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沁雪
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得到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藝術設計可以為鄉村建設賦能,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經濟提升、人才振興以及鄉村整體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基于藝術節點的設計和整體場景的營造推廣地方敘述模式,通過打造獨特而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景點提高旅游吸引力,通過整體場景的營造創造人文、藝術相和諧的旅游環境,為鄉村增加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圍繞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開展調研和分析,結合藝術設計和地方敘述模式的應用,分析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提升鄉村形象和吸引力、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有效路徑,以期為鄉村振興提供實踐經驗和思路。
關鍵詞:藝術設計;鄉村旅游;地方敘述;場景營造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并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在這個階段,農村地區既承擔著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最具潛力的市場所在地。鄉村旅游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而且能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遺產,提升鄉村形象,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其發展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1]。
結合藝術設計和地方敘述模式,通過行動關聯來理解地方的特點和魅力,通過對當下和歷史的地方敘述的認知,推演地方的未來并介入地方的設計。地方敘述模式的推廣將幫助更多鄉村實現經濟的提升和整體發展,它不僅僅關注鄉村旅游的單一節點,而是通過將藝術設計融入鄉村的各個方面,創造一個全新的鄉村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資者,推動鄉村經濟實現多元化發展。
一、藝術設計與地方敘述模式概述
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藝術設計和地方敘述模式均是有力手段,二者的結合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思路和實踐路徑。
藝術設計指通過在鄉村置入具有創意和藝術性的裝置和景觀,為游客帶來獨特而深入的體驗,其表現形式可以是與當地文化相關的雕塑作品,可以是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裝置藝術,也可以是通過壁畫等形式呈現的藝術元素。在鄉村開展藝術設計不僅是為了美化鄉村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語言傳達鄉村故事、特色和價值,引發游客的共鳴,提高游客的參與度,促進消費。
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對地方風景進行重新審視和創意表達,而地方敘述模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以地方為對象、以敘述為工具的地方研究與營造方法。其以地方行動過程的演化與展望為重點,重新認識地方風景,并由此尋找適宜的地方發展與設計策略。地方敘述通過梳理空間敘述、敘事性設計、系統設計和情景規劃等相關理論和設計方法,提出多種分析框架,展開基于多樣性、協同性和拓展性的地方綜合營造,并且結合應用實踐,提出了分解復合視野、系統聯動框架、場景營造手法等應用策略[2]。地方敘述的核心,是以行動關聯為線索,將地方要素還原置入具體的行動場景之中,從行動過程的整體場景關聯中理解其作用。通過對當下與歷史的地方敘述來認知地方,在此基礎上推演地方的未來、介入地方的設計。運用地方敘述模式,可以去發現、理解地方的發展機制,同時去預期、介入地方的未來發展。
藝術設計和地方敘述模式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藝術設計通過創新的藝術形式和內容豐富了鄉村的文化內涵和游客體驗,提升了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地方敘述模式則通過打造具有故事性和獨特魅力的鄉村形象,加強了游客對鄉村的情感認同和歸屬感,促進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二、寧波市象山縣概況與現存問題
(一)寧波市象山縣調研概述
