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

摘 要: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是一種將人類生活空間完全包圍起來的藝術形態。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對城市開展全面規劃,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功能,實現更好的發展。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既是關鍵又是難點。當前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人們要么注重空間的可利用性而忽視了環境的特定需求,要么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環境狀態上,從而產生了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不管是哪一種設計,都會對城市的整體布局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必須進行設計的調整和優化。對地鐵這一公共空間的環境藝術設計方法展開論述,具體介紹藝術表現方式、藝術設計要點、陶瓷藝術的運用,以期進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整體品質。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地鐵;環境藝術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推進,城市建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作為改善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目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對此,本文圍繞目前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原則展開剖析,并給出了相應的實施對策,以期能為廣大市民打造更加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魅力。
一、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性
(一)是提高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內在要求
對城市公共空間展開環境藝術設計既能促進城市的發展,也能給廣大市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環境藝術設計指的是利用藝術性的設計手法,對建筑物的室內外環境開展藝術創作,其目的是營造美麗、舒適、溫馨的空間,從而為城市中的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體驗。
(二)能滿足都市群眾的審美需要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觀不斷改變,審美品位日益提高,對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展開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將藝術與技術結合起來,把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作為起點,利用多種設計手段,創造出符合人民群眾審美情趣的公共空間環境,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
(三)是城市形象建設的客觀需要
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其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對于一個城市的第一形象。環境藝術設計在優化公共空間環境方面有著顯著的優越性。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者應該使用現代化的設計理念,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將城市文化融入設計,并利用藝術性的表現手段,對公共空間展開藝術化的創作,著力營造美麗、舒適且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塑造獨特的城市面貌[1]。
二、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原則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應遵循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生態性、文化性的設計原則。因地制宜指的是設計者要充分結合城市本身的特征,展開有針對性的藝術創作,在充分尊重城市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開展與大眾生活相適應的藝術創作,或者是與公共空間周邊的環境相結合,展開具有協調性和統一性的環境藝術設計,從而創造出與周圍環境和諧一致的空間景觀。以人為本即強調人性化設計,這一理念在現代設計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也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大眾的多元化需求,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在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要堅持生態性原則,以生態化的方式創造綠色、健康、安全的公共空間[2]。此外,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城市文化,因此在進行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時要遵循文化性的設計原則,將城市文化要素充分提煉并融入設計之中,從而突出城市文化特征。
三、地鐵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
(一)藝術表現方式
在地鐵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方式。一是隱喻,即結合歷史故事和自然景觀來傳遞歷史和文化信息。二是精煉和概念化,就是將設計要素抽象化、簡單化處理,通過巧妙的組合,將某件東西的特征表現出來,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感覺。三是體現節奏和韻律,二者通常是同時存在的,能使公共空間既有多樣性,又有條理。在地鐵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可運用高低、虛實相結合的方法,展現豐富的韻律感,避免乘客在等待過程中產生視覺疲勞,減輕空間的呆板感。四是顏色,注重使用統一的顏色,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是否合理,避免造成視覺上的混亂。五是材料,利用材料的差異性,提升空間環境的活力。此外,光線、陰影和材料的搭配也能豐富空間層次。
(二)藝術設計要點
1.空間裝飾
在地鐵中,地面、墻面和吊頂是主要的裝飾界面,三者之間要保持和諧,以空間劃分和人流路線為基礎,利用特殊的造型、燈光和色彩表現城市的特色,并保證其符合當地居民的審美需求。地鐵公共空間總體可分為站廳和站臺。
站廳主要是為乘客提供售檢票等服務、車站人員工作、各系統設施設備集中設置的場所。站廳可位于地面,也可位于地下或半地下,與地上設施相連,可以形成豐富的空間形態,其重要特征是可達性與中介性。在設計地鐵站廳時,要考慮到人流量這一因素,選擇的地面材料要耐磨防滑,材料顏色與樣式要以所處環境為參考,并與墻體、頂部等保持協調。另外,頂部設計需要保證一致性,以方便后期的維護。
站臺空間往往比較規整,大小一致。在這一空間的設計中,主要可采取“一站一景”和“一線一景”兩種方式[3]。前者是指同一線路上的每個站點都有不同的風格,以加強識別性;后者是指在同一線路上采用同一樣式,以主要車站為標準,突出地區特色。站臺空間是一個封閉的環境,所以需要用燈光來豐富空間層次,削弱地下空間給人們帶來的壓抑感。
2.空間照明
