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鴻
(山西省大同市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試驗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0)
現階段我國養豬行業得到很大發展,并且呈現高度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趨勢。養殖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養殖模式轉變,而養殖模式的轉變又進一步加劇了各類傳染性疾病發生和擴散。目前,單一病原體引發的豬病較少見,而病毒、細菌、支原體、寄生蟲等多種病原引發的混合感染較為多見。尤其在群體內存在隱性豬瘟、氣喘病、圓環病毒病,又伴有基礎性疾病或其他誘因時,更容易并發和繼發豬藍耳病、細小病毒病、巴氏桿菌病、沙門氏桿菌病、傳染性胸膜肺炎、鏈球菌病、弓形體病、支原體病、豬繁殖障礙綜合征等。在缺乏實驗室檢驗的條件下,這類多病原混合感染癥,給獸醫確診造成極大困難[1]。
從豬混合感染疾病產生過程的分析,其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很多疾病在并未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又出現了新的特點。有些疾病在疫苗免疫的壓力下出現了亞臨床化、隱形化趨勢,臨床癥狀不明顯或復雜化,豬群中抗體水平參差不齊,飼料轉化率降低,死淘率增高,診斷難度增加。
第二,原有疾病并沒有完全控制或消滅,又出現了多種新的疾病,同時多種病原的混合感染明顯增多,病情更加復雜,增加了診斷和防控的難度。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如豬瘟+藍耳病、豬瘟+偽狂犬病、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2 -型感染、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2-型+偽狂犬病、豬瘟+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2 型+偽狂犬病等病毒性混合感染; 細菌性疾病之間及細菌與支原體病的混合感染,如豬鏈球菌病+豬肺疫、豬氣喘病+傳染性胸膜肺炎、豬氣喘病+豬肺疫的混合感染; 病毒與細菌、支原體的混合感染,如豬瘟+副豬嗜血桿菌病、豬瘟+傳染性胸膜肺炎、豬氣喘病+豬藍耳病、豬氣喘病+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2型的混合感染; 寄生蟲與病毒、細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如弓形體病+豬瘟、弓形體病+鏈球菌病、豬附紅細胞體病+豬鏈球菌病。
第三,繼發感染十分普遍。如豬氣喘病常繼發豬肺疫、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等; 豬藍耳病容易繼發鏈球菌病、副傷寒、豬肺疫、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豬附紅細胞體病; 豬圓環病毒2 型感染容易繼發豬瘟、鏈球菌病、豬肺疫、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豬附紅細胞體病等。
第四,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多種病原的混合、繼發感染,加之高度集約化條件下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豬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日益突出,很多豬群出現了嚴重的呼吸綜合征。
第五,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日益嚴重。豬藍耳病毒和豬圓環病毒2 型等疾病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性,感染后會造成機體免疫力低下、對疫苗的免疫應答遲鈍、對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強。而這些疾病的混合感染會進一步加重免疫抑制,加重疫苗毒副作用,接種后疫苗反應增強,導致免疫失敗或對藥物治療無效,使豬病更難于控制[2]。
臨床表現為被告毛粗亂、精神沉郁、呼吸急促,耳尖、腹部等末梢部位皮膚點狀或片狀出血,嚴重者發紺、壞死,呈紫色,體溫41 ~42 ℃,排黃褐色黏稠糞便。出現大量死胎,母豬流產率可達100%,普通抗感染藥物治療無效。
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困難,高熱41 ~42.5 ℃,流紅色帶泡沫鼻液,皮膚、黏膜有出血點、表皮發紺(白豬表現尤其明顯),眼瞼腫脹、流淚,結膜充血,關節腫脹、跛行。剖檢可見有關節炎、胸膜炎,也可能出現腹膜炎、腦膜炎,胸腹腔有大量黃色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液,漿膜粗糙呈絨毛樣,內臟出血、發生粘連。腹股溝淋巴結大理石樣病變。按氣喘病和傳染性胸膜肺炎治療無效[3]。
