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6—8世紀中國疫災的時空特征及鼠疫流行

2023-10-16 12:39:22龔勝生肖永芝李孜沫謝海超石國寧陳發虎

龔勝生, 肖永芝, 李孜沫, 張 濤, 謝海超, 石國寧, 陳發虎

(1.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武漢 430079;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北京 10070;3.南昌師范學院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 南昌 330032;4.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與資源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01;5.邯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河北 邯鄲 056006;6.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 北京 100101)

最新研究表明,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發生在541年,由查士丁尼瘟疫(541—544年)開始,直到750年,持續2個多世紀.人類基因考古學[1]和現代傳染病模型模擬[2]都證明,查士丁尼瘟疫是由腺鼠疫引起的.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時期,在中國處于南北朝(420—589年)后期到隋唐(581—907年)中期,此間中國的瘟疫流行狀況如何?有沒有鼠疫流行的跡象與可能?如果有,與歐洲鼠疫的流行又有著怎樣的關聯?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問題.假使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只有一個疫源地,考慮到鼠疫在相距遙遠的中國與歐洲之間傳播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這里以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時期為核心,將研究期向前向后延伸,從整個6-8世紀的300年時間來觀察.

1 6—8世紀中國疫災流行的時空特征

1.1 6—8世紀中國疫災的簡略年表

根據龔勝生對“疫災之年”的定義[3]及其《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4]所載6-8世紀的疫災史料和最新修訂,將6-8世紀各疫災之年的疫災狀況編成簡要年表,臚列如次.

(1) 501年.正月,蕭衍率軍圍攻郢州城(今湖北武漢).七月,郢州城破,疾疫流腫,城中男女十萬人,死者十七八,積尸比屋皆滿.九月,蕭衍順江東下,圍攻建康城(今江蘇南京).十二月,建康城被攻破,城中瘟疫流行.按:造成此次瘟疫的病種系498年南齊與北魏在南陽打仗時,由北魏軍隊傳給南齊軍隊,進而由南齊軍隊帶到郢州城的,史書稱“流腫”,醫籍稱“虜瘡”,后文考證即腺鼠疫.

(2) 502年.春,建康城疫癘流行.

(3) 503年.南梁(主要是都城建康地區)是夏多疫癘.

(4) 504年.南梁(主要是都城建康地區)是歲多疾疫.北魏都城洛陽六月地震,大旱,疾疫.按:501年十二月,蕭衍軍隊將“流腫”從郢州城帶入建康城,導致建康城502—504年連續大疫.陶弘景《真誥》卷六描述了這次瘟疫之慘烈:“且頃以來,殺氣蔽天,惡煙彌景,邪魔橫起,百疾雜臻.或風寒關結,或流腫種痾,不期而禍湊,意外而病生者,比目而來集也.”

(5) 510年.北魏禽昌、襄陵二縣(今山西臨汾)大疫,自正月至四月,死者二千七百三十人.

(6) 515年.夏四月,在鐘離郡(今安徽鳳陽)修建浮山堰的軍民大疾疫,死者相枕.

(7) 529年.六月,南梁都城(即建康)疫甚.

(8) 547年.南梁都城(即建康)旱疫.

(9) 548年.十月,南梁都城(即建康)內已有疾疫流行.十一月,侯景軍隊來圍城.十二月,建康城中糧絕,“稍行腫滿之疾,城中疫死者大半”.

(10) 549年.三月,侯景攻入建康城.史稱:自侯景圍攻建業之后,城中多有腫病,死者相繼.閉城之日,城中有男女十余萬,擐甲者二萬余人,被圍既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什八九”,最后剩下不滿四千人.

(11) 551年.四月,侯景攻巴陵(今湖南岳陽),久攻不克,五月,軍中疾疫,死者大半.按:548年以來的瘟疫流行都與侯景軍隊有關,“腫病”之疾(即腺鼠疫)一直駐存于其軍士之中,軍隊行進到哪里,腫病就流行到哪里,因而死亡率甚高,“死者大半”甚至“死者什八九”.

(12) 563年.二月,北周境內(主要是關中地區)風雨僭時,疾癘屢起.

(13) 565年.是歲,河南大疫,死者十四五.

(14) 566年.二月,南陳疹患淹時,亢陽累月,大赦天下.按:561—562年中國西北連年大旱,隨后引發大疫.563年,瘟疫在今陜西、甘肅的北周境內流行,周武帝在都城長安(今西安)下詔罪己.565年,瘟疫向東傳到北齊境內,導致河南大疫,死者十四五.566年,瘟疫進一步蔓延到長江下游的南陳境內,陳文帝在都城建康(今南京)下詔罪己.導致這次疫災的病種為“疹患”,皮膚出疹是許多疫病的表征,如天花、傷寒、鼠疫等,但從瘟疫起于西北大旱之背景看,這里可能是指鼠疫.清代余師愚《疫疹一得》中的“疫疹”就是指腺鼠疫,甚至直到晚清民國,仍有以“疹”特指腺鼠疫的.

(15) 573年.十月,壽陽城(今安徽壽縣)發生圍城戰爭,“城中多疫癘,死者過半”,“城中苦濕,多腹疾,手足皆腫,死者什六七”.

(16) 574年.四月,戰爭脅迫下,朐山、黃郭一帶饑饉疾疫.

(17) 583年.四月,隋軍北伐突厥,突厥士兵“饑不得食,又多災疫,死者極眾”,或曰“饑疫死亡,人畜過半”.

(18) 589年.岷州(今甘肅岷縣)疫.

(19) 592年.都城長安疾疫.

(20) 598年.二月,隋朝集結30萬大軍揮師高麗.六月,軍出臨渝關(今山海關),次遼水,軍隊“大遭疾疫”.至九月撤軍時,軍士“死者十八九”.

(21) 610年.二月,隋攻流求(今臺灣島),“士卒深入,蒙犯瘴癘,餒疾而死者十八九”.

(22) 612年.正月,隋朝集結一百一十三萬大軍進軍高麗,七月大敗而歸,“死者數十萬,因屬疫疾,山東尤甚”.史稱“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

(23) 614年.隋第三次征討高麗,軍中“復多疾疫,自黃龍以東,骸骨相屬,止泊之處,軍人皆積尸以御風雨,死者十八九”.按:598—614年間,隋朝軍隊的大疫均與軍事行動有關,其瘟疫或是之前從突厥軍隊傳入,以“死者十八九”的死亡率來看,或是腺鼠疫流行.