在地鐵中,燈光設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指路。地鐵公共空間中缺乏自然光線,有了燈光,可以避免一些乘客在密閉的環境中產生恐慌心理。如果光線不足,也會導致一些乘客迷路。第二,營造特定氛圍。燈光分為冷光和暖光兩種,可以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暖光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冷光則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因此,地鐵公共空間中的燈光設計必須與周圍環境、主題和風格相匹配,選用合適的光色,創造出具有藝術性的燈光效果。
地鐵公共空間中的照明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依靠自然光,這類光源的獲得相對比較困難,因為其會受建筑物尺寸和埋藏深度等因素的制約。一般來說,只有地鐵站的入口和出口能獲得自然光。在利用自然光方面,要注重改善公共空間的透光性,削弱因空間處于地下而產生的陰暗氣氛,從而達到最佳照明效果。二是依靠人造光。它是地鐵中的主要照明光源,其設置是保證空間安全性的一個關鍵因素。在進行地鐵公共空間照明設計時,除了要注意人造光的亮度之外,還要注意色溫的問題,因為光線過亮或過暗都會給人帶來不適的感覺,如過亮會讓人心生煩躁,過暗會讓人心神不寧,沒有安全感。根據公共空間的設計標準,人工照明可以分為不同類型。其中,直接照明就是將大部分的光線都投射到物體上,并且具有相對較高的亮度,這種方法被廣泛使用[4]。但是,如果使用太多的直接照明,很容易讓人的視線變得模糊,從而使人的眼睛變得更加疲倦,因此應該注重整體的布局。間接照明指的是光線落在墻面及吊頂上,用反射來完成照明,這樣可以避免眩暈,但是照明效果相對比較差。
3.藝術作品
車站內的藝術作品不僅具有觀賞性,而且具有展現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作用。在地鐵中,較為常見的藝術作品形式有壁畫、彩繪、雕塑等。例如:在北京地鐵4號線中,設計團隊就對公共空間進行了大量體現歷史題材、地域文化、歷史元素等的設計,創作了很多優秀壁畫;北京地鐵8號線的設計多吸收國內外優秀設計思想,圍繞中國元素,如紅柱、青花瓷、古城墻、漢白玉、風箏等,巧妙提煉它們的象征意義,并將它們應用于車站的環境藝術設計之中,以突出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北京的地域性特征,從而達到對中國文化宣傳與推廣的目的。
(三)陶瓷藝術的應用
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同時也是我國的一種工藝美術品。我國傳統的陶瓷工藝美術品,質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聞名于世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陶瓷藝術作品的形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突破了原有形態的局限,能適用于各種不同的情況,使設計有了更多的可能。將陶瓷藝術應用于地鐵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無疑是對藝術設計的一種擴展。陶瓷藝術以各種更加前衛的表現方式融入公共空間之中,既能滿足市民的藝術審美需要,也能對整體城市的文化形象進行優化。陶瓷藝術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陶瓷壁畫
壁畫能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其透露著一種古樸的味道,很受現代社會的歡迎。在我國古代建筑中,壁畫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裝飾手段。壁畫具有很好的藝術表達能力,而且在漫長的社會變遷過程中,它的表達方式得到了豐富和完善。隨著現代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壁畫的制作材料越來越多。在圍繞地鐵公共空間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時候,可以將傳統的陶瓷藝術與壁畫相結合,利用壁畫來營造一種濃郁的人文氣氛,同時可以進一步美化地鐵公共空間,讓整個空間充滿藝術氣息。
2.陶瓷制品
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非常豐富,相對于傳統陶瓷而言,現代陶瓷作品的實用性已經被削弱了,它更多地將重點放在了展示藝術價值和裝飾環境上。所以,在運用陶瓷藝術來進行車站空間的藝術設計時,必須重視陶瓷藝術作品的每一個層次,并盡量提高陶瓷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面對這種情況,設計人員要盡可能地挖掘出陶瓷藝術的內涵,根據車站空間的特征,給予陶瓷產品特有的價值,讓其符合當地居民的審美觀,在美化車站空間的過程中,也要將其表現出來,使之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比如對地鐵公共空間的藝術處理,不但要注重墻壁和柱子的裝飾,更要注重空間的立體效果。在相對密閉的空間環境中,應該采用較為立體的表現方法。在這方面,可以采用陶瓷畫。例如,陶雕、陶塑等都能幫助創造出一種空間感,由于這類藝術品的外形是三維的,所以可以直接擺放在站臺上,給人一種直觀的視覺沖擊力,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讓旅客能夠由點及面地感受到站臺上的藝術氛圍。通過獨特的形態設計,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虛實相生的空間,讓藝術的表達更加豐富,也讓整體的公共空間更加具有層次[5]。通過對三維物體的造型,可以將所要表現的要素,通過造型的變化來表現出來(圖1)。在此基礎上,打造一種以空間為基礎的藝術氛圍,不僅可以營造出一種更為融洽的氣氛,還能引起旅客對陶瓷藝術的濃厚興趣。
將陶瓷藝術引入地鐵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首先要保證所設計的作品能夠滿足當地民眾的審美需求,再以此為基礎,利用多樣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將文化元素體現出來,以陶瓷的表現方式來傳播地域文化。在設計過程中,要對城市居民的審美傾向進行充分調研,而后提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將其與陶瓷藝術進行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文化元素融合到一起,讓地鐵公共空間變得更加具有藝術性和文化性。除此之外,由于公共空間具有很高的開放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可能會對乘客造成的影響,同時保證設計具有文化內涵。
四、結語
本文在進行地鐵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實踐分析時,提出要注意色彩、燈光、節奏、藝術品等元素的使用,并注意車站內部裝修風格的協調。在滿足車站安全性與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師應該加入多樣的藝術元素,巧妙運用材料、光線與藝術裝飾,將城市故事講好,將城市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王海東.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公共空間環境音樂階梯藝術設計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1(8):249-250.
[2]陳桂秋,丁蘭馨,陳鼎文.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多元協同再創作思考[J].城市規劃,2020(增刊1):100-105.
[3]張紀軍,孫昕,苗萍.周秦漢唐文化在西安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1(9):7.
[4]張建穎.藝術設計介入城市公共空間的探究:以鐵板巷街道光藝術設計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1(8):64-65.
[5]王志強,許艷鳳.城市軌道交通公共藝術空間設計[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1(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