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敏
摘 要:傳統民居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突出的保護價值。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由于新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沖擊,傳統民居正面臨著“無人住”“無人管”的困境。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必須研究和解決傳統民居保護和利用問題。以貴州省安順市屯堡民居建筑為研究對象,挖掘村域內的民居特色,分析安順屯堡民居創造性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以進一步推動傳統村落的創意保護工作。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民居;屯堡民居;創造性保護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鄉愁是每一個中國人靈魂深處的羈絆。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說:“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若文化不興,魂系何處?傳統民居是伴隨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流傳下來的物質財富,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地域特色,寄托著中華各族兒女的鄉愁。作為鄉愁的具象體現,要對傳統民居開展有效的保護工作,使之得以健康發展。
一、保護傳統民居的意義
第一,傳統民居通常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記憶,它們是過去時代社會生活的見證,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生活方式、建筑技藝和文化傳統,保護傳統民居有助于將這些寶貴的歷史記憶傳承給后代,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和身份。第二,不同地區的傳統民居往往反映了當地的氣候、地貌、社會習慣等因素,呈現出獨特的建筑風格,保護傳統民居有助于維護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促進地域特色的傳播和發展。第三,許多傳統民居因具有精湛的建筑技藝、雕刻裝飾、藝術繪畫等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建筑反映了特定時期的建筑風格和審美趣味,對于研究建筑歷史和藝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四,傳統民居往往與社區緊密相連,是社區鄉民的共同記憶和身份認同的基礎,保護傳統民居有助于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鄉民間的互動和合作,維護社會穩定。第五,傳統民居往往體現著當地環境和資源的利用方式,蘊含一定的生態智慧,保護傳統民居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啟發設計師在現代建筑中融入傳統建筑營造智慧,以降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第六,一些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傳統民居成了旅游景點,為當地帶來了旅游收入,保護傳統民居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為地區帶來經濟收益。
二、安順屯堡民居簡介與建筑特色
(一)安順屯堡民居概述
安順屯堡文化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是明代從江南隨軍或經商到滇、黔的軍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遺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起,江南、中原一帶的漢族軍民或“征南”或“填南”大規模移入安順,在驛道沿線及咽喉要道遍設衛、所、屯、堡,實行軍屯、民屯制度,將中原、江南的農耕技術、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帶入安順,并逐漸與當地少數民族交匯,奠定了今天安順屯堡文化的基石。歷經明、清兩代,安順成為貴州中西部重要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所轄西秀區、平壩縣、普定縣、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均系屯堡文化遺存區域,泛稱安順屯堡區。
隨著時代的演變和社會變革,安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聚居點,在這一時期,屯堡民居逐漸演變為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布局的建筑形式。而后,鄉民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生活需求進行了適當的改建,使民居更加符合實際使用需求。屯堡民居還融合了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景觀,民居的屋頂常常采用飛檐翹角的形式,上有精美的雕刻裝飾,體現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審美情趣。
如今,安順屯堡民居不可避免受到了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一些民居因城市化發展而面臨被拆除、改建或改造的威脅,傳統建筑保護面臨困境。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開始關注傳統民居的保護和傳承,尋找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點,以保留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
(二)安順屯堡民居的建筑特色
安順屯堡民居的屋頂都用石板鋪蓋,其由于風化而變為灰白色。屋脊上鋪小青瓦,青色的線條把灰白屋面分隔開來,使屋頂呈現出一種黑白分明的層次感。同時,安順屯堡民居的屋頂常常采用飛檐翹角的形式,這是傳統漢族建筑的特色之一。飛檐翹角不僅具有實際的防雨遮陽功能,而且賦予了建筑獨特的造型美感,為整體建筑增添了風采。
在群體構造上,安順屯堡民居不像其他少數民族民居那樣三家兩戶地處于山林之間,而是數百家聚居在一個地方,整個村落由圍墻圍護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經過寨門,一條主街引向深處,通過小巷把各戶串聯起來。這種布局既滿足了家庭生活的需要,又體現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
民居沿襲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點,由正房、廂房、圍墻等組成一門一戶的庭院。后來,結合特定環境的需要,當地鄉民對民居加以改進,使其形成了全封閉式的格局,從燕窩式到城堡式,再到城堡碉堡聯結體式。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屯堡民居還砌有圍墻,整體來看,整個民居坐落在石頭砌成的堅固、高聳的圍墻內。圍墻多為圓形或半圓形,不加裝飾,隨地勢起伏而筑,并修有堅固的寨門。
裝飾方面,屯堡民居的外部和內部常常裝飾有精美的雕刻,這些雕刻包括木雕、石雕等,反映了民居主人的審美追求和一定的文化內涵。雕刻的圖案涵蓋傳統神話、宗教、生活場景等題材。由于雕刻的精細、題材的豐富,加之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真誠質樸的情感,安順屯堡民居具有一種別樣的藝術魅力。另外,民居內外常常有彩繪裝飾,這些裝飾充分體現了民居主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信仰。彩繪主要分布在墻壁、天花板上,使建筑更加色彩斑斕、生動活潑。
屯堡民居的構架均為穿斗式木結構,承重和圍護分工明確,靠木屋架承重,墻只起圍護作用,內部間隔和門窗裝修均為木板。但墻和屋頂都很有地方特色,選擇了既價廉又堅固的石塊砌墻。疊砌時,材料要從大到小使用,并用平砌的方法,運用懸山式屋頂,使墻體呈現出明顯的層次。屯堡民居建筑具有樸素、淡雅、華而不俗的特點,尤其是其裝潢部件,在當地的傳統建筑中別具一格。