(24) 617年.九月,關中癘疫,死人如積,不可勝計.

(25) 618年.關中骨蒸病大流行.按:據《舊唐書》卷191《許胤宗傳》和《新唐書》卷204《許胤宗傳》載,骨蒸病“遞相傳染” “得之必死”“得者皆死”.醫史學家認為,“骨蒸病”即今之肺結核,但死亡率如此之高,不排除是具有“結核”表征(淋巴結腫大)的腺鼠疫.

(26) 621年.二月,秦王李世民圍王世充于洛陽宮城中,至三月,城中乏食,民病身腫腳弱,死者十之八九.圍城之初,洛陽宮城之民凡三萬家,疫后死剩不足三千家.按:此次瘟疫表征為“身腫腳弱”,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八九十,應該是被稱為“流腫”或“風毒腳氣”的腺鼠疫所致.

(27) 627年.九月,大兵之余,疫癘方作.十二月,西突厥地區大雪,羊馬多死,民大饑疫,長城之南,暴骨如丘.

(28) 629年.正月,長安城疾疫.

(29) 636年.關內、河東大疫.

(30) 641年.三月,澤州疫.

(31) 642年.夏,谷、涇、徐、戴、虢五州疫.

(32) 643年.夏,澤、濠、廬三州大疫.

(33) 644年.廬、濠、巴、普、郴五州疫.

(34) 648年.九月,邠州大疫,詔醫療之.

(35) 653年.“虜瘡”從西域東流,遍于海中.按:627—636年大疫的源自突厥,是導致其“暴骨如丘”的腺鼠疫,其中653年“從西域東流,遍于海中”的瘟疫明確是“虜瘡”(腺鼠疫)流行.

(36) 655年.三月,楚州大疫.

(37) 681年.三月,突厥阿史那伏念部士卒多疾疫.

(38) 682年.關中三月旱蝗,四月饑饉,六月疾疫,自陜(今三門峽市)至洛(今洛陽市),死者不可勝數.冬十月,長安地震,人相食,大疫,兩京死者相枕于路.按:681年唐朝出兵反擊突厥,突厥部隊因疾疫流行引發內訌,其首領被押送至唐都長安城處死,瘟疫也隨之帶入長安,導致682年長安和洛陽兩京之間的瘟疫大流行.

(39) 707年.春,自京師至山東疾疫,民死者眾.夏,山東、河北二十余州旱,饑饉、疾疫,死者數千計.按:唐中宗在位(705—710年)的六年間,“水旱不調,疾疫屢起”,“自劍南盡河、隴,山東由青、徐、曹、汴,河北舉滄、瀛、趙、鄚,或困水旱,或頓兵疫,死亡流離略盡”,是年是瘟疫流行最猛烈的一年.

(40) 711年.京師疫癘相仍.

(41) 751年.四月,唐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領兵八萬討伐南詔國,至西洱河,與閣羅鳳戰,結果大敗,士卒瘴疫,死者六萬人.

(42) 754年.六月,七萬唐軍攻南詔太和城(今大理),結果“士卒罹瘴疫及饑死什七八”,“涉海而疫死相踵于道……死者十八”,“涉海,瘴死者相屬于路……死者十八九”.按:751年和754年唐朝兩次發兵攻打南詔,戰爭均由外戚楊國忠發動,史稱其在751年鮮于仲通大敗之后“益發中國兵討之,前后死者幾二十萬人”,或曰:“自仲通、李宓再舉討蠻之軍,其征發皆用中國利兵,然于土風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傷,饋餉之所乏,物故者十八九.凡舉二十萬眾,棄之死地,只輪不還,人銜冤毒,無敢言者.”兩次戰爭失敗,均與“瘴疫”有關,每次瘟疫死亡,都在六萬人左右.云南是鼠疫自然疫源地和惡性瘧疾流行地,這里的“瘴疫”除惡性瘧疾外,也不排除腺鼠疫的發生.

(43) 762年.秋大疫,流行范圍極廣,北自淮沂,達于海隅.其中,江東大疫,死者過半.三吳尤甚,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為之空虛,道路積骨相支撐,枕藉者彌二千里.浙江杭、越間疫疾頗甚,戶有死絕,十月,唐代宗令州縣瘞民疫死不能葬者.按:醫史學家麥格勞(Roderick E. McGraw)據此認為中國的腺鼠疫是8世紀從地中海由海道傳入的,并稱762年中國沿海省份流行劇重的高死亡率的腺鼠疫[5].

(44) 783年.洛陽大亂,谷貴大疫.

(45) 784年.四月,吐蕃軍在武功(今陜西武功)一帶大疫.十月,疫癘薦至,水旱相乘.

(46) 787年.三月,吐蕃軍隊春疫大興,羊馬多死,人馬疾疫.

(47) 790年.夏,淮南、浙東、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人暍且疫,死者甚眾.

(48) 799年.夏,吐蕃麥不熟,疫癘仍興.

1.2 6—8世紀中國疫災的時間特征

根據上述疫災簡略年表,將6-8世紀各次疫災發生的年份、季節和疫災等級制成表1,表中疫災等級的劃分著眼于中國三千年疫災流行的整體情況,主要根據疫災流行縣數和死亡人數分為7個等級,其中Ⅳ級以上疫災統稱為“大瘟疫”,6-8世紀大瘟疫之年17個,占48個疫災之年總數的35.42%(表2).概括起來,6-8世紀中國疫災流行的時間變化特征有以下三點.

表1 中國6-8世紀疫災發生的年份、季節及其等級

表2 中國三千年疫災嚴重程度的等級劃分

1) 疫災主要在春夏季節流行.季節性是瘟疫流行的最主要的特征.6—8世紀,中國疫災發生在春季的12次,夏季的14次,秋季的5次,冬季的6次,全年都有流行或者季節不詳的11次,總體而言,疫災多在春、夏季節流行,但“大瘟疫”多發生于夏、秋、冬三季.據研究,中國北方腺鼠疫主要在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區腺鼠疫主要在春夏季流行[6],6—8世紀中國疫災流行的這些季節特點,可能與當時有較多鼠疫發生有關系.

2) 疫災流行頻度總體趨于下降.從整個中國三千年疫災史看,6-8世紀處于魏晉南北朝疫災高峰期的后期和唐代疫災低谷期的前期,總體上屬于疫災偏少的時期,3個世紀里只有48個疫災之年,其中6世紀20個,7世紀18個,8世紀10個,在世紀尺度上,疫災頻度總體趨于下降.在十年尺度上,無論是疫災頻數指數還是疫災等級指數,波動特征十分明顯,其中7世紀10年代和40年代的疫災頻度最高,8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的疫災頻度最低,六階多項式趨勢線呈“W”型波動,線性趨勢線下降特征明顯(圖1).