“神筆馬良”是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與中國美術學院合作的校地合作計劃,該計劃旨在打造象山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建設15個特色藝術打卡點,為象山縣創造更多標志性場景和持續性活力,分享象山濱海旅游的新紅利,共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同時,“神筆馬良”計劃以地方敘述的方式展開實踐,通過該實踐,這種設計模式將在今后應用于其他地方的鄉村振興項目中。
實踐的開始是地方認知,而地方認知從片段開始,對地方片段進行要素分類和梳理,并了解其空間分布關系,從而構建起地方故事的敘述基礎。為建立象山縣的數據資源庫,筆者分析了象山縣的自然風光,將其主要分為海岸線、田園風光和海島三類,并深入研究了這些自然風光的形成過程和地理變遷故事。在民俗方面,將當地的民俗分為生產習俗、生活習俗和精神習俗,并分析了其成因及與歷史文化的關系。此外,對象山縣的運動休閑、特產和地方文化進行了詳細的羅列和分析,包括水上類運動、陸上類運動、漁業、農林牧業、手工藝品和美食等。通過對這些維度內容的具體分析,收集了大量的地點數據,包括景點、運動基地、特產美食店、民俗和文化博物館五個類型的數據資源。
對象山地方認知的分析,為進一步的項目設計和場景營造提供了基礎。這種綜合性的地方敘述模式有助于展開基于多樣性、協同性和拓展性的地方綜合營造。
(二)寧波市象山縣現存問題
在建立數據資源庫的過程中,筆者深入走訪了鄉政府、縣政府以及當地居民,得出了當地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一是鄉村交通線路復雜。由于地理條件和基礎設施的限制,一些鄉村地區的交通線路錯綜復雜,給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出行帶來了不便。其二涉及新橋鎮的影視文化資源。盡管新橋鎮的影視文化影響廣泛,但影視城資源尚未充分導入蟹鉗港地區,無法有效吸引和留住游客。這意味著蟹鉗港地區未能充分利用本地的影視文化資源,未能將其轉化為旅游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其三,部分村莊雖然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因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清晰的定位,村莊的發展過程比較粗放,缺乏整體性和長遠性,限制了鄉村振興的潛力和效益。其四,在文化變遷過程中,一些民俗文化正在慢慢消失。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現代化的推進,許多傳統民俗文化陷入了衰退和失傳的困境,這給鄉村文化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地方的生態、生產、生活和文化等子系統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因此可以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羅列和分析,歸納地方復雜的系統關系,把握各種地方要素之間的影響。這些要素的關系不僅僅是簡單的連線,還包含著相互作用的影響與反饋,同時,這些要素的關系匯聚形成了系統的結構。由此,我們可以從上述問題總結中提取整體問題與愿景,從地方的預期引發地方愿景的線索,以象山調研為例,我們發現當地面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旅游人數逐年下降的挑戰,這為引發地方愿景提供了線索。這種愿景應立足于本地的生長,考慮地方的發展基礎、競爭對手、多元人群需求等因素,同時也要與周邊地區進行對比和協同,以尋找共建共享共贏的可持續的共同發展。
三、以藝術設計和地方敘述模式助力
鄉村振興的路徑
(一)關注地方特色,提出介入方案
在對象山縣進行深度調研、數據收集、問題歸納之后,提出以藝術設計和地方敘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的具體方案。
對調研得到的數據資源進行總結、分析和可視化表達,在地圖數據庫建立和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鄉村智慧動態地圖,同時通過地圖數據庫來篩選、確定之后藝術節點的落點。基于現有的數據資料和分析后產生的數據庫,分析道路網絡地圖、山形地圖、人口熱力圖、行政規劃圖等,在此基礎上建立興趣點POI的數據庫,從地方文化、歷史、特產、風景、民俗五個維度輸入具體點位的經緯度來生成多樣化的地圖。地圖數據庫可以方便來象山的游客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熱門點位信息,幫助漁民更清楚地了解漁船、碼頭的分布,幫助港口的居民掌握潮汐的時間,方便趕海捕撈,同時也能幫助政府更好地對鄉村旅游進行規劃。
通過具體的藝術裝置落實實現地方介入,提出藝術設計方案,聚焦市場流量,整合推出藝術打卡點,進一步構筑鄉村特色場景,利用新媒體平臺吸引游客關注,提升流量轉化率。通過聯合營銷、跨界營銷等機制創新,形成宣傳營銷。精準開拓目標客源市場,切實提高“象山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品牌曝光度,突出“海山一色,美麗港灣”資源特色,彰顯文藝、潮創、靜美、鄉隱等生活氣質,加快打造共富樣板區,結合“神筆馬良”計劃,用藝術點亮海岸線。
