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玉良 郭國祥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體力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經驗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時,明確將“堅持人民至上”置于首位。探究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邏輯與歷史演進,對理解、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經驗和重要方法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邏輯一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提供的理論基礎,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本思想提供的文化底蘊。
其一,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前提。《共產黨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P42)馬克思把實現人民解放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這種深厚的人民立場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深厚的人民性特征。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就在于堅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使命,始終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為己任。盡管中國近代史上一些五花八門的主義和政黨層出不窮,雖然他們也高談“注重國民生計,采用穩健社會政策”[2](P31),標榜所謂“發達民力”[2](P54),“使全國人民享受共和民國的幸福”[2](P46)等,但實際上他們往往都只是權貴階層的傳聲筒、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只有馬克思主義和它的踐行者——中國共產黨,才真正把人民利益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和根本立場。
其二,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論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馬克思主義中所提到的“人”既不同于黑格爾的“精神的人”,也不同于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而是一種“現實的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一定物質條件下,從事實踐活動,活生生的具體的人。人的本質就是一種社會存在,人民的相關實踐活動自然而然就構成了整個社會與歷史。但是作為社會主體力量的人民,在存在剝削的階級社會中,雖然創造了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卻既不擁有權利,又不擁有財產,因而馬克思鼓勵人民通過革命來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主張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與中國共產黨“為人類求解放”的價值取向不謀而合。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人民在各個歷史階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三,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遵循。“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3](P286),“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3](P287)。馬克思主義既強調了人民群眾是歷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又強調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活動深入發展的主要動力,對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出了明確肯定。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現之前,也有一些思想家對“人民”這個概念有初步看法,并形成了諸如英雄史觀、唯心史觀等觀點,但他們都是認為英雄豪杰、帝王將相、杰出人才才是歷史的主角,而人民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是可有可無的木偶和歷史擺設。直到馬克思主義出現,才真正從人民自身的角度出發,認為歷史不再是少數人的歷史,人民群眾才是社會的主人。中國共產黨在對這種人民史觀的長期遵循下,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創造歷史的原理,積極調動人民的創造性。
民本思想是相對于君本思想、官本思想而言的,是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而把人民視為治國理政基礎的學說,它是中國傳統仁政德治的思想倫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智慧。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正是對傳統民本思想智慧的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本思想所蘊含的重民、愛民、富民、安民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源頭活水。
其一,重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最早記錄,記載于《尚書·五子之歌》。此后的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大都注重民意民心,像周公旦的“敬天保民”思想直接把人民的意志當成是上天的旨意。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首位。荀子則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形象深刻地說明了君與民的對立統一關系。
其二,愛民。愛民的一個重要準則就是仁政。縱觀中國歷史,凡是治國理政取得良好績效者,大都愛護百姓子民。著名的部落首領大禹在帶領人民治理水患時,事事親力親為,始終與人民共進退,三過家門而不入。像“孝宣之治”的開創者漢景帝劉詢和“光武中興”的開創者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都是古代君主中的愛民典范:他們就位期間,廢除各種不合理制度,知人善用,招撫流民,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因此百姓生活穩定,社會和諧。
其三,富民。“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物質利益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重要目標。孔子曾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的理論,認為國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礎上,人民富足是國家獲得充足財政收入的基礎。孟子和荀子進一步對富民思想進行創新,孟子提出了“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認為要讓百姓有一定的財產收入社會才會穩定。
其四,安民。西漢初,統治者吸取前人經驗,認識到社會動蕩和長期戰亂導致勞民傷財,決定采取休養生息政策,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安居樂業。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把安撫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作為立國的基本政策,勵精圖治,從而使社會秩序井然、經濟繁榮、政治清明,開創了“貞觀之治”。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傳統文化中重民、愛民、富民、安民為內涵的民本思想滋養了中國共產黨人,推動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內在基因。但人民至上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歷史內涵、不同的歷史主題。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主要表現為實現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不懈努力。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通過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情況,認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4](P9),大力發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形成了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群眾運動,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創建了一系列農村革命根據地,創立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加強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尤其是在古田會議上,提出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明確規定中國的紅軍,不只是一支會打勝仗的軍隊,還是一支肩負著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政治任務的軍隊。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信“兵民是勝利之本”[5](P509),“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5](P511),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軍隊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和建立抗日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也廣泛行動起來,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群眾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取得戰爭勝利最深層次的因素,不論是用小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的勝利,還是用小船劃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都深刻表明最終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民。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建立的二十八年,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人民解放的二十八年。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主要表現為堅持人民當家作主。1949 年新中國的誕生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近代以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基本完成,人民至上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主要表現為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在國內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況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拿起了生產建設的武器,恢復了國民經濟,穩定了社會秩序,尤其是在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土地問題上,積極推動土地改革,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徹底廢除了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極大地提高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通過“一化三改”促進了國家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初步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雛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調整工業布局,又在中西部地區進行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三線建設,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較先進的工業國,人民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國民經濟和人均GDP均取得巨大突破,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世界平均水平,遠遠好于新中國成立時的發展狀況。
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除了在物質上富民以外,還必須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民主政治的貫徹實施。1949 年通過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了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形式,國體、政體和組織形式的形成表明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體系已經基本確立。195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使人民成為了法律意義上的國家主人,它所反映出的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的政治權力有了堅實的法制保障。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在物質與制度的雙重保障下,農民可以參與生產隊事務管理,工人可以參加工廠管理,知識分子可以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中國社會有了最真實、最廣泛、最有效的基層人民民主,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不斷得到滿足,中國人民開始過上尊嚴、體面的生活。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主要表現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提出當前階段最首要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著眼于“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6](P152),領導全黨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主要目標,在農村采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本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在城市分階段設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支持以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及外資經濟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經濟,堅持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是中國的唯一出路。同時,鄧小平提出改革的檢驗標準也在于人民,他不僅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而且還提出了“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價一切工作是非成敗的“人民標準”,等等。這些都是黨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具體表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部分黨員干部開始出現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現象,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及時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在黨內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三講教育”和保持黨的先進性教育活動等不斷加強黨的建設,這是基于發展全局對人民利益的深度把握,只有從黨內出發,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才能更好地堅持人民至上。進入新世紀,世界格局發生深刻改變,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視人民群眾為社會的真正主人,把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進一步落實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以及“怎樣實現這樣的發展”的重大問題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主要表現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始終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使命,通過深化改革逐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總結以往發展經驗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一重要論斷,并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提到“人民”二字,強調必須堅持人民立場,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的進展,不斷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經濟上,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通過脫貧攻堅、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了農業強國建設的步伐,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此同時,我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積極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全社會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參與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政治上,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習近平總書記2019 年在上海進行視察時第一次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概念,并在之后的工作中對其進行了深刻闡述。這一論斷首次集中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優勢,既闡述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又闡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民主化和生活化。新時代在政治方面堅持人民至上,主要體現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充分發揮黨的制度優勢,不斷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在各方面都享有真正的民主權利。
文化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人民提供更加優質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致力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全國基本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保障機制。同時中國共產黨強調創作導向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7](P160),要求任何文化創作都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
社會建設上,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激發社會活力和創造力,始終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統籌安排就業、收入、教育、社保、醫療等民生重要事項,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生態文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生態文明高度重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對待。“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8](P7)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高度重視環境污染問題,切實解決影響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筑牢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