注:虛直線為線性趨勢線,虛曲線為六階多項式趨勢線,細實線為10年指數波動線,粗線為50年滑動平均線.圖1 中國6-8世紀疫災十年指數的變化Fig.1 Changes of the decade epidemic index in China from the 6th to 8th century

3)疫災流行具有顯著的周期性.中國三千年疫災變化具有多種波動周期[3],6—8世紀是其中一段十分重要的時期,對其十年疫災頻度指數和疫災等級指數序列分別進行小波分析,發現十年疫災頻度指數存在280 a、100 a、50 a三個波動周期,十年疫災等級指數存在210 a、280 a、100 a、50 a四個波動周期,二者的波動周期基本一致,且接近于太陽黑子活動周期(11.2 a)的倍數,說明疫災流行的周期性可能與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性有關,這一特點與整個歷史時期長時段的疫災流行規律相一致[3,7].

1.3 6—8世紀中國疫災的空間特征

南北朝及隋唐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人口重心和經濟重心都在北方黃河流域,其間的疫災也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尤其是長安和洛陽之間的中原區域,以及與中亞相通的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圖2).概括起來,6—8世紀中國疫災流行的空間特征有以下三點.

1) 京畿地區疫災頻繁,疫災多發區隨都城變遷而遷移.6—8世紀中國的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先后有建康(今南京)、長安(今西安)、洛陽等幾處重要都城,這些城市作為都城時,其周邊地區無一不是疫災的多發區.這是因為,都城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人煙輻輳,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而且也是割據戰爭、農民戰爭、甚至民族戰爭的攻伐攘奪之地,一旦發生戰爭和災荒,都城還是難民、災民、流民麇集之地,故而疫災極易流行.例如,建康(今南京)作為南朝宋、齊、梁、陳的都城,是當時中國南方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也是6—8世紀中國南方地區疫災最頻繁的地區;長安(今西安)、洛陽作為北朝時期的都城,特別是大一統王朝隋、唐時期的都城,是當時整個中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疫災尤為多發,以致從長安到洛陽之間的地區,成為6—8世紀疫災之年最密集的地區.

2) 疫災地域空前擴展,西部邊疆地區的疫災顯著增多.與之前的魏晉時期相比,6—8世紀的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境內的疫災流行的頻度并不十分頻繁,但疫災分布范圍卻大大擴展,遠邁前朝.圖2顯示,西自西域、突厥、吐蕃、大理,中連河西走廊、黃土高原、關中平原、江淮之間及長江中下游,東北至遼東,東南至流求(今臺灣),均有過疫災的流行.6—8世紀疫災地域之所以空前擴展,原因有二:一是開拓邊疆的戰爭.如隋朝征流求(今臺灣)、高麗(今朝鮮半島)、突厥(今蒙古高原中西部以西迄中亞一帶),唐朝征南詔(今云南)、吐蕃(今青藏高原)、突厥(今蒙古高原以西迄中亞一帶),據統計,6—8世紀總共48個疫災之年中,至少有11個是由隋唐王朝與吐蕃、南詔、突厥、高麗、流求等的戰爭所致.二是絲綢之路的開通與中亞聯系的加強.自西漢張騫“鑿通”西域后,西域、中亞與中國的聯系就一直沒有斷過,隋唐一統之后,絲綢之路更是得以暢通,西域、中亞地區與中國的聯系更加緊密,在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背景下,作為貿易通道的絲綢之路也就成為了疫病傳播的通道,如653年,號稱“虜瘡”的鼠疫“從西域東流,遍于海中”.研究表明,中亞地區和中國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西北部、云南高原西部都存在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在這些地區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以及與中亞地區持續的貿易往來,誘發和傳播鼠疫的風險是極大的.

注:基于審圖號為GS(2019)1822的標準地圖制作,底圖無修改.圖2 6-8世紀中國的疫災和鼠疫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epidemics and plagues in China from the 6th to 8th century

3) 疫災分布格局巨變,開啟南方疫災重于北方的千年轉換.以現代縣級政區為單元計算6—8世

紀中國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發生疫災的縣數之比,6—8世紀為1.26(324/256),其中6世紀為2.50(55/22),7世紀為6.24(337/54),8世紀為0.51(144/282),也就是說,6—8世紀中國的疫災總體是北方重于南方,但8世紀以后,南方疫災重于北方.這種轉換,是千年的巨變,因為自此之后,中國的疫災重心就一直分布在南方地區了.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對疫災分布具有基礎性影響,是疫災流行的“啟動器”.人口流動是疫病流行的主要傳播途徑,也是疫災流行的“加速器”,歷史上的疫災蔓延基本上都是通過人口流動來實現的[3],因此,人口分布是疫災分布的牽引器,人口格局的轉變必然導致疫災格局的轉變.8世紀后期,由于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王朝由盛而衰,中國人口重心和經濟重心由北方向南方遷移,受其牽引,疫災重心也由北方遷移到了南方.

2 6—8世紀中國腺鼠疫流行的可能性

鼠疫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鼠疫菌早在5 000萬年以前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成[8].歐洲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了鼠疫流行,中國何時出現鼠疫,學術界有不同看法.20世紀40年代,醫史學家陳方之(1884—1969年)認為,東漢末公元217年發生的“大疫”十分慘烈,曹植《說疫氣》稱“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是“我國鼠疫紀錄之嚆矢”[9].現代醫史學家冼維遜采信之,并據此認為《后漢書》記載的東漢時期的其他十次大疫也很可能是鼠疫[5].最近,中醫史家符友豐更是認為,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黃帝內經》時代,中國就已經有了鼠疫的流行,甚至中醫所謂的“醫源于疫”,這里的疫指的就是鼠疫[10],8世紀以前的中醫典籍,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肘后方》《諸病源候總論》《千金要方》,等等,都有鼠疫的記載,它們記載的“熱病”“惡核”“流腫”“陰陽毒”“風毒腳氣”,等等,都是對鼠疫的描述[11].這些觀點,也許有些偏頗,但中國很早就有鼠疫流行,應該是可以采信的,因為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桿菌一旦在合適的生境建立地方性,鼠疫自然疫源地就十分穩固地存在,只要人類在自然疫源地區域的活動達到某種程度,就有可能引發鼠疫的流行.現代研究表明,中國南方、北方存在10類鼠疫自然疫源地[12],它們應該早在史前時期就已存在,因此,中國早在雅典大瘟疫時期(前430—前427年)就已有鼠疫流行,應該是可信的,更不用說在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541—750年)發生過鼠疫.

