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毅
摘 要:木雕是明清時期婺源地區傳統民居建筑上的常見裝飾,體現了古時候當地人民的信仰及藝術審美。木雕產生的裝飾紋樣賦予了建筑較高的藝術價值,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對明清時期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發展及傳承進行分析,探究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發展的特點及文化傳承價值。
關鍵詞: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傳承
婺源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是婺源古民居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木雕不僅雕刻工藝精湛,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婺源民居雕刻藝術起源于宋代,經過多個朝代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這些雕刻藝術很好地體現了當地建筑的形式與結構、材料、空間功能與布局等藝術特色,是環境及社會文化的反映。婺源傳統民居木雕是婺源傳統民居建筑中精彩的裝飾藝術,主要體現在傳統民居建筑的門樓、門罩、飛檐和柱礎上,集美學、力學、文學、堪輿之術、民俗學于一體,極具藝術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同時也為當代建筑設計和裝飾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對當代建筑藝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一、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發展概述
中國木雕藝術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往往是在文化的發展背景下進行的,藝術的成熟也離不開文化的影響,同時文化又隨經濟、政治的發展而豐富。因此,婺源木雕藝術是在古徽州地區的歷史環境下,受文化、經濟、政治以及科技等因素的影響,進而產生、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的。
(一)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產生與發展
婺源屬于古徽州地區,這里遺留了大量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民居建筑。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受古徽州文化影響較大。這些民居古建筑主要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結構支撐,屬于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筑樣式,有著多樣的文化內涵。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至唐宋時期,在當時,婺源地區的手藝人開始運用木材進行雕刻,制作各種裝飾品和家具。受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響,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在明清時期發展達到鼎盛。此后,婺源木雕藝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民間工藝,廣泛應用于傳統民居建筑和家具裝飾中。明清時期遺留的傳統民居木雕不僅有著完整的結構,而且整體風格統一,造型藝術獨特,較好地實現了對于文化的傳承。
在明清時期,基于唐宋等時期的發展和沉淀,以及對這些優秀傳統技藝的傳承,這一文化區域內涌現出了許多技藝精巧的木雕藝人,他們創作了許多精美絕倫的作品。這些木雕作品雕刻技藝獨特、細膩,裝飾風格多樣,創作題材也很豐富,通常以人物、花鳥、神話傳說等為主題,形式多樣,富有生活氣息。這也是婺源文化多元、人民生活比較富足的一種體現。
明清木雕的發展在藝術表現上略有不同。明代的木雕藝術在雕刻技法上更加注重用刀的干凈利落,體現出一種漢代畫像磚的藝術風格,且木雕整體比較簡潔,無過多裝飾,也比較注重整體布局的裝飾效果。清代婺源木雕雖是對明代木雕風格的繼承,但在表現上卻體現出更加典雅、含蓄、精細的藝術特點。清代民居木雕藝術在題材選取和雕刻技法方面,非常注重內涵和意蘊。清代的木雕藝術更加注重雕刻技法的表現,特別是對細節的刻畫,熱衷于運用透雕表現細膩的結構層次,體現出一種深沉的審美特點,但整體顯得有些裝飾過度。
(二)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現狀
由于耐久性差,傳統建筑物的保存一直很困難,這就導致以木構架為主的古民居建筑保存下來的相對較少,目前保存較好的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建筑,而且以清代的居多。受限于建筑結構及木雕本身材質的特性,對這些木雕的保存面臨一定的困難,目前可考證、保存較好的婺源傳統民居木雕也主要產生于明清時期。基于此,需要對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發展脈絡、文化特質、人文精神等進行分析,而不是僅僅依靠博物館的零散館藏,從而對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裝飾、紋理、形制、圖騰信仰等實現較為全面的了解。
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發展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的影響經歷了一些變化,其也受到了機械化生產和新型材料的沖擊。木雕通常都比較精細且復雜,其雕刻技藝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去掌握,因此當下社會中愿意去學習、傳承的人很少,導致木雕面臨傳承危機。明清時期的傳統民居木雕形成時間久遠,又因建筑大多失修倒塌,因此木雕作品面臨消失的問題。這些木雕作品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總而言之,明清時期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對其的保護、修復與傳承問題亟待解決。
二、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價值
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不但是傳統工藝美術的代表,更有著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木雕藝術在婺源傳統民居建筑中的存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彰顯了該地區獨特的工藝和文化特色。明清時期遺存下來的傳統民居木雕展示了該地區的建筑文化遺產。門窗框架、屋頂梁木和裝飾板上的木雕藝術,常常受到傳統圖案、符號和戲曲故事等的啟發,它們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和藝術美學,是婺源文化身份的視覺化表達。
(一)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文化價值
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工藝精湛,圖案內容形象生動,題材豐富,具有重要的裝飾價值和影響,有著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象征意義遠超實物之美的內涵。傳統民居木雕在題材表現上符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發展至明代初期,已具有一定的規模,但這一時期的木雕以淺浮雕為主,風格比較粗糙。到了明代中葉,受社會等級等因素影響,民間建筑在規模和體制上都受到了非常嚴格的限制。徽商的興起,促進了民間建筑的發展,使得民間建筑建造時開始重視建筑裝飾,由此木雕裝飾藝術興起,促使木雕技藝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立體透雕,雕刻技藝更加精細,透雕和高浮雕逐漸發展為主要的雕刻形式。木雕得以進一步發展,開始成為徽商身份的一種象征,這時期的木雕在造型上體現出一種追求奢華與繁榮的特點。
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作為一種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在文化思想方面體現著傳統儒家思想、宗族思想等。徽州傳統民居建筑裝飾藝術體現的核心思想便是儒家文化,由于古徽州處于程朱理學的文化氛圍中,受此文化思潮的影響,其古村落的布局、建筑規劃、建筑裝飾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濃厚的儒學和理學的文化理念。在婺源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中,木雕藝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工匠們使用傳統的工具,通過熟練的技藝雕刻出精美的木雕,不僅雕刻圖案復雜,并且刻畫的場景、細節既真實又極具藝術表現力。這個過程需要手工藝人有對木材特性深入的了解、精確的雕刻技巧以及敏銳的觀察力。木雕傳統技能的代代相傳,使這一傳統民間文化和手工技藝得以傳承至今。
