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莉 于若涵
1.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2488;2.上海外國語大學卓越學院,上海 201620
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懂中醫、通翻譯”的復合型中醫外譯人才是實現中醫藥對外翻譯傳播的核心要素。進入21 世紀以來,已有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自發自覺地加入中醫藥對外翻譯傳播的隊伍中來,然而當前我國中醫外譯人才隊伍的短缺與中醫藥“走出去”的規模速度之間矛盾依然突出,中醫外譯人才培養的力度、深度、廣度均有待拓展。新時期我國中醫藥院校的外語專業建設和外譯人才培養面臨著嶄新的形勢和任務,但學界少有系統性探討。面對后疫情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本文運用SWOT 分析工具,探索中醫外譯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影響要素與相關策略,旨在化挑戰為機會,變劣勢為優勢,為中醫外譯人才的系統化培養和規模化儲備提供參考。
中醫藥“走出去”及其國際化的實現有賴于專業化外譯人才的培養。一帶一路,語言鋪路[1]。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中醫藥國際合作交流時,經常遭遇“小語種”危機,在其逐漸推進過程中,多語種中醫外譯人力資源匱乏成為制約中醫藥對外合作深入開展的核心問題之一[2]。當前,中醫藥國際化正迎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期[3]。為使中醫藥科學理論體系和臨床技術體系占據世界科學與技術的高平臺,獲取國際公信力與話語權,亟須高質量的中醫多語種外譯人才,推動中醫與西醫的交流互鑒,破除文化錯位與話語阻隔[4],并解構西方話語霸權和對中醫藥的污名行徑[5]。
SWOT 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即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機會和挑戰一一列舉[6],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后進行系統分析,繼而從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有機結合的視角出發制訂相應計劃與對策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對于探討中醫外譯人才培養問題具有揚長補短、加速發展的指導作用。基于此,下文將對我國當前中醫外譯人才培養進行SWOT 分析。
我國中醫外譯人才培養最為顯性的優勢在于,可依托不同地域中醫藥學科的豐富資源,實施特色化復合型翻譯人才培養。一般而言,交叉學科專業普遍依托大學內最強勢的學科而設立。當前,我國中醫翻譯人才培養主要在全國各中醫藥類高等院校中展開,在語種方向上以英語占據絕對主導,專業設置包括英語、翻譯等,碩士專業主要為中醫藥外語、中醫翻譯學和翻譯碩士。全國部分中醫藥高校的“中醫學”或“中藥學”專業被教育部認定為雙一流建設學科,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可在中醫藥學科方向為中醫外譯人才的培養提供內源性支撐。以北京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為例,其“中醫人文學”為北京市交叉學科重點學科,“中醫藥英語研究與國際傳播”為學科細分方向之一。因此,我校于2015 年始率先在全國中醫藥院校的英語專業中增設中醫藥國際傳播方向并開始招收本科生,拉開了國內中醫外譯人才培養的序幕。
綜觀來看,中醫外譯人才培養在學科基礎、課程體系、專業實習、師資隊伍等方面尚存一定問題。全國24 所公辦中醫藥本科院校中,設置有英語(外語)系的院校僅占半數(部分院校并未設置或后來因種種原因予以取消),且英語系規模往往較小,英語和翻譯兩個主流本科專業的年招生規模大都在百人以下;設置了翻譯專業碩士點的院校僅有6 所。專業主干課中中醫藥與英語、翻譯相結合的中醫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門類偏少[7]、占比較低,部分專業選修課程因選課人數有限,或未實現實質性開設,或教學輻射范圍過小。而專業實習環節的內容設置在“英語+中醫藥”方面欠豐富,與產業界實踐合作平臺的對接也欠充分。當然,上述專業英語課程品種門類短缺的現狀也與中醫英語專業化師資力量薄弱具有直接關系。譬如,教師群體多來自英語語言文學相關專業,跨學科專業知識相對欠缺,又普遍缺乏翻譯界和產業界實戰工作經驗[8],雙師型教師[9]數量短缺,尤其不利于翻譯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
當前,中醫外譯人才培養面臨著內部和外部雙重發展機遇。從國內來看,近些年來政府相繼發布系列文件,為中醫翻譯人才培養提供政策支持。例如,《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 年)》特別提出,“著力加強中醫藥國際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國際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培養力度”[10]。此外,2020 年教育部發文確定“交叉學科”正式成為我國學科門類[11],致力于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此舉為教育界和產業界的深入融合提供了平臺,對于促進具有中國特色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中醫外譯人才培養將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如可根據學科門類組建隊伍、建立平臺、投入資源等。從國際來看,中國積極為國外醫學貢獻中醫藥力量,極大提升了中醫藥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12]。
交叉學科專業如今廣受歡迎,但“外語+中醫”作為其中的“小眾”門類,卻因種種原因導致學界認可度和社會認知度相對較低,招生受限,學生就業質量也不夠理想。一方面,中醫外譯人才培養涉及外語和中醫兩個學科知識的建構,以中醫藥為特色的外語或翻譯專業課程多側重普及基礎理論和完成簡單實踐應用,廣博有余、精細不足,在學習深度上淺于單學科專業課程。另一方面,作為單學科專業,外語和中醫兩學科內涵差異度大,人才培養方向迥異,兩者的結合性專業內涵模糊、學科界限不清,中醫外譯作為交叉學科的定位尚未得到翻譯學界的認可。再加上社會對中醫外譯人才培養工作的必要性認識不足,部分學生對中醫翻譯的職業前景也認識不清,因此其招生和就業狀況相對中醫藥類傳統優勢學科而言不夠理想。例如,有些中醫英語或中醫翻譯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后或跨專業考研至非英語專業深造,或從事與中醫藥英語無甚關聯的工作,此狀況并不利于交叉學科專業人才的進一步培養。