2.1 中國在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的鼠類異?;顒?/h3>

人間鼠疫發生前,一般都有鼠間鼠疫發生,或有老鼠的異?;顒?6-8世紀中國有多次老鼠異?;顒?有的疑似就是鼠疫的發生.

1) “鼠為災”.508年八月,甘肅涇川縣一帶“黃鼠為災”(《魏書》卷112《靈征志》).526年,陜西寶雞鄰近地區“田鼠為災”(《北齊書》卷23《魏蘭根傳》).“鼠為災”,是指老鼠給人類造成的災害.老鼠造成的災害,無外乎二:一是損毀莊稼,二是引發鼠疫.如果只是損毀莊稼,史書一般會稱“鼠害稼”,但是,這兩年明確記載是“鼠為災”,極有可能是黃鼠和田鼠引發了人間鼠疫.甘肅涇州和陜西寶雞位于關中平原西北部,不僅是中國通往中亞的必經之地,而且是阿拉善黃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區域,在這里發生鼠疫是十分可能的.

2) “鼠害稼”.639年,福建建甌“鼠害稼”.647年,重慶城區一帶“鼠害稼”(《新唐書》卷34《五行志》),奉節一帶“旱,鼠害秋稼”,四川省渠縣一帶“蝗,鼠害秋稼”.648年,四川宜賓一帶“鼠傷稼”(《冊府元龜》卷105《帝王部?惠民》).707年,陜西延川一帶“鼠害稼”.714年,廣東韶關一帶“鼠害稼,千萬為群”(《新唐書》卷34《五行志》)等.四川、重慶不是自然疫源地區域,發生在那里的“鼠害稼”事件可能不會引發鼠疫,但發生在陜西、廣東、福建的“鼠害稼”事件,都有可能引發過鼠疫,因為這些地方都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

3) “鼠渡江”.據觀察,人間鼠疫發生之前,一般都有鼠間鼠疫的發生,而鼠間鼠疫發生時,因為高熱煩渴,老鼠大都死于河流和池塘的水邊.明末崇禎年間鼠疫大流行期間,黃土高原的寧夏、陜西、甘肅都有老鼠的異常活動,而長江中游的湖北、下游的江蘇,都有老鼠渡江事件的發生.如1639年,湖北黃州“鼠食禾,渡江五六日不絕”,1642年,“群鼠渡江,晝夜不絕”(《綏寇紀略》卷12《物異》).這樣的事件在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也發生過,如588年四月,“有群鼠無數,自蔡洲岸入石頭渡淮,至于青塘兩岸,數日自死,隨流出江”(《南史》卷10《陳本紀下》).這次老鼠的異常活動,與鼠間鼠疫極為相似.長三角地區現在不是鼠疫自然疫源地地區,但在世界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間的明朝末年,這里是有過大范圍鼠疫流行的.

4) “掘鼠食”.528年,農民軍領袖葛榮(鮮卑人)被北魏柱國大將軍爾朱榮打敗被殺,其部眾流入并州(治今太原)、肆州(治今忻州)者二十余萬人,號稱“降戶”.此后直到530年,“并、肆頻歲霜旱,降戶掘黃鼠而食之”(《北齊書》卷1《帝紀一》).黃鼠是黃土高原鼠疫傳播的介體,山西北部也是黃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明朝末年中國的鼠疫大流行就始于其附近的長治.還有,548年十月至549年三月,圍攻建康城(今南京)的侯景軍隊因為糧食匱乏,“軍士熏鼠捕鴿而食,數月之后,殿鼠鴿皆盡”(《封氏聞見記》卷7《蜀無兔鴿》).此次捕鼠而食之后,該地發生了大規模的瘟疫流行.不過,建康城之大疫,可能與侯景軍隊熏鼠而食關系不大,而是與“虜瘡”或“流腫”一直存在其鮮卑兵士中有關.

2.2 中國在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對腺鼠疫癥狀的描述

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已經證實是腺鼠疫大流行,中國歷史文獻很少記載染疫者的臨床表現,但也留下了這個時期腺鼠疫流行的蛛絲馬跡,當時記載的“惡核”“虜瘡”“流腫”“疹疫”“暍疫”“瘴疫”,甚至“骨蒸”“苦頭痛”都有部分可能包括鼠疫在內.

1) 惡核病.首次指出中醫典籍中的“惡核病”就是腺鼠疫的人是鼠疫專家伍連德(1879—1960),后此觀點得到廣泛認同.據日本人丹波康賴(912—995年)《醫心方》(卷16《腫物部?治惡核腫方第九》)稱,東漢醫家張仲景(約150—約219年)所著醫方(《張仲景方》)中有“治消核腫”的“黃耆貼方”[13],并將其與治療惡核病的藥方放到一起,但“核腫”是否就是“惡核病”,有待考證.醫史學界一般認為,最早記述惡核病的醫著是東晉葛洪(約283—約363年)的《肘后救卒方》(又名《葛氏方》,成書于306—317年間[14]),后南朝陶弘景(456—536年)修訂《肘后救卒方》,于500年(庚辰年)撰成《肘后百一方》(簡稱《肘后方》),至于金代,楊用道增修《肘后方》(1101—1110年),又揉入北宋唐慎微(1056—1093年)《證類本草》(1082年成書)的有關內容,名曰《附廣肘后方》,但到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年)始刻印流傳.今本《肘后備急方》為明代嘉靖中襄陽知府呂颙所刻,該刻本中“凡楊氏所增皆別題‘附方’二字列之于后,而葛、陶二家之方則不加分析,無可辨別”(四庫全書《肘后備急方提要》).其實,呂颙所刻《肘后備急方》還揉入了唐代張文仲(620—700年)所著《隨身備急方》的有關內容,正因為如此《肘后方》才有了《肘后備急方》之名.因此,今本《肘后備急方》中的文字未必都是葛洪《肘后救卒方》的原文,不過其中有關“惡核”的記載,醫史學者認為都是葛洪的原文,其方有“若惡核腫結不肯散者”,“療惡肉、惡脈、惡核、瘰疬、風結腫、氣痛”,“療惡肉、惡核、瘰疬、風結諸脈腫”,“療時行溫疫、諸腳氣、毒惡核、金瘡等”,其被指為是腺鼠疫描述的為如下文字:“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如梅李,小者如豆粒,皮中慘痛,左右走身中,壯熱,惡寒是也.此病卒然如起,有毒入腹,殺人.南方多有此患.”(卷5《治癰疽妬乳諸腫毒方》)這段文字描述了“惡核病”之三大表征:一是惡核大小如梅李核或豆粒;二是惡核長在皮下,可以游動;三是發病急猝,疼痛異常,高熱惡寒.這三個表征與腺鼠疫淋巴結腫大的特征十分一致.關于惡核病的分布,葛洪說是“南方多有此患”.葛洪是句容人(今江蘇句容),后隱居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其言“南方”應該是葛洪家鄉以南的嶺南地區.嶺南地區分布著鼠疫自然疫源地,世界第二次、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間,腺鼠疫在中國的流行就被稱為“核瘟”或“核疫”.據此,中國至遲在4世紀初就已有了腺鼠疫流行的記載.

