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培杰
摘 要:研究生態美學與城市景觀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還能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通過深入了解生態美學理論,并將其應用于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中,可以創建富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城市空間。探討生態美學對城市景觀的影響,以及如何基于生態美學語境研究和設計城市景觀,有助于我們理解生態美學與城市景觀之間的關系,并探索運用生態美學原則來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質。
關鍵詞:生態美學;城市空間;景觀設計
一、生態美學與城市景觀概述
(一)生態美學的定義和特征
生態美學“是一種包含著生態維度的當代生態存在論審美觀。它以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關系為出發點,包含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以實現人的審美的生存、詩意的棲居為其指歸”。生態美學理論內蘊生態和美學的雙重維度,不僅研究人與自然之間如何和諧共處,而且強調人、自然和社會的“三元一體”的動態平衡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
生態美學的內涵包括:其一,生態認知。生態美學關注自然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它提倡對生態系統的尊重和保護,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使人們更加關注環境問題,進而深化對生態系統的認知和理解。其二,美的感知與體驗。生態美學關注人對自然美的感知和體驗,強調通過感官的接觸和互動,欣賞和體驗自然界的美,包括景觀、植被、動物等元素所帶來的美感。生態美學追求的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的審美體驗。其三,可持續發展。生態美學強調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主張通過合理的規劃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同時滿足人類的需求。生態美學追求的是一種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能夠保護和傳承給未來世代的環境質量。其四,文化與自然的融合。生態美學探討了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強調文化與自然的融合。它認為人類文化和自然環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通過與自然的交互和融合,人類文化能夠得到豐富和發展。生態美學追求的是一種文化與自然之間平衡和諧的狀態。
(二)城市景觀的概念和要素
城市景觀是指城市內部各種空間元素和景觀要素的組合,包括建筑物、街道、公園、廣場、花園等人造和自然環境中的視覺和感知元素。這些要素共同塑造了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氛圍,影響著居民和游客對城市的感受。
首先,建筑物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的風格、比例和形式等都會對城市的整體形象產生影響,其外觀和布局不僅決定了城市的天際線,而且反映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特征。其次,街道和交通系統是城市景觀的關鍵要素。街道是人們流動和互動的重要場所,其布局、尺度、交通流暢性以及道路邊的景觀元素都會影響城市景觀的品質。良好規劃的街道和交通系統可以提供便利的出行方式,同時提升城市的活力和魅力。再次,公園、廣場、花園等公共空間也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空間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閑、娛樂和社交的場所。公共空間的規劃、綠化和設施設置都對城市景觀起著重要作用,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互動,并豐富城市的文化和社交生活。最后,城市景觀的質量與環境品質密切相關。空氣質量、噪聲水平、綠化覆蓋率等環境方面的因素直接影響著城市景觀的美感和舒適度。良好的環境品質不僅能提升環境質量,而且有助于人們對城市的健康感知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美學與城市景觀之間的聯系
其一,自然與人文融合。生態美學強調自然與人類文化之間的和諧融合。城市景觀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恢復,通過融入自然元素、完善生態系統來創造美感。其二,生態系統服務。城市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應該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理念,即通過自然系統的功能來提供給人類所需的服務。這可以包括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保持水源、提供休閑空間等方面。生態美學的觀念將這些生態系統服務與城市景觀的美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三,生態美學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求滿足當前需求而不損害未來世代的利益。城市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應該注重生態平衡和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其四,自然體驗與情感共鳴。城市景觀中的自然元素和綠色空間可以提供給人們與自然互動的機會。通過與自然的接觸,人們可以獲得愉悅感,并培養對自然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又進一步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尊重。
生態美學和城市景觀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以及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空間。它們共同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對自然的欣賞與關注。
二、生態美學語境對城市景觀的影響
(一)生態系統服務的優化
生態美學關注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服務,旨在通過城市景觀的規劃設計來提供生態系統服務,追求人與自然處于生態系統平衡之下所涌現出來的恰當性與契合性。例如,合理規劃綠地和濕地可凈化空氣和水源,增加生物多樣性,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此外,生態美學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促進城市景觀向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通過采用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措施、水資源管理等,城市景觀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二)自然與人工景觀的結合
1.生態美學視角下的自然元素運用
在生態美學視角下,自然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景觀設計師常常借鑒傳統美學原則,如“山水合一”和“四季有景”,將自然元素融入城市空間,通過巧妙安排植物、水池和巖石等要素,創造出充滿詩意、和諧的景觀,使人們能夠與自然親密接觸。
首先,“山水合一”的理念被廣泛運用于景觀設計中。通過模擬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形,可以營造出仿佛身處山水之間的感覺。這種將山水元素融入城市景觀的方式,不僅讓人們在喧囂的都市中感受到一絲寧靜,還能夠得到一個放松心靈的場所。水池可以創造出靜謐的氛圍,借助水面倒影和流水聲,給人一種清涼和平和的感覺。而巖石經過巧妙的布置,可以增加景觀的層次感和紋理變化,為整個設計增添自然的韻味。其次,注重在景觀中呈現“四季有景”的特點。設計師會精心挑選植物,確保在每個季節都能展現不同的色彩和氛圍。春季的花朵綻放、夏季的綠樹成蔭、秋季的樹葉飄落、冬季的白雪皚皚,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美感,能為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享受。
2.傳統藝術表達方式在城市景觀中的體現
