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雪蓮
尋烏調查是1930 年5 月毛澤東在江西尋烏針對當地的政治、商業、土地斗爭等問題進行的一次重要的大規模社會調查,為后來黨中央作出系列決策部署提供了現實依據。如今再看尋烏調查,總結“尋烏經驗”,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黨開展調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930 年5月,朱毛紅軍在澄江擊潰反動武裝力量后順利進駐尋烏。在古柏的陪同下,毛澤東詳細考察了尋烏縣的各方面情況。毛澤東之所以在尋烏開展大規模調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毛澤東的農村情結。他看到農民生活太苦,認為只有調查找出農民痛苦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使農民翻身。二是黨內部分同志存在“左”傾思潮和盲動主義的表現。一些同志認為中國革命已到達高潮,盲目要求舉行全國暴動和攻打中心城市,使中國革命受到嚴重挫折。三是為了解中國現實情況。黨需要通過實地調研弄清楚農村各階級、商業資產階級與城市貧民現狀,明確農村和城市的關系,以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方針政策。四是尋烏地理位置特殊。尋烏位于閩粵贛三省交界處,連接著贛南和廣東東江一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1]。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運用的調研邏輯,充分展現了其高超的調研能力。
毛澤東強調,必須“反對本本主義”[2](P111)“必須努力作實際調查”[3](P43)。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堅持實事求是的主要表現有:第一,從實際出發確定調研內容。在洞察到當時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潮和對富農、商業問題認識不足等問題后,毛澤東主要針對尋烏的商業、舊有土地關系、土地斗爭等內容展開了調查。第二,堅持根據具體問題制定具體政策。毛澤東在調研中發現不少人認為富農的出產均是親自勞動,而非剝削他人,不主張在斗爭中打擊他們。于是他分析富農的具體收入方式,得出了富農屬半地主性質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制定了針對富農的政策。第三,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調研成果。尋烏調查是毛澤東比較滿意的一次調查,但他仍提到,這個調查的缺陷是沒有分析中農、雇農與流氓。隨后他在《興國調查》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補充研究。毛澤東通過這種持續性的調研不斷檢驗和完善調研成果,從而得到新認識,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抓住事物核心,看清問題本質,才能“對癥下藥”。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怎么走”,農村包圍城市這條道路能不能行得通成為關鍵問題。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毛澤東深入研究了尋烏的工商業興衰過程與原因、各階層的生存狀況及其政治態度,并將具體問題放置于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加以分析。毛澤東主要對尋烏的三類問題進行了調查:一是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二是土地斗爭問題,詳細了解尋烏的土地、山林、池塘等分配問題;三是制度問題,包括山林制度、收租制度等。通過對這三類問題進行分析,毛澤東對為什么要走農村包圍城市這條道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為黨制定適合中國革命發展的土地革命路線提供了現實支撐。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毛澤東將調查研究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強調調研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其一,堅持為了群眾。在分析房屋分配問題時,毛澤東發現有地主不滿借住人在自家房屋生育,提出只有將這種“臨時居住”變為“己有”才能維護農民利益。其二,堅持依靠人民。毛澤東通過召集群眾開調查會順利獲取第一手材料,主要依靠群眾開展調研。其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分析尋烏土地斗爭時,毛澤東意識到分田斗爭實際上是貧農對地主富農的斗爭,黨必須爭取貧農,打倒地主富農。毛澤東堅持從群眾中來,了解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堅持到群眾中去,深化了對爭取廣大貧農支持的認識,進而向群眾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
為全面收集當地資料,毛澤東采用了觀察、訪問、開座談會等實證研究法。毛澤東認為,了解事物的第一步是觀察。通過觀察,對事物形成一般性認識,這是對事物達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毛澤東通過四處觀察,了解尋烏風土人情、經濟狀況等信息后,形成了對尋烏的基本認識。第二步是訪問。毛澤東數次找商人、工人、游民等直接交談,甚至對同一問題反復求證,這展現了毛澤東調查研究時的嚴謹態度。第三步是開座談會。毛澤東認為這“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辦法”[4](P790)。為防止片面化,毛澤東很注重訪談對象的代表性和廣泛性。在主要提供資料的11 人中,從年齡上看,最年長的62歲,最年輕的23歲;從職業來看,有縣委書記、蘇維埃委員、商人、老師、士兵等;從階層來看,有貧農、中農、小地主等。這種由多樣性特征組成的調查對象所提供的資料相對可靠,保證了獲取資料的全面性。
尋烏調查證明了調查研究是黨深入群眾、了解社會情況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新時代調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尋烏調查實踐是推動新時代科學理論創新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發揚光大,提出系列關于調查研究的新論斷和新舉措,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科學調研思想。一是問題性,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調查研究;二是人民性,以為人民服務為出發點開展調查研究;三是全面性,強調調查對象要廣泛;四是創新性,強調要創新調研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調查研究的實踐性與毛澤東的調查研究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新時代黨認識和改造中國社會的重要指導方法。
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堅持要親手掌握資料,親自分析研究得出結論。這種親力親為的工作作風,為全黨身體力行開展調查研究樹立了榜樣。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當地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5](P39)。他本人在福州任職17年,有2/3的時間都在基層調研;在浙江工作時,僅1年時間就跑了全省的多數縣市區;在上海任職7個月,考察了19個區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帶隊奔赴祖國各地,深入基層,親力親為掌握調研情況,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毛澤東認為,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人民解決難題,為人民服務。為了使廣大群眾獲得解放,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深入了解了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貧農主要關心的問題,突出強調要保障貧農的利益。毛澤東的這種群眾觀為新時代做好調研工作、走好群眾路線提供了范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6](P84)毛澤東的尋烏調查是對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是全黨學習的典范。
采取合適的方法調研是提高調查研究實效的關鍵。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堅持實事求是、問題導向,走群眾路線,采取考察、走訪、開調查會等方式進行科學調研。他根據調研進度和實際情況采取不同調研方法,使各個調研方法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確保尋烏調查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對中國革命的路徑、方法等問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提高調查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上下功夫”[7](P36),鞭策新時代的領導干部不僅要掌握科學的調研方法,還要善于根據調研實際采取不同的調研方式,通過創新調研方式方法以達到提高調研效率、完善調研結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