東晉葛洪之后,南朝劉涓子、陳延之、僧深等也記載了惡核病,說明腺鼠疫已是南朝時期常見的疾病了.劉涓子(約370—450年)是東晉、劉宋間京口(今江蘇鎮江)人,他在東晉義熙六年(410年)隨劉裕北征,專治被創者,并于劉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撰成《鬼遺方》(又名《癰疽方》),南齊永元元年(499年)經龔慶宣重編后,得名《劉涓子鬼遺方》,書中載有“治惡核腫毒湯方”[13],可惜原書已佚一半,未見惡核病癥描述.陳延之是劉宋、蕭齊間人,生卒不詳,著有《經品小方》(簡稱《小品方》),其書成書于454—473年間,其云:“有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狀,小者如豆粒,皮肉中瘆痛,左右走人身中,壯熱,畏寒是也,與諸瘡痕(根)瘰疬結筋相似.其瘡痕(根)瘰疬,要因瘡而生,是緩疾,無毒;其惡核病,卒然而起,有毒,不治,入腹煩悶則殺人.南方多有此疾,皆是冬月受溫風,至春夏有暴寒冷相搏,氣結成此毒也.”這段文字與《肘后方》所言頗相似,或即采自《肘后方》,但又有進一步闡發,一是將惡核與瘡根瘰疬加以區分,二是闡釋了惡核的病因和流行季節.南方地區惡核病主要在春夏季節流行,這與近現代觀察到的南方地區鼠疫流行的時間一致.僧深為“宋、齊間道人,善療腳弱氣之疾”(《太平御攬》卷724),著有《僧深藥方》,亦稱《僧深集方》,簡稱《僧深方》《深師方》.據考證,僧深實為梁、陳、隋三朝人,主要活動在今江蘇揚州一帶,其《僧深方》成書于540—610年間[15],其云:“凡得惡腫皆暴卒,初始大如半梅桃,或有核或無核,或痛或不痛,其長甚速,須臾如雞鴨[子]大,即不(不即)治之,腫熱為進,煩悶拘攣,腫毒內侵,填塞血氣,氣息不通,再宿便殺人.”[13]這里的“惡腫”中之有核者即惡核病,其核初起時約半個梅桃大,不久就會長到雞鴨蛋大,核腫與發燒不斷加重,一兩天就會死人,其癥狀與腺鼠疫頗相符合.

至于隋朝,巢元方(550—630年)對“惡核病”做了進一步的描述.巢元方在隋大業中任太醫令,奉詔于610年撰成《諸病源候總論》,該書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大成之著,今稱《諸病源候論》,簡稱《病源論》,其云:“惡核者,內(肉)里忽有核,累累如桃李,小(有)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人)身中,卒然而起.此風邪挾毒所成.其亦似射工毒,初得無常處,多測測痛,不即治,毒入腹,煩悶惡寒,即殺人(也).”又云:“惡核者,是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核生頸邊,又遇風寒所折,遂不消不潰,名為惡核也.”(《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31《惡核腫候》)上述病癥,與《肘后方》《小品方》的描述基本一致,惡核的“卒然而起”,“生頸邊”,能“左右走人身中”,患者“煩悶惡寒”,這些都是腺鼠疫的典型癥狀.

唐朝以后,人們對于惡核病就不再陌生.如甄立言(545—約638年)《古今錄驗方》(簡稱《錄驗方》)載有“治惡核腫毒入腹五香湯方”[13].孫思邈(約581—682年)《備急千金要方》載:“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小者如豆粒,皮肉瘆痛,壯熱索惡寒是也,與諸瘡根瘰疬結筋相似.其瘡根瘰疬,因瘡而生,是緩無毒.惡核病卒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煩悶則殺人.皆由冬月受溫風,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氣結成此毒也……凡惡核初似被射工毒,無常定處,多惻惻然痛,或時不痛.人不痛者便不憂,不憂則救遲,遲治即殺人,是以宜早防之……其疾初如粟米,或似麻子,在肉里而堅似皰,長甚速,初得多惡寒,須臾即短氣……惡核……多起嶺表,中土鮮有.”[16]其《千金翼方》也有類似的記載,不再贅引.上述描述,與《肘后方》《小品方》《病源論》等一脈相承,但亦略有發展,一是惡核病有隱然不痛者,容易被人忽視,一旦發病后再治就來不及了;二是惡核病主要在“嶺表”流行,明確《肘后方》等所指“南方”特指嶺南地區.