藝術設計要求體量小,可落地性強,能帶動產業經濟發展,所以在具體設計中更聚焦現場,關注象山的旅游資源“四山一島三港”等方面。筆者選擇到地方故事中去尋找生發點,同時和現場踏勘的直觀感受相結合,從行動過程與體驗的角度去構想一種有趣的行動場景,并找到形式載體。在節點設計中,結合象山縣的豐富文化背景,追求多維度的連接和對話。對于游客而言,這意味著能夠與當地文化進行深入的互動和交流,通過旅游體驗參與文化對話。同時,想要整合地方品牌和資源,實現共享與合作,為游客呈現更豐富的鄉村體驗。在節點的規劃中,將山海之間的自然對話與生產性場景相融合,營造出一個富有創意和活力的空間,感受自然之美。對于居民而言,節點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旅游景點,更是與周邊地方和服務的緊密連接,地方產品的銷售與服務人員的直接互動。通過提供豐富的文化故事和體驗,努力讓當地民俗煥發活力。通過與居民深入溝通,了解他們的關切和期待,我們可以更好地調整節點設計,使之能夠更好地滿足當地社區的實際需求。這種連接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是一種深入的情感和體驗的連接,為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引導。
(二)發現地方風景,打造藝術節點
在具體落實藝術設計方案的過程中,筆者對象山縣的多個地點展開了調研,其中在對茅洋鄉進行深入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茅洋鄉靠近灘涂的廣場視野開闊、風光秀麗,是欣賞夕陽的最佳觀景點。這引發了筆者在此設計建造一個“最美灘涂夕陽收集裝置”的藝術節點的想法:通過在洋岙山村建造一座玻璃藝術空間裝置,將其與灘涂背景相融合,打造一個獨特的夕陽收集場景。這個空間裝置采用多層不同顏色的玻璃疊加而成,形似實體堆疊的濾鏡,能夠捕捉并保留夕陽的色彩。同時,裝置的設計也能夠呈現多樣的山景、水景和鄉土人情,為游客帶來美好的觀賞體驗。
筆者想在廣場上放置該裝置,通過擺放形成空間層次感,充分利用灘涂的背景吸引游客駐足,使之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打卡地點。相較于茅洋鄉東側的海岸線,廣場西海岸線的潮汐變化更加明顯,從中午到晚上會有一次明顯的漲潮過程,灘涂的水慢慢覆蓋,與夕陽落日交相輝映,夕陽透過玻璃的散射產生迷人的光影效果。通過鏡子和框景的設計,游客可以在這里留下獨特而美妙的旅游記憶。裝置的曲線形狀靈感源自波浪,此外,裝置采用純度不同的橘紅色玻璃,讓游客在白天也能夠感受到夕陽的壯美景色。裝置的玻璃疊層設計可以疊加不同層次的濾鏡,滿足游客對于拍照打卡的需求。除了吸引游客的關注外,裝置也面向洋岙山村的居民,這能為他們提供一個休閑活動的場所。廣場還可作為展示當地特產——“紅美人”柑橘的場所,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它可以成為一個集市場所,激發地方經濟的活力。
除了裝置的造型和功能設計外,同時也要考慮裝置后期的運營和實際宣發效果,將運用用戶實驗、調查、走訪等方式對設計進行驗證,以確保設計的實際可行性。藝術設計的實施不僅牽涉建設和運營過程,還與物質環境、社會環境以及運營支持等方面息息相關。因此,我們需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全過程、全系統策略,以確保項目帶來的正向反饋和項目的持續運營。
四、結語
寧波市象山縣通過對沿灘涂景區的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成功地將旅游業與本土民俗和文化相結合。借助網絡宣傳和媒體報道,象山成功地推廣了其旅游產業,并利用當地的影視文化和亞運文化等,找到了 “旅游+文化”的創意發展道路。
在推動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象山通過建設多個特色藝術打卡點,將園區景區、城鎮區和農業區串聯起來。同時,象山還協調發展田園經濟、藍色經濟和美麗經濟,建立起海岸綜合統籌管理體系。這些努力旨在使象山成為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實現鄉村振興和旅游經濟的良性互動。2020年在社會發展的不利局面下,象山縣整合優質資源,借力借勢借智,變發展受滯的危機為整裝出發的契機,傾力打造“象山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硬核IP,推動全域旅游逆勢而上,前三季度全縣共接待游客2 011.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15.2 億元[3]。
藝術設計和地方敘述介入鄉村需要考慮全過程、全系統和多方主體的協同合作。一方面,在節點建造之前,需要進行充分的規劃和策劃,對鄉村區域的資源特色和生活氛圍進行詳細分析,制定成熟的設計方案;另一方面,在建造完成后,需要開展有效的運維工作,確保節點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林,任以勝,朱道才,等.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9(1):102-118.
[2]俞堅.地方敘述[J].建筑與文化,2022(3):2-9.
[3]“象山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濱海旅游IP賦能高質量發展[J].寧波通訊,2020(2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