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大海

鳩鳥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吉祥之鳥。我國周朝時就有獻鳩敬老的習俗。到了漢代,人們還把手杖之首雕成鳩鳥送給老人,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鳩鳥的保佑,長生不老。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鳩鳥食道暢達,是“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老人若食欲旺盛,往往健康長壽,所以鳩鳥象征著長生不老,健康吉祥。此外,“鳩”“九”二字在古代是通用的,九是個位最高的數字,又稱無數,有極高、極多、極大之意。因此,古人的器物常用鳩做造型或裝飾,現藏于濟南市博物館的西漢彩繪負壺陶鳩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西漢彩繪負壺陶鳩通高52.9厘米,寬43.5厘米。鳩鳥形體肥碩,昂首挺立,雙目圓睜,短喙,頸與胸部繪赭色鱗狀羽紋。其雙腿粗壯有力,足三爪有距,立于方形平座之上。鳩鳥兩翼伸展,翼上各載一壺,器型一致。壺高頸,圓腹,高圈足,覆蓋,蓋上飾有三個鳥頭形的扁鈕,壺身飾朱色帶紋及鋸齒紋。鳩鳥兩翼上所負之壺的主要功能是盛“糜粥”,糜粥是極易進食和消化的食物,很適合老人食用。此器用“不噎之鳥”載負著“不噎之食”,充分體現出古人對于健康長壽、幸福吉祥的追求,也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
西漢彩繪負壺陶鳩造型簡樸豪放,生動逼真,可謂漢代陶塑之珍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為國寶級文物。
重陽節有登高、插茱萸、賞菊花、吃重陽糕等習俗。舊時,老黃縣(現在的龍口市)人過重陽節的風俗很盛,民國時期刁煥斗的詩作《九月九日》就記述了老黃縣人重陽登高之俗,詩曰:“釀成菊酒簇新渦,佳節重陽笑語和。未必才皆能作賦,登高終是士人多?!?/p>
1929年10月11日,恰逢農歷重陽節,毛澤東來到福建上杭。在住所的庭院里,他看到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不由得觸景生情,作出了流傳后世的《采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p>
清朝時,芋園是長沙最大的私家園林之一,湖光水色,花木蔥蘢。其主人李星沅是湘陰人,道光年間,曾任兵部尚書、兩江總督等要職。芋園全盛之時,園內飼有李星沅退休后“歸攜之五鶴”。每到重陽節,芋園內金菊綻放,這五只白鶴被放飛,翱翔于長沙城的云端。
民國“吃貨”梁實秋對重陽糕情有獨鐘。重陽糕又稱為花糕、菊糕、五色糕,香甜軟糯,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稱其為“北平獨有之美點”:“兩片棗泥餡的餅,用模子制成,兩片之間夾列胡桃、紅棗、松子、縮葡之類的干果,上面蓋一個紅戳子,貼幾片芫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