2) 虜瘡.“虜瘡”也有腺鼠疫之癥狀,其名始見于5世紀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東晉葛洪《肘后卒救方》不僅首次記載了被視為腺鼠疫的“惡核病”,而且也首次記載了被視為天花病的“斑瘡”,其曰:“比歲有病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劇者數日必死,此惡毒之氣也”[17].這里的“比歲”,是葛洪撰《肘后卒救方》的附近幾年,即306—317年間.這段文字被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天花流行記載.今本《肘后備急方》對“斑瘡”的記載文字如下:“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后,瘡瘢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于海中,煮葵菜以蒜齏啖之即止,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以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所得,仍(乃)呼為虜瘡” (卷2《治傷寒時期溫病方》).不難看出,此段文字已非葛洪原文,大體而言,“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后,瘡瘢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以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云云,為陶弘景增補文字,其所云“仍發瘡”乃是對比葛洪原文而言,其所云“仍呼為虜瘡”乃是“乃呼為虜瘡”之訛,其所謂“比歲”乃是500年陶弘景撰成《肘后百一方》的近歲.而“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于海中,煮葵菜以蒜齏啖之即止,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一句,乃是張文仲《隨身備急方》中的文字,王燾《外臺秘要》引其原文為:“永徽四年,此瘡從西域東流于海內,但煮葵菜、蒜齏啖之則止,鮮羊血如口亦止,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很顯然,陶弘景所言“虜瘡”與葛洪所言“斑瘡”病癥雖然相似,但其實不是同一種病,“虜瘡”更可能是腺鼠疫.“白漿”的皮膚癥狀一般認為是天花患者特有,其實不然,腺鼠疫患者也有這樣的皮膚癥狀.如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期間,清代桂馥(1736—1805年)先后在云南永平、鄧川、順寧(今鳳慶)諸縣為官九年(1796—1805年),他在鄧川縣見到的腺鼠疫患者的癥狀是“其疾皮膚起泡,割之有白漿,或成羊毛”(《札樸》卷10《滇游續筆》).更有論者,在中國歷史語境里,“虜”一般指西北方的游牧部落,如漢代的匈奴、南北朝的鮮卑、隋唐的突厥等.“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是指建武年間(494—498年)南齊軍隊在河南南陽一帶抵御北魏軍隊侵略的事件.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被自稱繼承正統的南齊稱為“魏虜”(《南齊書》卷59《芮芮虜傳》).“虜瘡”一詞,陶弘景在這里其實隱約地告訴我們,腺鼠疫是從北方草原民族鮮卑族輸入中原的.497年,北魏侵占南齊南陽地區;498年,北魏十萬騎兵突襲襄陽城,南齊軍隊大敗.正是在這次戰爭中,北魏軍隊把“虜瘡”傳染給南齊軍隊,又由南齊軍士帶到郢州(今武漢)、建康(今南京)等城市,導致501—504年南齊境內的大瘟疫.至于隋唐時期,中國人稱突厥人為“虜”,與突厥人活動有關的大疫,都可能是腺鼠疫流行.583年,突厥軍隊與隋朝軍隊在蒙古草原交戰,突厥大疫而敗,此次大疫人畜共患,死亡率在50%以上,鼠疫的可能性很大.不但如此,突厥軍隊可能還將鼠疫傳染給了隋朝軍隊,以致此后隋軍每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都伴隨著大疫發生,死亡率之高,唯鼠疫可當.如,598年隋軍征討高麗,30萬軍士疾疫“死者十八九”;612年隋軍再征高麗,30.5萬軍士因疾疫死剩2 700人,軍士撤回關內又引起山東、河南大疫,導致“死者數十萬”.627年冬,突厥地區大疫,大疫傳入中國內地,629—653年間,黃河流域有多次大疫發生.681年,突厥再次與唐朝交戰,大敗,首領被押送長安處死,結果又引發682—711年陜西、河南地區大疫.這些大疫,都可能是腺鼠疫流行.

3) 流腫.“流腫”之名,始見于西漢董仲舒(前179—前104年)的《春秋繁露》卷13《五行逆順》.其后,魏晉南北朝多有“流腫”記載.231年,吳國孫權欲親征遼東“樂浪公”,因為海上遠征,“善生流腫,轉相污染,凡行海者稀無此患”而作罷(《三國志?吳志》卷8《薛綜傳》).253年,吳國軍隊圍攻魏國的新城(今安徽合肥),城中魏軍和城外吳軍“泄下流腫”,“死者大半”(《宋書》卷34《五行志》).“流腫”是什么病?中醫史家符友豐認為就是腺鼠疫[11].如前所述,498年北魏軍隊將“虜瘡”傳給蕭衍軍隊,501年蕭衍軍隊將“虜瘡”帶到郢州城(今武漢).同一個疫病,醫著稱“虜瘡”,而正史稱“流腫”,《南史》記載該年郢州城的大疫時說:“郢城十余萬人疾疫流腫,死者十七八”(《南史》卷6《梁本紀》).顧名思義,“流”是流動的意思,“腫”是腫塊的意思,“流腫”就是可游動的腫塊,即“左右走身中”的“惡核病”,從“死者十七八”的描述看,也與腺鼠疫70%以上的死亡率相符,因此,“流腫”也是腺鼠疫的一種稱謂.可以肯定,中國501—504年的大瘟疫就是腺鼠疫流行,較歐洲查士丁尼大鼠疫的發生早約40年.之后,在第一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期間,中國還有多次大疫由“流腫”引起,如“侯景之亂”期間(547—551年)的大疫.侯景(503—552年)原是北魏后裔,鮮卑人,一說是羯族人,曾跟隨柱國大將軍爾朱榮鎮壓葛榮農民軍,此后,“流腫”之病就一直駐存在侯景的軍隊中,其軍隊流動到哪里,“流腫”就流行到哪里,如548—549年侯景軍隊在建康(今南京)時發生的大疫,551年侯景軍隊在巴陵(今岳陽)時發生的大疫,有“腫滿”“腫病”“身腫氣急”“羸喘”之癥,這些都是腺鼠疫的典型呼吸系統癥狀,而“死者大半”“死者什八九”的高死亡率,與腺鼠疫的死亡率也相符合.侯景之亂后,573年發生在安徽壽縣城中的疫癘也以“腫”為主要特征,“死者十六七”,腺鼠疫特征也很明顯.

至于隋唐時期,“流腫”已成為醫書必載疾病.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成書于610年)多處載有“流腫”病.關于流腫形成的原因,其曰:“人陰陽俱虛,濕毒氣與風熱相搏則榮衛澀,榮衛澀則血氣不散,血氣不散則邪熱致雍(臃),隨其經絡所生而流腫也”(卷8《傷寒毒?流腫候》).關于流腫的類型,其曰:“流腫凡有兩候,有熱有冷.冷腫者,其痛隱隱然,沉身著臂膊,在背上則腫起,憑憑然而急痛,若手按及針灸之即腫起是也;熱腫者,四肢熱如火炙之狀,移無常處,或如手或如盤著背腹是,劇則背熱如火,遍身熠熠然,五心煩熱,唇口干燥,如注之狀.此皆風邪搏血氣所生,以其移無常處,故謂流腫”(卷31《腫病諸候?流腫候》).其中的“熱腫”,頗似腺鼠疫的癥狀.唐代成書于652年的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成書于752年的王燾的《外臺秘要方》都記載有多個治療“流腫”的藥方.史志對戰爭中發生的流腫也多所記載,成書于718—726年間的《唐開元占經》就有“枉矢黑,軍士不用,疾流腫”的星占(《唐開元占經》卷86《枉矢》).敦煌出土的唐代《發病書》也有“病者連流腫而腳寒熱”[18]的記載.621年春,洛陽城大疫流行,“死者十之八九”,其病癥也是“身腫腳弱”.可見隋唐時期腺鼠疫的流行也不少,不過同樣主要是在軍隊中流行.

