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德翠 郇國磊 高波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連云港 222500)*為通信作者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其生產上常見的病蟲害有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赤霉病、蚜蟲、麥蜘蛛等,其中赤霉病是對小麥生產影響較大的一種病害[1],對該病害的防治效果將直接影響小麥籽粒的產量和品質。為篩選出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擴大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的選擇范圍,筆者特于2022 年研究了8%葉菌唑懸浮劑等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具體效果,以期為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的小麥赤霉病綠色防控、化學農藥減量提供技術支撐,從而助力灌南縣農業高質量發展。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小麥品種為‘淮麥44’(審定編號:國審麥20200057),2021 年10 月27 日播種,播種方式為機條播。
試驗在位于灌南縣新集鎮果林村的灌南縣瑞澤家庭農場內進行。試驗田為小麥赤霉病常年發生較重的田塊(2022 年小麥赤霉病田間發生程度為一般),前茬作物為水稻,秸稈全部還田。試驗田土質為鹽堿性潮土,土壤pH 為8.0、有機質含量為41.2 g/kg。試驗田地勢平坦,肥水管理一致,小麥長勢平衡,田間無明顯雜草覆蓋。
供試藥劑為8%葉菌唑懸浮劑[安道麥(北京)農業技術有限公司生產]、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安道麥(北京)農業技術有限公司生產]、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鹽城利民農化有限公司生產)、25%氰烯菌酯乳油(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先正達(中國)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400 g/L咪鮮胺·戊唑醇水乳劑(安徽眾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25%咪鮮胺水乳劑(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依據施用藥劑不同,設14 個處理,具體處理設計見表1。每處理區面積為200 m2,隨機排列。試驗分別于小麥揚花初期(4月29日下午)和揚花盛期(5月5日下午),采用電動噴霧器全株均勻噴霧施藥1 次,每次每667 m2藥液噴施量均為30 L,清水對照噴等量清水。整個試驗期間未施用其他農藥。

表1 不同處理的試驗設計
在每次施藥后,不定期地調查各藥劑處理區的小麥生長情況及其生育進程。
分別在第2 次施藥后7 d(5 月12 日)、田間小麥赤霉病病情穩定后(第2次施藥后27 d,6月1日),每處理采取5點取樣法,每點選取100穗,調查記錄病穗數、病級,計算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數及病指防效。
小麥赤霉病病級分級標準[依據出現穗腐癥狀(或出現由稈腐引起的白穗癥狀)的病小穗數量占全部小穗數量的比例劃分為5 級]:0 級,無病;1 級,病小穗數量占全部小穗數量的1/4(含)以下;2級,病小穗數量占全部小穗數量的1/4~1/2(含);3級,病小穗數量占全部小穗數量的1/2~3/4(含);4級,病小穗數量占全部小穗數量的3/4 以上。
計算公式:病穗率=(病穗數÷總穗數)×100%;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穗數×最高發病級數)]×100;病穗防效=[(對照區病穗率-處理區病穗率)÷對照區病穗率]×100%;病指防效=[(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試驗田施藥當日天氣情況見表2,兩次施藥過后6 h 內均無雨。整個試驗期間,試驗田最高氣溫為12~35 ℃,最低氣溫為2~22 ℃,雨日為6 天(分別是4 月6 日、4 月25 日、4 月28 日、5 月7 日、5月10 日、6 月10 日),降雨量共計24.3 mm。

表2 施藥當日試驗田天氣情況
由表3 可知,據第2 次施藥后7 d 調查,每667 m2施8% 葉菌唑懸浮劑100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 +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40 mL、每667 m2施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40 mL、每667 m2施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60 mL 4 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別為70.63%、73.81%、73.02%、75.40%,4 個處理間病指防效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其他9 個藥劑處理。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90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36% 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25 mL+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25%氰烯菌酯乳油100 mL 5 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別為49.21%、59.52%、57.14%、46.03%、55.56%,5 個處理間病指防效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每667 m2施400 g/L 咪鮮胺·戊唑醇水乳劑40 mL、每667 m2施25%咪鮮胺水乳劑70 mL、每667 m2施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 4 個處理。然而,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每667 m2施400 g/L 咪鮮胺·戊唑醇水乳劑40 mL、每667 m2施25%咪鮮胺水乳劑70 mL、每667 m2施430 g/L戊唑醇懸浮劑25 mL 4 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別為35.71%、30.16%、24.60%、27.78%,這4個處理間病指防效差異不顯著。據第2次施藥后27 d調查,各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均較第2次施藥后7 d 的防效有所上升。其中,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100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36% 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40 mL、每667 m2施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40 mL、每667 m2施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60 mL 4 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達100.00%,顯著高于其他9 個藥劑處理。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90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36% 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25 mL+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25%氰烯菌酯乳油100 mL 5 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差異均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每667 m2施400 g/L 咪鮮胺·戊唑醇水乳劑40 mL、每667 m2施25%咪鮮胺水乳劑70 mL、每667 m2施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 4 個處理。然而,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每667 m2施400 g/L 咪鮮胺·戊唑醇水乳劑40 mL、每667 m2施25%咪鮮胺水乳劑70 mL、每667 m2施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 4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差異均不顯著。

表3 不同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對施用8%葉菌唑懸浮劑的3 個處理的防效進行分析,在第2 次施藥后27 d,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90、100 mL 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別為76.92%、84.19%、100.00%,表明該藥劑的施用量越大,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越好,故在小麥生產上,8%葉菌唑懸浮劑的每667 m2適宜施用量為90~100 mL。
對施用藥劑組合8%葉菌唑懸浮劑+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的2個處理的防效進行分析,在第2 次施藥后27 d,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25 mL、8%葉菌唑懸浮劑75 mL+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40 mL 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別為88.03%、100.00%,同樣表明該藥劑組合的施用量越大,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越好,故在小麥生產上,建議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40 mL。
據施藥后不定期調查,各藥劑處理區的小麥生長情況和生育進程與清水對照區保持一致,無藥害現象發生,且田間生物種群無明顯變化,表明供試藥劑的安全性較好。
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2],具有可防不可治的特殊性。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實現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和化學農藥減量控害的目標,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劑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試驗結果表明,在2022 年灌南縣田間小麥赤霉病發生程度為一般的前提下,供試的13 個藥劑處理在2 次用藥后,于第2 次施藥后27 d 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顯著高于在第2 次施藥后7 d 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其中,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100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36% 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40 mL、每667 m2施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40 mL、每667 m2施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60 mL 4 個處理,在第2次施藥后7 d,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為70.63%~75.40%,在第2 次施藥后27 d 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達100%,說明這4 個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較好,上述藥劑建議在小麥赤霉病偏重以上發生的年份使用。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90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8%葉菌唑懸浮劑75 mL+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懸浮劑25 mL+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5 mL、每667 m2施25%氰烯菌酯乳油100 mL 5 個處理在第2 次施藥后27 d 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為83.33%~88.03%,上述藥劑建議在小麥赤霉病一般發生的年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