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常被用于裝飾城市景觀,并成為營造城市氛圍的重要元素,在城市中注入獨特的文化氣息和藝術意境。通過這些藝術元素的巧妙運用,城市景觀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同時為人們提供了欣賞、思考和交流的機會。自然與人工景觀的結合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還能夠為城市創造出獨特而有魅力的環境。
傳統美學視角下的自然元素運用和傳統藝術表達方式的體現,共同構成了自然與人工景觀完美融合的城市景觀。這種結合不僅能夠提升城市的整體品質,而且能夠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寧靜。
(三)生態教育和意識塑造
首先,生態美學通過城市景觀的設計和展示,提供環境教育和意識塑造的機會。通過呈現自然的美麗和價值,人們能夠加深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形成環境保護意識,并主動地采取積極的環境保護行動。城市景觀中的生態美學元素可以提供教育和引導意識形態發展的機會。通過展示自然的美麗和價值,人們可以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并激發對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追求。
其次,心理健康的改善。自然環境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生態美學注重在城市景觀中創造宜人的自然環境,為人們提供與自然互動的機會,有助于減輕壓力,提升情緒,改善精神狀態,促進身心健康。優美、良好的自然環境能夠減輕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強人的幸福感和自我滿足感。
三、基于生態美學語境的城市景觀設計案例
(一)具有生態美學元素的現代城市景觀設計案例
位于成都市錦江區的寬窄巷子是一個具有生態美學元素的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典型案例。巷子內部的景觀設計追求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注重打造綠色、生態的景觀。通過選擇本土植物、引入水體和景觀元素的合理布局,創造出具有生態功能和美感的景觀空間。同時,景觀設計也考慮到季節變化和生態發展過程,展現出自然的變化和多樣性。此外,巷子的景觀設計在保留傳統四合院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了現代商業設施,創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現代城市景觀。寬窄巷子的設計注重空間的尺度感和節奏感,通過精心布局和平衡,使公共空間在不大的面積內展現了豐富的景觀和多樣的功能。設計者還強調了傳統文化元素的表達。在寬窄巷子內,人們可以找到各種傳統手工藝品店和傳統茶館,這些場所能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中感受到傳統美學的韻味。
寬窄巷子的設計理念是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滿足人們對于城市景觀的要求。通過保留傳統建筑風格,為當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一個獨特的環境,讓人們可以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同時,現代商業設施的引入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多樣性的選擇,使這個公共空間成為一個集文化、商業和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寬窄巷子的設計向我們展示了傳統美學元素在現代城市景觀中的重要性,它不僅使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還為城市增添了獨特的風貌。這種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設計理念,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功能性的需求,更注重人們的美學享受和對文化體驗的追求。通過這樣的設計,寬窄巷子成了成都市錦江區的一張名片,吸引著大量游客和居民前來欣賞和體驗。
(二)生態美學在城市景觀中的保護與傳承實踐
上海市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生態美學在城市景觀中的保護與傳承實踐。其中,上海城市公園建設和園林景觀設計不僅融入了生態美學的具體要求,而且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取向。
上海積極推動生態美學在城市空間中的具體呈現,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和公園城市建設有關要求有機融合,實現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生態空間系統更加完善,宜居宜業魅力充分彰顯,基本建成貫徹新發展理念、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超大型美麗城市。上海以系統觀念統籌山水林田湖河綜合治理,以“千園工程”為抓手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和城市空間形態,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空間開放、共享、融合,以“公園+”“+公園”探索生態價值的創造性轉化,以示范點(區)創建牽引帶動公園城市全面建設,系統謀劃、滾動實施,科學統籌、強化協同,聚焦難點、創新政策,逐步打造“城市鄉村處處有公園、公園綠地處處是美景、綠色空間處處可親近、人城境業處處相融合、愛綠護綠處處見行動”的城市,努力成為超大城市公園城市建設的標桿。
在公園的景觀設計方面,上海市注重傳統美學在城市景觀中的運用。上海世博園是一個集傳統和現代元素于一體的典范,該園區保留了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理念,融入了現代科技與創新的元素,并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城市公園建設強調環境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公園內設置了自然科普展示區、環境教育中心等設施,通過展覽、講座、活動等形式,向公眾傳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公園中也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展示當地的傳統藝術、建筑風格和歷史文化,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體驗和學習文化的場所。為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共享,公園規劃考慮到社區居民的需求和利益,鼓勵居民參與公園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公園內設置了休閑設施、活動場地和社區服務設施,滿足居民的娛樂和健身需求,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上海市通過保護與傳承傳統美學,成功地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景觀。這些案例為其他城市在生態美學語境下的城市景觀設計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四、結語
本文首先探討了生態美學與城市景觀之間的關系,強調了生態美學對城市景觀的重要性。其次,通過對生態美學理論的研究,分析了生態美學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和影響。最后,通過案例分析,探討了如何基于傳統美學語境來研究和設計城市景觀。總之,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認識到生態美學與城市景觀之間的密切聯系及傳統美學在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美學語境下的城市景觀設計,我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培養專業人才、增強公眾意識、創新設計理念、促進跨學科合作、加強政策支持和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不斷努力和實踐,相信我們可以為創建富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城市空間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曾繁仁.生態美學: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觀念[J].中國文化研究,2005(4):1-5.
[2]王燚.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學向度[J].生態經濟,2015(8):178-182.
[3]王若冰.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傳統繪畫語言探求[D].揚州:揚州大學,2022.
[4]貢雪.蘇州園林山水意境對當代城市景觀空間的觀照[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