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中使用的各類元素大多具有一定的象征和故事敘述性,如有對神話故事、民間故事、歷史事件、吉祥符號等的體現,這些元素傳達了婺源地區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意識,承載著當地的傳統文化,不僅為建筑增添了優雅、美麗和獨特性,而且增強了建筑物的審美表現,還提供了結構的支撐,加強了民居建筑的整體穩定性。總的來說,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僅體現了該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還傳承了傳統工藝技能,并通過藝術作品講述了當地的故事和傳統。
(二)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當代價值
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當代價值不再僅僅體現在材料、工藝方面。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有著自身的人文內涵,體現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蘊含著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是厚重的歷史傳承,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這些藝術作品經過歲月的洗禮,在傳承的過程中承載著世代相傳的手工技藝和故事,展示了當地人民的歷史記憶。由此而形成的獨特的木雕藝術文化思想,是階級文化和貴族階級人文思想的融合表現,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木雕藝術蘊含著獨特的人文精神內涵。
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雕刻手法嫻熟,圖案主題明確,層次細膩分明,題材廣泛,以傳遞美好象征寓意為主。婺源木雕的圖案和創作主題,遵循了“三教當世,儒教為先”的準則。此外,木雕圖案與自然息息相關,描繪了山水、花鳥、四季變化等,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些圖案、符號等元素,通常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傳遞了該地區人民的價值觀、道德觀。婺源木雕在創作、傳播的過程,依靠傳統手工藝進行創作,體現了木雕工匠的嫻熟技巧、耐心和熱情,工匠們在雕刻時對每一個細節都十分考究,注入了自己的匠心和情感,體現了對藝術的追求和熱愛。木雕是對建筑藝術符號及文化的承載,是婺源史學環境下人們以藝術形式交流、共享文化的基礎。通過木雕藝術的視覺表現,可實現對文化信息的傳遞,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和認同。
三、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傳承
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留存下來的木雕藝術品因為木材本身的特性,以及受到的自然和人為等因素的破壞,出現了腐化、損毀等情況。另外,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受鋼筋混凝土建筑的沖擊,建筑裝飾中人們對木雕的需求降低,導致手工技藝的傳承出現斷層。并且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沒能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為應對這一情況,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得到較好的傳承。鑒于此,本文希望提出一個理論命題,基于社會、文化、環境等屬性,將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特色融入當代建筑裝飾藝術中。
可從當代藝術視角審視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在研究中借助理性主義的方法,分析和理解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中的傳統符號,并以定性的方法研究木雕藝術,對其當代價值展開深入挖掘,找尋其中體現的人與建筑、社會、自然等之間的聯系。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擁有悠久歷史、獨特用材、多樣題材、精湛技藝的背后,蘊藏著頗為豐富的文化價值,在歷經朝代的更替和文化的互融后,逐步形成了自成體系的傳承與創作機制。對其價值的研究,可有效實現對其藝術生命力的延續,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木雕藝術中蘊藏的審美意識及藝術魅力,進而愿意主動去探究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保護與修復的創新方法,使其得到較好的保護,促進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當代發展和傳承。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發展與傳承的問題。婺源傳統民居仍有部分保持原貌,建筑主體未做任何改動,仍有原住居民在居住;與其他傳統村落類似,婺源傳統民居很好地保留了當地居民的社會活動,保持了一定的活力,這有助于實現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的傳承。婺源傳統民居木雕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既代表著婺源地區傳統的民間技藝,也承載著一種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特質。婺源傳統民居中的木雕藝術蘊含著濃厚的區域文化特質,其是中華優秀工藝美術的代表之一,在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是地方區域建筑文化的代表。它既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擁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是燦爛的民間文化的再現,承載著各族人民的精神本質與氣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婺源傳統民居木雕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能夠延續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記憶的載體。保護和傳承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提高社會大眾對其的認知,以創新的手法實現對婺源傳統民居木雕的保護和傳承,可讓婺源傳統民居木雕藝術較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中。
參考文獻:
[1]格羅塞.藝術的起源:探討藝術的原始奧秘[M].謝廣輝,王成芳,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姚玨.徽州民居木雕藝術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0.
[3]周志慧,劉鐵軍.明清時期家具螭龍紋形態演變探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3):1-6.
[4]薛娟,代澤天.建筑裝飾木材紋理對審美感知的影響實驗[J].裝飾,2022(12):124-126.
[5]王顥霖,李峰.中國傳統營造技藝展示設計的思路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1):16-20.
[6]王裔婷,李禹階.巴渝地區傳統民居的建筑倫理研究[J].文化遺產,2023(2):127-135.
[7]邱漢周,羅光.寧德市溪口村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3):78-83.
[8]華亦雄.明清時期傳統環境營造技藝南北雙向傳播的成因研究[J].裝飾,2022(12):127-129.
[9]董翠.贛東北民間工藝美術與環境設計融合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
[10]許海峰,戴向東.浙江傳統東陽木雕的藝術特征及其價值研究[J].林產工業,2018(5):30-34,53.
[11]杜小鈺,張維亞,劉媛之.文旅融合下國家級非遺駱山大龍的保護傳承研究[J].藝術百家,2022(5):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