中醫外譯人才的規模化培養需堅持市場導向,服務國家需求,適時調整目標,對培養過程展開前沿設計、多維建構和系統管理。當前,我國翻譯專業畢業生數量規模與翻譯人才知識結構單一、多語種翻譯人才匱乏、小語種儲備量不足等之間的矛盾突出[13],其根源在于各高校翻譯人才培養市場意識不強、目標方向不明。
各中醫藥院校應結合自身定位和國家戰略加強外語學科與國際傳播的融合發展[14],建構特色化中醫外譯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基于此,一方面,可在中醫藥院校的英語專業中增設或擴大“中醫外譯(筆譯/口譯)”“中醫藥國際傳播”等中醫與多個外語語種的融合性方向,加大對“外語+中醫”融合型外譯人才的培養力度;還可提高其英語專業第二外語學習者的二外應用和翻譯水平,增強其中醫基本理論知識與第二外語的結合度,在英語專業內部培養多語種中醫外譯人才。另一方面,各中醫院校可與加入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會的外語類高校合作,使中醫類和外語類高校發揮各自優勢學科的輻射作用,共享現有資源,實施中醫外譯人才聯合培養,如教育部認證的跨校二學位教育、校際互認的選修輔修教育等,多渠道擴大中醫外譯人才培養規模。
配置門類豐富和數量充足的中醫專門用途英語課程[15],支撐課程體系架構,以確保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中醫外譯人才目標。例如,我校于2020年針對中醫藥外語和翻譯專業碩士一年級學生特別開設了專業課程“中醫藥典籍英譯”。為創新翻譯人才在能力結構、知識結構方面的培養方式,課堂采用問題+研討教學模式,加設《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典籍典型性章節的筆譯實訓環節。課程建設四年來,學生外譯能力與專業知識得到較好提升。
全面促進產教深度融合[16]教學模式改革,實現協同育人。一方面,加強高校與中醫藥相關企業、組織機構等的深度合作,將翻譯產業的實際需求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語言環境實踐相結合。如可與同仁堂、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委會等合作建立校企聯合中醫外譯實踐基地,也可參照某些高校的經驗,以項目為依托,對學生進行“職業性”和“實踐性”培養[17]。另一方面,組建跨學科、跨行業、校企合作的產學研教師隊伍。鼓勵中醫院校的外語教師積極參與中醫藥方向繼續教育,包括提升中醫藥專業學歷教育,并通過中醫外譯相關產學研合作項目驅動,成長為雙師型教師;聘請中醫翻譯行業的高水平專業口筆譯譯員擔任學生行業指導教師,引導其融入校內中醫外譯教學和研究,發揮團隊協作育人功效。
以學校母體為底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實現特色辦學[18],中醫外譯語種僅局限于英語是不夠的,各中醫藥院校應依據所在區域的地緣特征和優勢,集中并吸引優勢資源對其英語或翻譯專業進行升級配置,適時增設“關鍵語種外語”專業,開展中醫外譯多語種人才培養。譬如,可以采取相關高校局部試點的辦法[19],在外語語種設置上傾向于周邊國家的語言,“采用鄰國語種‘優先’選擇原則”[20],因地制宜開展周邊國家“關鍵語種”外譯人才培養,以滿足直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邊疆地區對鄰國語種外譯人才的現實需求。例如,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過程中,西北地區毗鄰俄羅斯、中亞各國,傾向性地培養俄語、哈薩克語等周邊國家語言的中醫外譯人才。
此外,人才培養歸根到底要從所涉學科的頂層設計著手,學科建設是人才針對性、規模化培養的堅實保障,因而應培育中醫外譯學學科,并將其納入具有中國特色翻譯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架構中。一方面,國家職能部門、相關學術組織、學術界、翻譯界和教育界應形成合力,積極推動中醫外譯學學科的適時建構。另一方面,通過進一步加強中醫術語外譯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21],統籌中醫語言規劃[22],該舉措是推動中醫文化實現有效海外傳播的要素之一,也是促進中醫外譯學學科建構的實踐基礎。
一方面,將學生的職業規劃、畢業生就業質量以及就業跟蹤評價切實滲透到日常教學和管理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外語+中醫”融合型外譯人才的國家需求,強化就業導向[23],從而促使其選擇正確的職業方向。筆者對國內某中醫藥大學英語專業25 名學生進行的半結構化訪談顯示,64%的學生在大三階段的就業方向和目標仍不甚明朗,或不時陷入迷茫;88%的學生反饋擔心4 年里“英語學不精、中醫學不專”會直接影響其未來就業競爭力(訪談內容和數據來自筆者學生工作管理日志)。據此,可通過成功案例,對在校生進行專業方向認知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常態化指導,幫助其明確擇業傾向,增強其就業信心。學生就業后,還要通過對其就業信息的調查跟蹤,將就業去向、對就業單位滿意度評價、就業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反饋等信息作為反映畢業生就業質量、人才培養成效的“一手材料”[24]。另一方面,深化與同行企事業單位的密切聯系,可通過共建實踐基地促進優秀實習生定向就業,并使優質化就業實現反哺高校人才培養,形成協同聯動效應。此外,為增強學生核心競爭力,還可考慮適當延長本科學制。一般來說,相對于單一學科專業的學生而言,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假以更多時日。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5],為向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提升中醫藥在國際傳統醫學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我國“外語+中醫”融合型外譯人才培養時不我待。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當下,規模化中醫多語種外譯人才隊伍的培養已成為新時期中國外語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擔當,學界和產業界應攜手同行,共建“外語+中醫”跨界融合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