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廣東 廣州 510800
微型樁又稱樹根樁,一般是指樁直徑不足四百毫米,長細比超過三十,樁體由壓力灌注的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與加強筋等材料組成[1]。20世紀40年代,意大利首次提出了微型樁,而隨著80年代的到來,我國也開始大力推廣這種技術,近年來,它的發展迅猛,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建筑工程,如地基承載力不足、建筑物事后出現不均勻沉降、建筑物地基加固、基坑支護、對巖石和土質邊坡的穩定加固等。
某工程為河岸邊坡崩塌隱患點整治項目。臨江一帶的民居與河灘坡頂距離較近,一般約為 20~30m,個別房屋甚至直接建在河岸坡頂上。村子的河岸線長約530m,該處河岸坡曾經分別于1988年和1994年在洪水期的退水時發生過2次較大規模的崩岸現象。其中1988年崩塌滑岸較為嚴重,在河岸坡頂位置形成一個長約80m(沿水流方向),寬約30m,深約3.6m的圓弧狀凹坑;1994年崩塌,在河岸坡頂形成一個長約20.0~25.0m(沿水流方向),寬約25m,深約3m的凹岸,造成緊鄰的二間房屋開裂,已威脅現有岸上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邊坡亟待治理。根據河岸坡場地的條件,依據“確保安全,經濟合理,方便施工”原則,選取的總體方案如下:
1988年及1994年崩塌段:雙排微型樁+擋土墻;
中間連接段:單排微型樁+擋土墻。
雙排微型樁。在上部邊坡設兩排鋼管微型樁,前半段樁心距1.90m,排距1.50m。 靠邊坡內側樁長L=30m,外側樁長L=6m;后半段樁心距與排距均為1.50m,靠邊坡內側樁長L=33m,外側鋼管樁長L=6m。鋼管樁成孔直徑?160mm,內置鋼管為φ108×6mm鋼管,垂直向下。鋼管樁梅花型布置。
擋土墻。采用“L”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高 2.5m,底寬 2.0m,墻厚 0.3m,擋土墻 與鋼管樁連接牢固。
植草綠化。墻背回填粘土,夯實,坡面三維網植草。
單排微型樁。在上部邊坡設一排鋼管微型樁,樁心距2.0m,鋼管樁長 L=6m。鋼管樁成孔直徑?160mm,內置鋼管為φ108×6mm 鋼管,垂直向下。
擋土墻。采用直立式鋼筋捆扎的砼擋土墻,高1.5m,其中入土段不少于0.5m,墻厚0.3m,擋土墻與鋼管樁連接牢固。
植草綠化。墻背回填粘土,夯實,坡面三維網植草。
種植杜鵑花與大紅花。坡頂換填營養土或宜于植物成長土壤,交錯種植杜鵑花和大紅花,其高度及冠幅 均不小于 0.5m,水平間距 0.5m。
便道。擋土墻下方水溝旁設混凝土便道,寬0.8m。4.排水系統 在邊坡擋土墻下方設一條排水溝,凈空截面尺寸為400mm(寬)×500mm(深)。Ⅰ區邊坡東西側、Ⅱ區東側各布置一條踏步(急流槽),凈空截面尺寸為1000mm(寬)×400mm(深)。 水溝、急流槽水流入沉砂池沉淀后進入中間急流槽,最后流入河道。
施工準備→測量放線→邊坡分層分段修整(土石方施工)→微型樁施工→擋土墻施工→墻背回填、坡面綠化→排水系統、便道施工→邊坡綠化、種花施工。邊坡修整時,按設計要求深度開挖,不得超挖。
3.2.1 土石方施工
在開挖土石方之前,必須根據邊坡工程設計文件制定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其中包括:確定開挖前的準備工作,確保開挖方法與設計工況一致,選擇分層、分段、對稱、均衡的開挖順序,設置上下道路,以及合理選擇施工設備等。
土方開挖(修整)堅持開挖一層加固一層。邊坡開挖應自上而下,按設計規定位置、規定坡率開挖出擋土墻位置,開挖距離不超過30m之后,應立即進行坡面支護施工。土方開挖必須與支護施工相互配合。嚴禁超量開挖。
土方開挖必須分段開挖,分段開挖長度宜小于30m,按設計坡率進行開挖作業[2]。
