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澤宸 尚芬芬 馬飄 閆秋吉 談晶晶
(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南京 210018)*為通信作者
做好農產品產銷對接,是促進農產品供需平衡、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農產品作為廣大消費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在流通過程中涉及較多環節,尤其是生鮮農產品,因其具有易腐蝕、季節性、區域性、損耗大等特點,一旦出現銜接不暢,就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1]。近年來,由于農產品供應鏈紊亂,其滯銷現象時有發生,在流通過程中暴露出的農產品質量問題愈發嚴峻[2-3]。因此,如何做好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搭建穩定的農產品供應體系[4-6],是當前現代農業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2020 年以來,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組織開發了江蘇省農產品產供信息報送查詢平臺(以下簡稱“蘇菜直通”),為有需求的生產者、經營者提供了產品發布、信息查詢、一鍵呼叫等便利服務,搭建了一條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線上橋梁”。2021 年8月,在臺風“煙花”和突發事件等因素的影響下,“蘇菜直通”積極響應農產品對接需要,新增了“滯銷”農產品選項,形成了“每日一清單”,向有關電商流通企業發布,為減少災情對農產品滯銷的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發揮“蘇菜直通”對農產品營銷的促進作用,筆者擬以2021 年8 月5 日—27 日受臺風等影響期間報送的數據為依據,對農產品類型、市(縣)審核意見等數據進行了稽查與清洗,保留了其中填報質量較高的信息,分析了報送信息、報送地點、農產品類型等之間的相關性,以期為提升農產品抗風險能力、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提供支撐。
“蘇菜直通”自2021 年8 月5日上線滯銷功能以來,截至8月27日,共收到有效報送信息71 938條,平均每日收到信息3 128 條,其中滯銷信息1 574條,分屬江蘇省13 個市,具體見表1。
表1 江蘇省不同地區的報送信息統計分析
由表1 可知,江蘇省13 個地級市均有農產品供應信息上報,其中宿遷市、淮安市和南通市的報送信息數量較多,其數量占江蘇省報送信息總數的比例均在15%以上,究其原因,可能是這幾個城市的農業生產面積較大,農業生產主體較多;而無錫市、揚州市、鎮江市的報送信息數量較少,其數量占比不足2%,究其原因,可能是這幾個城市的農業生產面積較小,且物流較為通暢。另外,對比同一城市的報送信息數據和滯銷信息數據發現,無錫市、揚州市的報送信息數量較少,少量的滯銷信息數量拉高了滯銷信息數量占當地報送信息數量的比例;徐州市、南通市、淮安市、泰州市、宿遷市的報送信息數量占江蘇省報送信息總數的比例較大,但是滯銷信息數量占當地報送信息數量的比例相對較低,表明這幾個城市的管控較好,臺風和突發事件等尚未對當地的農業生產運輸產生明顯影響;南京市、鎮江市的報送信息數量占江蘇省報送信息總數的比例較低,但是滯銷信息數量占當地報送信息數量的比例較高,說明這兩個城市受臺風和突發事件等的影響較為嚴重。
“蘇菜直通”共設置了蔬菜類、畜禽類、水產類、糧油類、茶葉類、果品類、花卉類、其他類8個農產品類型,分別統計各農產品類型的報送信息數據和滯銷信息數據。由表2 可知,“蘇菜直通”的報送信息主要集中在蔬菜類、畜禽類和糧油類,合計報送信息數量占江蘇省報送信息總數的77.76%(蔬菜類報送信息數量較多可能是因為夏天蔬菜種類豐富、蔬菜生長周期短且不耐儲存,需要盡快銷售;畜禽類報送信息數量較多可能是受豬周期的影響,豬肉價格下降,生產經營主體有較大的銷售壓力;糧油類報送信息數量較多主要是因為8 月正值小麥、玉米收獲時期,收獲的糧食需盡快脫粒、烘干、存儲、銷售)。對比同一農產品類型的報送信息數據和滯銷信息數據發現,果品類報送信息數量占江蘇省報送信息總數的7.62%,滯銷信息數量占江蘇省滯銷信息總數的20.71%,說明水果的采摘、運輸、銷售受臺風和突發事件等的影響較大,水果產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弱。
表2 江蘇省不同農產品類型的信息報送及滯銷統計分析
“蘇菜直通”結合填報主體的實際情況,設置了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其他5種主體類別,以便區分不同的填報主體。由表3可知,主體數量較多的類型,其報送信息數量也較多,主體數量較少的類型,其報送信息數量也較少,表明不同類型的主體在農產品的產出和需求上表現較為一致。在所有主體中,合作社和企業的數量占江蘇省主體總數的比例之和、報送信息數量占江蘇省總體數量的比例之和均不足5%,但滯銷信息數量占江蘇省總體數量的比例之和約為14%,說明合作社和企業雖然有相對穩定的客源和供貨渠道,但是當受到臺風和突發事件等影響而出現物流運輸不暢的問題時,反而容易產生滯銷的情況,且滯銷數量大、覆蓋面積廣;種養大戶的數量占江蘇省主體總數的比例為各主體類型中最大,達63.27%,其滯銷信息數量占江蘇省總體數量的比例為45.24%,說明“小農”仍為江蘇省的主要農情,小型農業主體雖然產出較少,但是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