三、鄉村振興戰略對安順屯堡民居的影響
第一,改善鄉村基礎設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這將進一步改善屯堡民居所在地區人民的生活條件,給當地鄉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第二,促進旅游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關注旅游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安順屯堡民居正好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發展成為旅游景點,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從而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第三,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有效促進鄉村產業升級,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提升屯堡民居所在地鄉民的收入水平。第四,吸引農民返鄉就業創業。鄉村振興戰略鼓勵鄉村鄉民返鄉創業,可以有效增加安順屯堡民居所在地的人口,為當地發展注入活力,推動當地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第五,保護傳統文化。鄉村振興戰略注重文化傳承,能促使安順屯堡民居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使民居的歷史、建筑、文化等方面得到更多關注和研究。第六,推動傳統民居保護工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用于民居保護、文化展示等方面,有助于推動安順屯堡民居的保護工作。第七,引領社會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全面發展,能引領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發展,從而對安順屯堡民居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四、安順屯堡民居保護面臨的困難
(一)村落凝聚力下降
在我國現代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鄉村人口大規模地涌入不同層級的城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村中釋放出來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轉移到城市,使原本充滿生機的鄉村變成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的暮氣沉沉的鄉村。當前,很多鄉村“空心化”問題突出。
(二)文化差異縮小
在經濟全球化和城鄉一體化的作用下,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鄉村的多樣性正在逐步消失。如今,很多鄉村基本都實現了電燈照明、電話通信、電視接收,甚至實現了互聯網絡全覆蓋,鄉民和市民一樣,可以隨時收看國內外新聞,了解國家方針政策、社會動態、經濟發展趨勢等。通過高速公路、電力線路和無線電波,鄉村地區與城市以及世界各地相連。公路的修建和跨越天然區域的通信網絡的修建,使原本相對隔離的鄉村不再是完全封閉的,鄉村的生態環境也隨之改變。同時,這一轉變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鄉村諸多面向城市的趨向,使得多元的傳統鄉村文化景觀走向單一的局面。
(三)保護意識不夠
由于宣傳不夠,一些鄉民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多么特殊,部分富裕的農民甚至選擇把一些有價值的老房拆掉建新房,導致傳統村落消失的速度逐漸加快。
五、安順屯堡民居的創造性保護
(一)參與主體層面
第一,應加快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制定詳細的保護規劃,明確傳統民居的地位、價值和保護標準,規定民居的保護范圍、修繕標準等,加強對制度的宣傳和執行,嚴格懲處不良行為,確保保護工作有據可依。
第二,加強文化宣傳工作,如舉辦傳統工藝展示、講座、文化節、展覽等,促進對傳統技藝和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高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加強鄉民對傳統民居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其保護意識。也可結合廟會、民俗節慶等,將傳統民居作為文化活動的場所,增進人們對傳統民居的了解。
第三,鼓勵鄉民積極參與保護工作,成立鄉民保護協會或文化保護小組,協同制定保護方案、組織修繕活動,發揮集體力量保護傳統民居。鄉民和當地手工藝人也可以自愿參與民居修繕和維護工作,例如修復木結構、粉刷墻面等,保持民居的原始風貌。
第四,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支持、獎勵和補貼力度,鼓勵鄉民對傳統民居開展保護、修繕工作,同時組建專業的保護、修繕和文化傳承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提高保護工作的專業性和水平。
第五,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設置文化展示區域,陳列傳統工藝品、歷史照片等,吸引游客和鄉民參觀,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技術層面
第一,數字化建模與記錄。利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民居進行數字化建模和數據記錄,生成精確的三維模型和圖紙,為后續修繕和保護工作提供參考。第二,激光掃描。應用激光掃描技術可以快速獲取民居的精確結構和細節信息,為修繕工作提供準確的數據。第三,無損檢測。利用聲學、紅外線、超聲波等無損檢測技術,對民居的結構和材料進行檢測,以便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并及早修復。第四,新型材料研究。結合現代材料科學,研究開發環保、耐久的替代材料,用于修繕和保護傳統民居。第五,數字化文化展示。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創設虛擬的民居場景,讓人們通過數字化展示了解和體驗傳統民居的歷史和文化。第六,結構強化技術。運用現代工程技術,對傳統民居的結構進行加固和強化,以提高抗震性能,延長其使用壽命。第七,智能監測系統。部署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民居的結構狀態,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采取措施防止損壞。第八,文化數字化傳承。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使民居的歷史、文化和故事實現數字化傳承,推廣到更廣泛的受眾中。第九,環境保護與節能。應用現代節能技術,提高民居的環境舒適度,減少能源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第十,修繕工藝創新。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創新修繕方法,在保持建筑原有風貌的同時提升建筑結構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羅秋媛.安順傳統民居裝飾構件造型與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2]丁世君.結合村落特點開展保護[J].致富天地,2016(5):41.
[3]張文君,張潤萌,張大玉.集群視角下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模式研究:以河北井陘為例[J].華中建筑,2023(1):142-147.
[4]王思雅,孫九霞.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村落保護的國家話語與地方實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24-131.
[5]孔潤常.傳統村落旅游助力鄉村振興:以井陘縣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為例[J].公關世界,2022(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