對工程難以進行的可實行人工挖掘,局部人工修檢路基和底板。應做到下列一些規定:a.嚴禁與支護構件進行撞擊,破壞降水施工設備、原有檢測標準和控制元件。b.在邊坡上部的20m范圍內,禁止堆土以及任何荷載活動。c.在放坡式施工時暴露的一側應做好防止不良天氣下降雨的保護措施,在必要時也應做好覆蓋等臨時的保護措施,以避免因降雨對邊坡結構的過度侵蝕而造成地面塌陷,危及工人正常進行的作業面。
開挖過程中應時刻注意監測信息的反饋資料,及時指導、修正開挖工程。安排好應急準備,遇到有突發情況時,應及時調整開挖方案。若發生緊急情況后,必須采用果斷手段,堅持回填逆向壓力、坡頂卸載的方式,遏制事故規模的繼續增大,而后再行施工現場的處理,消除存在的安全隱患后,才能繼續進行。
按規范、設計要求進行土方開挖施工,文明環保作業,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在對坡面的開挖施工過程中,應該根據現場開挖出的真實地質情況、監測到的邊坡變形量等相關數據,動態調整開挖方案。現場開挖宜與排水施工等協調進行,保證土石方開挖不對原有排水系統產生不利影響。
邊坡坡面修整清除坡面有機物、邊坡修整土石方開挖宜采用人工方法進行。
坡面施工范圍較大的樹木應予保留,竹子清除。
3.2.2 鋼管微型樁施工
施工工藝流程:挖機、人工平整場地→測量人員放線定孔→鉆機進場→清洗鉆孔→安裝注漿機→放入鋼管并焊接→接入注漿管→拌制水泥砂漿→按規定壓力注漿→2次加壓注漿。
清理作業面:根據設計要求開挖出場地,放出微型樁的中心線并放好樁位,安排鉆機進場打孔,施工中產生泥漿排至作業面之外。
測量放樣:根據施工設計方案中規定的微型樁的排距、雙排微型樁的間距及其提供的微型樁標高進行測量放線,定好微型樁位置,并使用竹簽、木樁等標志物釘入便于后續施工人員找尋。
微型樁定位:根據測量人員定好的位置,在測量人員釘入的標志物上準確擺放鉆機,不得擅自移動位置。
鉆孔鉆進:將鉆機安裝好后必須保證水平,防止傾斜;將鉆進中所需材料一并放置一旁,循序鉆進;每鉆進進尺達到3m,需要增加一條鉆桿,直至鉆進至設計深度。
注漿鋼管制作:鉆好孔后將鋼管放置進鉆孔,接長,搭接部位要用套管加固接焊,套接長度不小于200mm,焊接縫應平整并飽滿,并應檢查鋼管的垂直度,焊工必須持有國家認證的焊工證;鋼管做成花管狀,并在下部1m以下范圍內鉆出漿口,直徑φ6mm,保證2段之間不低于400mm,出漿孔呈梅花狀交錯布置[3]。
洗孔:注漿前,應對鉆孔用清水進行清洗,將鉆孔內的殘留泥漿排出,最終要求鉆孔底部砂土沉渣不得大于0.5m。
注漿準備:在現場固定好注漿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配電箱或柴油發電機接入電源,規格至少采用6m23相5線制的電纜。
下放鋼管:待鉆孔清洗完成后及時在放入制作好的注漿鋼管,如無法放置到設計位置,應重新清洗鉆孔然后再放入鋼管,鋼管上接一段直徑的PVC管,PVC管露出地面500mm,用于接入注漿管。
接入注漿管:在將注漿管放入到設計深度后,設置止漿塞,長度1.0m,并馬上進行注漿,注漿管由注漿機只接接入到下入孔內的PVC管上,管的接口保證密封完好,注漿管可選用承壓大于1.0MPa的橡膠管進行輸送。
拌制水泥漿:使用專用的拌制機械進行拌漿,水灰比控制在0.45~0.5之間,把拌制好的水泥漿放入鋼制的灰槽內,然后由注漿機進行注漿。
注漿:注漿管加裝壓力表,首次注漿壓力控制在0.5MPa,注漿時,需觀察注漿口,直至水泥漿從管外流出為止,拔出注漿管,將鋼管頂部密封。
加壓多次注漿:注漿過程中一次注漿難以將注漿壓力達到1.0MPa,所以需要多次保證時間間隙注漿,一般為二到三次,待觀察水泥漿再次從鋼管外流出方停止注漿。
施工過程中,需要監測好鉆孔的終孔孔深、放入鋼管的總長度以及注漿管的長度,嚴格控制樁頂、樁底標高。不得出現假樁現象,并避免出現斷樁現象。
微型樁直徑為φ160㎜,內置鋼管為φ108×6mm鋼管。上部3m范圍內不得出現鋼管接頭,且相鄰鋼管接頭應錯開大于2m。