4) 暍疫.“暍”,一般認為是中暑,《黃帝內經》多所記載.從《醫心方》所引《葛氏方》《小品方》《病源論》《千金方》來看,“暍”病確實主要是指高溫中暑,如《病源論》曰:“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并,客邪熾盛,郁瘀不宣散,至陰氣卒絕,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絕,謂之暍也.”[13]不過,據中醫史家符友豐考證,張仲景《傷寒論》(成書于129年)所記載的“濕熱病”和“暍病”都是鼠疫,暍就是指鼠疫的發熱現象.790年夏,淮南、浙東、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井泉竭,人暍且疫”,“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顯然,這里的“暍”具有傳染性,導致死者甚眾,非一般中暑可比.我們認為,這次大范圍的暍疫,很可能也是鼠疫流行.據南梁顧野王(519—581)《玉篇》(成書于543年)解釋,“暍”就是“中熱”,與“流腫”患者五心煩熱、唇口干燥、煩渴多飲的腺鼠疫癥狀一樣.如前所述,鼠間鼠疫發生時,疫鼠因為熱渴難耐,大都死于水濱.

5) 其他.在中國歷史文獻中,“瘴”主要是指惡性瘧疾,但“瘴癘”“瘴疫”有時也可能指鼠疫.6-8世紀,有兩次大疫的病癥被描述為“瘴癘”:一次是610年隋朝軍隊發兵臺灣時遇到的大疫,當時2萬兵士,在臺灣“蒙犯瘴癘,餒疾而死者十八九”;一次是754年,唐朝軍隊攻打云南時遇到的大疫,當時7萬兵士,在大理城“罹瘴疫及饑,死什七八”.臺灣和云南地處亞熱帶或熱帶,為惡性瘧疾流行區,但云南分布著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確切鼠疫記載的地方,臺灣在世界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間也經常有鼠疫發生,從死亡率高達70%~90%來看,這兩次疫災也有可能是鼠疫流行,因為惡性瘧疾的死亡率不會這么高.還有“苦頭痛”,這里的“苦”做“病”解,即頭痛病.敦煌、吐魯番發掘的唐代《發病書》記載了唐代河西走廊一帶最常見的流行病,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是年、月、日所患之疾病,最多的是“苦頭痛”.據記載,這種頭痛病伴隨有高熱、煩悶、氣逆、狂語、面黑等癥狀,而且有極強的傳染性和很高的死亡率,故曰“吊喪問病,兇”,“若得病者,十死一生”[18].所有這些,都是腺鼠疫典型癥狀的描述,說明鼠疫是當時河西走廊及中亞一帶常見的流行病.

根據瘟疫期間病癥的特征,可以肯定,歷史記載中描述的“惡核”“虜瘡”“流腫”“暍病”“苦頭痛”等稱謂,都是對腺鼠疫某個方面癥狀的描述,其間中國境內肯定是有腺鼠疫流行的.在6—8世紀站有48個疫災年中,除515年、574年、642年、643年、644年、648年、655年、711年、783年、784年等10個年份無法判定為鼠疫外,其余38個年份均有可能是腺鼠疫流行.

3 6-8世紀中國、中亞與歐洲鼠疫互傳的可能性

3.1 世界范圍內鼠疫的發生具有多源性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非常強的一種環境生物性疾病,嚙齒類動物生境的自然變化可能導致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同時爆發,形成多個鼠疫發源地.據研究,鼠疫流行與氣候變化關系密切,在中國,第二次(1331—1650s)、第三次(1854—1940s)鼠疫大流行,都處于氣候相對寒冷的時期,第一次鼠疫大流行(541—750年)早期,氣候也是相當的寒冷[19].在中國北方,寒冷氣候往往伴隨著干旱的發生,旱災導致人類活動對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擾動加劇,比如捕獵旱獺,掘食鼠糧,從而增加鼠疫的風險.在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期間,在中國北方的山西地區,和南方的江西、福建、浙江地區,幾乎同時進入鼠疫活躍期,兩地相距遙遠,并不能找到彼此傳播的證據.那就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自然生態環境變化,激發了鼠疫在不同地方的同時發生,形成鼠疫發生的“多源性”.

關于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發源地,直到現在,學界并沒有取得共識,有人認為源自非洲,有人認為來自中亞.關于非洲起源說,主要是基于古老的0.PE鼠疫菌株“安哥拉”和歷史學家Evagrius Scholasticus說“鼠疫始于埃塞俄比亞”.關于亞洲起源說,一種可能是鼠疫通過紅海和印度洋從海路傳入,因為印度和早期拜占庭帝國有著良好的海上交通;另一種可能是鼠疫從歐亞草原經伊朗從陸路傳入紅海,再從紅海傳到埃及[1].但是,這些觀點都沒有取得共識.我們認為,鼠疫流行是一種自然生態現象,具有發生學上的多源性,因為生態環境的激發,它可以在不同的地區同時發生,并不需要彼此之間的傳播途徑.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時,非洲和亞洲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都有可能是被當時全球性寒冷氣候激活的.

如上所述,中國遠在公元前3世紀之前的《黃帝內經》就有了鼠疫癥狀的記載,公元前2世紀有了“流腫”記載,公元4世紀有了“斑瘡”記載,公元5世紀有了“虜瘡”記載,這些疾病雖然并非專指腺鼠疫,但都可能隱含腺鼠疫在內.也就是說,中國在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之前就已經有了腺鼠疫的流行,這是確鑿無疑的.那么,中國的鼠疫發源地在哪里?我們認為,就是包括現在中國北方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內的中亞地區,毋庸諱言,中國也是鼠疫的發源地之一.