臨床癥狀為站立不穩、行走困難,皮膚充血發紅,耳部、四肢淤血,體溫40 ℃以上,呼吸急促,便秘、腹瀉交替發生,個別豬出現流產。抗生素和一般抗寄生蟲藥無效。
臨床癥狀呼吸急促、體溫升高41.5 ~42.5 ℃,皮膚發紅、局部有彌散性出血點,流出漿液性鼻液,眼瞼、結膜、口黏膜前期充血發紺,后期發白或黃染,便秘或腹瀉,皮下膿腫,關節腫脹。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和殺附紅細胞體藥物有效。
本病是一類典型的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加上飼養管理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豬混合感染疾病,與本病相關的原發性感染因素有豬瘟病毒、豬藍耳病毒、豬圓環病毒2 型、豬流感病毒、偽狂犬病毒等病毒性感染,以及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氣喘病等細菌、支原體的感染。與其相關的繼發性因素包括豬肺疫、豬副傷寒、豬鏈球菌病、副豬嗜血桿菌、附紅細胞體等的感染。飼養管理和環境方面的因素包括不同來源、不同日齡的豬混飼、密度過大、豬舍溫度變化過大、通風不良、飼喂方式不合理、飼料調配不合理、豬群免疫力低下等。與本病相關的臨床表現有結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食欲下降或停食、咳嗽、呼吸困難腹式呼吸、高熱、消瘦、生長緩慢、死亡率居高不下。大多數很難確診病因,或被稱為無名高熱。
以上各類豬的混合性感染疾病由于病原、病因很復雜,臨床癥狀表現多種多樣,加之很多單個疾病出現了新的變化,給臨床診斷帶來很大的困難,憑借臨床癥狀難以得出確切結論。建議有條件的豬場盡可能建起自己的實驗室,借助實驗室設備檢測各種病原特異性抗原、核酸和抗體,結合臨床癥狀、剖檢結果可以做出準確診斷,做到有的放矢、對癥治療。
企業疫病防控不單純是獸醫技術人員的問題,其涵蓋各部門、各環節,需要提高豬場每一個人的生物安全意識,工作中相互監督,層層把關,把全員疫病防控的理念提升到更高水平。疫苗不是所有疫病的救世主,疫苗效力的發揮,要以飼養管理水與環境控制為前提。藥物不是治療疾病的“靈丹妙藥”。
加強飼養管理,為豬群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全面的營養、提高動物福利,全面提升豬只的健康水平,提高抗病力。
結合生產實際和實驗室抗體檢測結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對免疫效果進行跟蹤監測、及時修正。保證豬群對常見疾病的免疫力保持在較高水平,提高群體抗病力,降低易感性。
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應由獸醫技術人員負責,合理、規范用藥,尤其是規范抗菌藥物的使用。藥物的使用應從治療用藥轉向預防用藥,樹立群體保健觀念。通過藥物敏感性試驗選用敏感藥物,有針對性地投喂藥物,控制細菌性感染。
將消毒衛生工作貫穿于養豬生產的各個環節,將疫病拒之于豬場大門之外。降低豬場內病原菌的污染,減少豬場疫病發生的概率。對豬場進行內部分區,封場封群、網格化管理,配合高效環境消毒把豬舍和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濃度控制在最低水平,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把疾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疫病監測是預防、及時診斷和采取防治對策的前提。豬場應建立自己的微生物實驗室,利用目前比較先進的免疫熒光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膠體金抗體檢測技術、層析技術等對常規疫苗的免疫效果進行定期監測與評價,及時調整免疫程序,特別是種豬場定期進行免疫監測對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 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監測場內常規免疫疾病病原野毒株的感染情況,摸清豬場的原發性感染和繼發性感染疾病的種類,針對性地調整疫苗種類和免疫程序,保證免疫效果,提高群體免疫水平。
種豬場可充分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和熒光抗體技術,結合場內網格化分區、封場封群管理,配合高效環境消毒殺滅殘存病原,對豬瘟、藍耳病、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等疫病進行凈化。通過剔除陽性個體、密接者等有效措施,逐步建立、保持和擴大特定病原陰性繁殖群體、后備群體,最終實現特定疫病的場內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