表3 江蘇省不同主體報送的信息情況統計分析
為方便主體使用,“蘇菜直通”采用手機驗證碼登錄方式,接收短信驗證碼的手機為填報手機,這主要是考慮到農業部門可在重大災害期間統一集中報送當地農產品產供信息,且能讓信息技術惠及使用老人機或智能手機使用不熟練的主體。由表4 可知,江蘇省的信息代報比例較高。其中,無錫市由于信息報送數量較少,因而他人代報信息數量占當地報送信息數量的比例最高;南通市、連云港市、泰州市的信息報送數量較多,他人代報信息數量占當地報送信息數量的比例也較高。結合表1 的滯銷信息數據發現,南通市、連云港市、泰州市的滯銷信息數量占當地報送信息數量的比例相對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積極組織基層農技人員及時響應相關填報要求,代農戶進行填報,從而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鎮江市、宿遷市的他人代報信息數量占當地報送信息數量的比例相對較低,這可能是因為對當地農民進行手機填報培訓的效果較好,再加上平臺宣傳到位,農民本人的報送積極性和意愿均較高。
表4 江蘇省不同地區數據代報情況統計分析
在臺風和突發事件等的影響下,江蘇省部分地區封閉了進出路口,農產品無法運輸,導致采購商無法按計劃進行采購;同時,依托城市居民發展的鄉村休閑游、農家樂等的旅游人數驟減,缺少了觀光、消費,導致大量農產品積壓在田間地頭;此外,部分農戶缺乏包裝意識,導致農產品在運輸途中損耗大,造成很多物流公司不愿意攬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產品滯銷[7]。
農產品生產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尤其是一些生鮮水果、蔬菜,上市期相對集中,一旦物流和儲運體系中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均會引起嚴重的積壓滯銷。例如,江蘇省很多地區的冷鏈儲運設備建設跟不上,造成了大量的農產品積壓滯銷[8]。
在臺風和突發事件等的影響下,江蘇省多地出現了相對明顯的農產品滯銷情況,同時,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采購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這就出現了農民有大量堆積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而電商企業持續缺貨的情況。同時,通過分析“蘇菜直通”報送數據發現,江蘇省很多地區的信息是他人代報,農民自己報送的占比不高,特別是很多年齡偏大的農民,仍然習慣通過政府或媒體協助發布求助信息,沒有發揮手機這個“新農具”的功能,網絡營銷意識有待提升。
根據與“蘇菜直通”信息對接的電商平臺反饋,一些滯銷農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批量采購相對困難。究其原因,受農村環境和農民自身素質的影響,部分農民的經營意識不強,優質和特色農產品只能以初級產品的形態在市場上進行銷售,再加上農民缺乏分級銷售、品牌營銷等意識,導致優質農產品的大眾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均不高,即好產品賣不出好價格[9]。
江蘇省各地農業農村部門需對農民加強網絡營銷技能的培訓,讓農民尤其是中老年農民學會使用手機發布信息、開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同時,在培訓中要講清、講透科技致富和科技興農的重要性,讓更多的農民感受到信息化、數字化帶來的紅利,提高其參與培訓的主觀能動性。
江蘇省各地區應立足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定的地理區域,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并加大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持續開展農產品宣傳推介、品牌發布會等市場營銷活動,積極借助各類網絡媒體,采取新聞發布、專題報道、專欄節目、網上農展等多種宣傳形式,讓“品牌叫得響,產品賣得動”。
江蘇省各地要鼓勵農產品集散中心建立批發市場、加工物流園區、電商園區等產業園,加強公共冷庫建設和改造,不斷完善集散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加工物流體系,搭建高效的農產品產銷平臺。
在充分發揮“蘇菜直通”平臺產銷對接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通過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多環節的數據獲取,及時掌握各環節的實際情況,并結合風險預警分析,引導生產與市場更好地對接。
鼓勵以縣域為單位,統籌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等的資源力量,加強農產品地方標準或行業生產標準制定,引導本地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增強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