現有基因考古數據表明,中亞是導致第一次大流行的鼠疫桿菌基因的大多數分支發散點[20],所有已知的基因樹分支在中國新疆地區[21]和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22]都能采到樣本;還有,在新疆天山山脈的一個2-3世紀的鼠疫桿菌里,也分離出了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所有基因組[20].據此,有人認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歐洲的鼠疫是中國的匈奴人引入的,但是匈奴人的活動是在3世紀,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發生在6世紀,其間存在3個多世紀的空白時間,令人費解[1].其實,如果歐洲鼠疫真是由中國的匈奴人傳入的,這并不難解釋,一是鼠疫在空間上的傳播需要時間,從疫源地到暴發地的距離越遙遠,傳播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二是鼠疫桿菌的致病力和傳染力需要一定的氣候、人口條件,當氣候、人口條件不適宜其繁殖和擴張時,其致病力和傳染力就弱,鼠疫只是散在性發生,只有氣候、人口條件適宜其繁殖與擴張時,其致病力和傳染力才會大為增強,鼠疫才會大規模流行.更何況,3-6世紀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是中國的第一個疫災高峰時期,疫災的流行相當頻繁,而且如上所引,其間許多疫災事件可以指實為是腺鼠疫的流行.

3.2 6—8世紀中國的鼠疫來自中亞地區

中亞地區是世界核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活在這片地區游牧民族是天然的鼠疫桿菌攜帶者,世界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已經被證實是由蒙古軍隊帶到卡法城并進而蔓延整個歐洲的.其實,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鼠疫種子,也極有可能是由中亞地區的游牧民族傳播的,比如匈奴、鮮卑、突厥等.如前所述,有人懷疑歐洲的鼠疫是3世紀時由匈奴人傳入的,我們認為這種懷疑是有依據的,因為匈奴人活動的地域是中亞鼠疫自然疫源地,而他們的生活方式極易將鼠疫桿菌從嚙齒類動物身上帶到人間,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畜牧和狩獵,幾乎成天與草原動物打交道.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而遷徙”,“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他們以野生鼠、兔為食,而這些嚙齒類動物正是鼠疫桿菌的宿主,這使得他們的部落和軍隊很容易成為鼠疫的傳播者,以致他們的軍隊行動到哪里,瘟疫就會流行到哪里.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游牧民族剝食染疫旱獺和野鼠導致鼠疫流行的例子.

中亞地區與中原王朝的關系自古以來就十分密切.早在公元前2世紀,張騫(前164—前114年)就打通了中國漢帝國通往歐洲羅馬帝國的貿易通道,到6-8世紀時,中亞地區與中國的關系十分密切.當時中亞大國為吐火羅(Tokharoi),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北魏時期就與中國保持著朝貢關系.至于隋唐時期,吐火羅為突厥人統治,與中國的關系更加密切,不少吐火羅人甚至在唐朝政府做官.629年,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到達吐火羅,他在《大唐西域記》卷一中描述吐火羅國“雖畫野區分,總役屬突厥.氣序既溫,疾疫亦眾……其國風土并多溫疾”[23],說明“溫疾”是其國家的地方性疾病.這里的“溫疾”,就是發熱之病,即中醫典籍和史志文獻所言的“暍疫”,是腺鼠疫的發熱、頭痛之癥.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吐火羅是在突厥人的統治之下,隋唐之際,突厥人經常入侵中國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并把瘟疫帶到這些地區.這說明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中國與中亞聯系十分密切,鼠疫從中亞傳到中國并不存在任何障礙.唐朝張文仲(620—700年)的《隨身備急方》就明確記載,653年,“虜瘡”是“從西域東流,遍于海內”的,這說明鼠疫是從中亞一帶向東傳播到中國境內的.

如圖3所示,中亞地區(含中國西北地區)位于中國腹地和地中海的中間位置,匈奴、突厥等軍隊循貿易通道向西進入歐洲和向東進入中國,都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從6—8世紀中國鼠疫發生的情況來看,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中亞地區不僅是中國鼠疫的來源地,而且也是歐洲鼠疫的來源地,中亞地區的鼠疫傳到地中海和歐洲和傳到中國西北及內地,兩者的空間距離差不多.

注:基于審圖號為GS(2016)1667的標準地圖繪制,底圖無修改.圖3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541-750年)中國和歐洲的鼠疫分布示意圖Fig.3 Distribution of plagues in China and Europe during the first plague pandemic time 541-750 C.E.

總之,我們相信,中亞地區是一個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無論哪個民族占領這片地區,他們就獲得了傳播鼠疫的地理條件.在中國,秦漢時期的鼠疫主要由匈奴人通過戰爭傳播;南北朝時的鼠疫主要由鮮卑人通過戰爭傳播;隋唐時期的鼠疫主要是通過突厥人的戰爭傳播.

4 結語

盡管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時代距今久遠,當時的歷史記載也相當簡約,但我們還是從中國歷史文獻中搜集到不少指向腺鼠疫流行的線索.中醫史家認為,早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的《黃帝內經》時代,中國就有了鼠疫的記載.經過考證,我們認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541—750年),中國歷史文獻中的“惡核”“虜瘡”“流腫”“暍疫”,甚至“疹疫”“瘴疫”“苦頭痛”等等稱謂,都包含有腺鼠疫癥狀的描述,其導致的瘟疫流行,患者的死亡率(即病死率)高達70%~90%,也都有可能是腺鼠疫的流行.因此,可以肯定的是,6—8世紀中國境內有過多次腺鼠疫的流行,其中17個Ⅳ級以上的“大瘟疫”,基本上都是鼠疫的流行.

鼠疫是一種具有地方性的自然疫源性和環境生物性疾病,鼠疫桿菌及其宿主受自然生態規律的制約,一旦某個區域的自然生境適合它們的生息繁衍,它們就在那里建立地方性,那里就會成為穩固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當全球氣候環境變遷適宜于鼠疫桿菌的繁殖和擴張時,就會同時激活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桿菌的致病力和傳播力,導致鼠疫在不同地區同時發生.因此,鼠疫流行具有多源性.

中亞地區是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間,鼠疫從中亞向中國和歐洲的傳播沒有任何障礙,歐洲和中國的鼠疫主要由中亞地區的游牧民族通過戰爭和貿易輸入與傳播,6-8世紀,中國與中亞國家聯系密切,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中國西北地區是鼠疫流行最頻繁的地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久久semm亚洲国产|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6|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成网站|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538国产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av综合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91丝袜乱伦| 91九色最新地址|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99国产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久久毛片基地|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免费在线一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噜噜噜综合亚洲| 国产精品女主播|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国产欧美高清|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毛片免费视频|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91视频观看| 日韩激情成人|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午夜国产理论| lhav亚洲精品|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极品av一区二区| 激情在线网| 国产成人三级|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日本在线亚洲|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91精品网站|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