水泥規格采用P.O42.5,注漿料的水灰比為0.5:1,并保證每米鋼管水泥用量不少于70㎏。
首次注漿壓力0.4~0.5MPa,保證壓力不會漿液壓出管外注滿樁體。第二次起注漿壓力不小于1.0MPa,兩次注漿的時間間隔應大于1.5小時。
兩頭處樁位的偏差不得大于1/3樁徑,中間樁樁位的偏差不得大于1/2樁徑,垂直度不得超過1/1000樁長。
3.2.3 微型樁擋墻施工
(1)施工流程:測量放線→微型樁施工→開挖基槽→綁扎鋼筋→支立模板→砼澆筑→拆模→養護。
(2)放線定位:由測量放線員按照設計圖紙要求對鋼筋及支模邊線進行測量定位。
(3)鋼管樁施工:見鋼管樁施工工藝要求。
(4)擋墻基槽開挖:挖設計要求開挖,驗槽。
(5)綁扎鋼筋:按設計綁扎鋼筋。
(6)支模:模板要平整、美觀、少接縫,以保證砼的密實度和外觀質量;
(7)混凝土現澆:混凝土強度為C30,人工攪拌因條件限制難以達到其強度,宜采用商混,使用泵車進行振搗式現澆,現澆前需將作業面雜物清理干凈,現過程中隨時注意防止樹葉、雜草等雜物混入現澆的混凝土中。澆筑完后應每天及時進行覆蓋式澆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28天。
(8)伸縮縫:在混凝土面板中間的位置豎向設置一條伸縮縫,伸縮縫寬度以2cm左右為宜,縫中填塞瀝青麻絲。伸縮縫間距15~20m,設在兩微型樁中間。
(9)泄水孔:地面往上設置一排泄水孔,水平間距1.5m,孔徑φ100㎜。
3.2.4 坡面綠化(三維網噴播植草)施工
植草綠化(噴播植草)施工,在裸露坡面及框架梁間的空格內進行。草籽與灌木(花)籽比例:狗芽根20%,糖蜜草75%,紅花木蘭5%。按每平方米20g草籽與灌木(花)籽用量。施工順序為:修整坡面→三維網安裝→覆蓋種植土→噴播植草→澆水養生。具體做法如下:
修整坡面。對凹凸不平的坡面進行再次撿平,并將土中較大石塊及其他阻礙植物生長的雜物挑揀出來。
三維網安裝。坡面安裝三維網,用U型釘和木樁固定。
填土。噴播植草前應先在植草部位覆蓋回填12cm以上的土壤。可采用清表時營養豐富的土層,或其他適合植被生長的土壤。待覆土作業完成后,應首先進行一次通透式的噴、淋水,靜置3天,等土壤充分吸水均勻沉降后再進入下一道工序。噴播作業。a.先將坡面濕潤。b.噴播材料:草籽及灌木(花)種子(每平方米坡面):20g,復合肥50g,黏合劑2g,紙漿200g,著色劑1g。c.開動噴播機,自上而下噴播作業。d.噴播后,立即覆蓋一層土工薄膜,以保證出苗均勻、整齊。
養護。噴播面覆蓋一層無紡布或者薄膜,起到保溫保濕和防止飛禽鼠蟲啃食草籽的作用,避免草籽出芽率過低。種植完成后應每天灑水養護,根據草籽與灌木的品種所需水分為原則。在澆水期間,根據綠化品種生長周期內需求配合進行施肥、打藥除蟲等養護措施,保證植物成活率達90%以上。綠化養護期:6個月。
3.2.5 排水溝及踏步施工
(1)開挖土方時必須保證作業面的穩定,防止邊坡滑塌,遇松軟類的土層應盡量開挖掉。重要地段的大落差跌小、陡坡地基,應夯壓加固處理。
(2)遇松軟土層較厚地段,因設計需求開挖過度后,需填方,基礎必須按規定尺寸分層夯實,以達到設計要求。
(3)開挖出的水溝溝基,如溝底為淤泥質或軟黏土等地基,應進行地基處理加固,如填入砂石料,夯實等。
(4)排水溝邊墻及底部均用模筑C30混凝土,要填滿搗實。
(5)排水溝澆筑混凝土前,水溝底保證鋪實不低于50mm的砂漿墊層。
(6)排水溝梯度不小于0.3%(受地形及現狀建筑限制除外),坡度大于30%的地段需設置急流槽及消能池,限于地段原因,位置靠近河床,整段水溝需加設鋼筋以保證其穩固性。詳細的尺寸和布置可查詢排水溝平面圖及大樣圖。
(7)排水系統的施工宜在邊坡支護工程施工之前先行進場施工作業。
地質災害的治理手段有多種,選取不同的方式都要考慮好施工現場的特點和背景,微型樁擋墻在施工過程中有地災治理安全性較好、施工便捷、工程過程中環保較好、施工時噪音小、對附近建筑物和居民干擾低、對施工場地要求不高、工程總價較低等特點,從而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