治理長江流域、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精神支柱。
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有利于穩固其經濟中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中心所在、活力所在。[6]長江經濟帶面積為205.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1.39%,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均占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這一經濟帶從西向東橫跨華夏大地,串起東中西三大板塊,形如一條舞動的巨龍,撐起了中國經濟的“脊梁”。因此,只有保護好長江,才能切實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長江生態環境的轉折性變化進一步增強推動綠色發展的自信心。從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次座談會上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第三次座談會的幾年時間里,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從高空俯瞰,一條長江“綠帶”愈加明顯。這些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新成就進一步增強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自信心。
三、堅持守正創新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守正創新上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是在固本培元的同時,開拓創新所形成的,體現了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生態思想。守正首先守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7]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名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8]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核心理念和戰略定位,堅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實踐基準,是對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的堅決摒棄,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堅守。
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守正創新還應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9]習近平總書記在秉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培根鑄魂;借鑒莊子哲學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古老智慧,提出長江經濟帶要努力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總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理念,凝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彰顯了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自覺。
運用創新思維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回看來時之路是為了更好地走好前行之路。“新”就是運用創新思維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說新話辦新事求實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集體發展思想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一方面拓展了綠色發展的話語空間,將綠色發展理念同具體區域的綠色發展實踐緊密聯系;另一方面深化了對綠色發展的理解,從一般到特殊,從抽象到具體,綠色發展的指向性更加明確,綠色發展的落腳點更加清晰。
四、堅持問題導向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現實著眼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4]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堅持問題導向,是科學認識、準確把握長江流域過去發展所帶來的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問題的思想方法。
直面問題是前提。長江經濟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的區位優勢,取得了巨大經濟成就。但由于持續多年的無序利用和過度開發,一度不堪重負,生態環境惡化。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診斷”:“‘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6]在第一次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就開門見山地指出:“這次討論的不是發展問題,而是保護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直接點明了“長江病”是“生態病”,為實現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和流域環境綜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突破口,為追長江“病源”、找長江“病因”、挖長江“病根”指明了方向。
找準問題是基礎。只有在找準問題的基礎上,才能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準確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在長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長江的五大“病根”:一是對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認識。部分領導干部在抓生態環境保護上主動性不足、創造性不夠,思想上的“結”還沒有真正解開。二是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流域生態功能退化依然嚴重,沿江產業發展慣性較大,污染物排放基數大,流域環境風險隱患突出。三是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較弱,難以有效適應全流域完整性管理的要求。四是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區域合作虛多實少,城市群缺乏協同,帶動力不足。五是有關方面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干部隊伍配備不足,宣傳教育不到位,人才培養和交流力度也不足。[6]
解決問題是關鍵。以實際問題為導向,既要見思想,更要見行動。如何治好“長江病”,關系子孫后代、民族未來。為此,習近平總書記走遍長江上中下游實地考察,為醫治長江“望聞問切”,“把脈開方”。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流域“一盤棋”思想,在“共”字上做足文章,重點闡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需要把握好的“五個關系”,并賦予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新歷史使命。
五、堅持系統觀念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關鍵統籌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4]面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中始終貫穿著系統觀念,通過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使各項工作有序落實,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法論特質。
強化前瞻性思考。“明者見于無形,智者慮于未萌”。把前瞻性思考擺在突出位置,是堅持系統觀念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首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明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路徑導向,以及“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前瞻性思考保護“母親河”之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之于我國全局發展的重要性,奠定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強化全局性謀劃。“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系長江經濟帶發展,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把脈定向、謀篇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6]這“五個更”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其中,“生態更優美”擺在首要位置,凸顯了綠色發展對于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還賦予長江經濟帶一系列新使命,即:“新篇章、新樣板、新高地、新優勢、新畫卷”和“主戰場、主動脈、主力軍”。
強化整體性推進。“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個高度耦合、系統集成的統一整體,各個部分、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發展方法上必須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這五大關系。這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支撐。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尤其需要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著力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
六、堅持胸懷天下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站位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4]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既為我國綠色發展提供指導,又倡導全人類合作,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作出重要貢獻,充分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情懷。
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加快長江經濟帶上的‘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建設,擴大投資和貿易,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10]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貫穿我國東中西部,二者戰略上的貫通有利于我國對內對外開放的聯動發展,統籌我國沿海、沿邊及內陸地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目標是契合的,綠色發展是二者的共同選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在指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同時,其核心要義也必將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為世界大河流域綠色發展轉型提供中國方案。大河治理和流域經濟發展一直是困擾各國的普遍性難題。國外的大江大河治理有已成功綠色轉型,還有部分流域處于治理和發展都不充分的狀態。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經濟密度最大的流域經濟帶,其建設和發展在吸收借鑒國外典型流域經濟開發的經驗和教訓的同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創造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獨特道路,這為深陷生態危機的尼羅河、恒河等世界大江大河流域的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了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樣板”。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指導,長江經濟帶建設走出了一條成效明顯的中國特色之路,為中國響應可持續發展倡議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站在推動人類永續發展的高度,向世界發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倡議。在實踐中,中國不僅通過努力讓本國綠色發展取得重大成就,還將發展經驗與世界其他國家分享,積極推動綠色發展合作,使得“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日益成為全球共識。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中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進入新時代,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指引,認真學習貫徹“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實踐的道路上不斷增強綠色發展的底色,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與黨員干部談談心——新時代弘揚好傳統好作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2.
[2]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63.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58.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21.
[5]習近平.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N].人民日報,2016-1-8(01).
[6]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談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6.
[7]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9]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443.
[10]習近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0-11-16(01).
(成長春: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辰: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