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逸 ,趙穎雷 ,許寶玉 ,張成浩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裝備研究所/農業農村部東南丘陵山地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浙江 杭州 310021)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2004 年中央推出的一項極具中國特色的重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是推動我國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的重要抓手,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1]。2021 年,浙江省根據中央指導意見,以推廣應用適應丘陵地形的微型化、輕便化、多功能農機裝備為重點,結合浙江省實際,由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浙江省財政廳制定印發了《浙江省2021—2023 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意見》,集中體現“需求、創新、實用、服務”四大導向。在實施過程中,浙江結合實際情況和上級部門有關部署要求等不斷進行調整優化,緊緊圍繞糧油、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丘陵山區特色農業以及高端智能、綠色高效農機產品等重點領域,形成了“中央常規補貼+專項鑒定補貼+新產品補貼+省級補貼”的分類分級補貼機制,進一步拓寬了補貼渠道。根據現行補貼政策,浙江省補貼機具種類范圍主要為中央常規補貼機具123 個品目,省級補貼機具10 個品目,專項鑒定產品和新產品分別為4個和5個品目[2]。
自本輪政策實施以來,浙江省緊緊圍繞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目標,不斷調整優化政策,規范實施操作,有效推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高效規范有序實施,補貼工作成效較為顯著。2021—2022 年,浙江省(含寧波,下同)累計使用各級財政補貼資金7.15億元,補貼各類農機具15.2 萬臺(套),受益農戶近10 萬戶,帶動農業生產主體投入超19 億元,有力推動了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根據全省農機化統計年報數據,2022 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5%,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在85.5%以上[3]。
2021 年與2022 年,中央下達給浙江省的補貼資金分別為3.2 億元、2.5 億元,浙江省使用資金分別為2.5 億元、3.8 億元(數據來源為浙江省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申請辦理服務系統,下同)。兩年間資金供需情況總體保持平衡,但年度資金存在大量結余或短缺等問題。2021 年,全省中央補貼資金執行率不足80%(不考慮上年結轉情況,下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該年為新一輪政策執行第一年,政策出臺時間較晚,錯過了部分重要農時,或因政策變化較大,農戶擔心根據上年政策購買的產品無法享受新政策的補貼,因此嚴重影響了農戶的購機積極性。而2022 年,中央補貼資金執行率超過150%,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上年度購買的機具因時間緊張未能及時提出補貼申請、農機補貼產品實施“國四”排放標準導致農戶大量購買“國三”農機產品等。因此,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在測算年度資金總需求時,應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會影響農戶購機行為的情況,以盡可能提高資金需求測算的精準性。
浙江省各市中央補貼資金下達與使用情況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受到全省資金總規模的影響,兩年來各地資金使用情況均為短缺或結余,但總體而言,各市使用資金與下達資金分布情況基本匹配,由此可見,浙江省基于因素法的資金測算分配方法和下達方案較為科學合理。

圖1 浙江省各市中央補貼資金下達與使用情況
從資金兌付情況來看,2022 年全省農機部門限時辦理補貼申請比例為64.3%,同比增長41.0%,但在實際辦理中,補貼申請周期長、資金發放慢等問題仍然突出。部分申請從受理至兌付的整個周期遠超政策規定的35 個工作日。不少農戶反映在提交補貼申請后,遲遲未收到補貼款。地方農機管理部門在補貼申請資料審核、機具核驗、申請結算資料提交等操作環節以及與財政部門協調對接、與購機戶解釋溝通等方面均有待進一步加強。
目前,在浙江省補貼機具種類范圍中,已發布補貼產品補貼額一覽表的品目共104 個,占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的73.2%。其中,中央常規補貼機具品目92個,省級補貼機具品目5 個,專項鑒定產品2 個,中央農機新產品5 個。2021—2022 年,全省共有71 個品目有補貼記錄,占已發布補貼額一覽表機具品目的68.3%,共補貼機具15.2 萬臺(套)。
從補貼機具適用產業來看,浙江省補貼機具主要圍繞糧油、畜牧與水產養殖業、丘陵山區特色農業生產所需以及綠色智能農機產品等,補貼機具分布情況基本符合浙江省農業產業結構和地域特點。如圖2 所示,糧油生產相關機具仍是重中之重,補貼數量的全省占比為20.4%,但補貼資金占比為68.3%,機具產品價值較高,單臺機具平均補貼額為13 806.5 元。補貼機具已基本覆蓋糧油生產耕種管收烘的各環節、全過程,但仍需進一步推動油菜毯狀苗聯合移栽機、糧食烘干中心成套設備等高端智能、綠色高效的單臺機具或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補貼范圍。其次是特色產業生產所需機具,以丘陵山區適用的小型農機具為主,補貼數量全省占比為69.7%,補貼資金占比為27.1%,單臺機具平均補貼額為1 603.8 元。各類丘陵山區適用的小型機械需求十分迫切,研制及推廣應用難題亟待破解。水產養殖機具購置數量排名第三,全省占比8.6%,但補貼資金占比僅1.0%,單臺機具補貼額為461.5 元。水產養殖補貼機具種類單一,目前的補貼范圍只涵蓋了增氧機、水泵、池塘跑道養魚設施和投(飼)餌機,水質調控監控設備、網箱養殖設備和紫菜收割機等常用的養殖設備雖已在中央或省級補貼產品范圍內,但尚未正式啟動補貼[4]。畜牧養殖機具和設施農業裝備等其他農機具補貼數量較少,在此不作分析。

圖2 各大產業補貼機具情況
從新產品補貼情況來看,近兩年來浙江省共補貼新產品600 余臺(套),其中,2022 年省級新產品補貼數量較上年下降11.3%,省級補貼機具種類范圍中約有一半品目尚未發布補貼額一覽表,即未能享受補貼,應進一步加快補貼額一覽表的制定與修訂,同時,吸納更多先進適用的創新農機產品,最大力度保障特色產業和在山區、丘陵、海島等區域適用性強的機具需求。生豬生產成套設備和標準化設施大棚等中央農機新產品(成套設施裝備)以及窄履帶低碾壓聯合收獲機等新型農機產品補貼實施較晚,分別于2022 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正式啟動,補貼機具數量較少,應進一步加快推廣新機具、新產品,并根據實際需求和推廣應用情況及時調整補貼試點機具。
2021 年以來,浙江省嚴格按照農財兩部有關要求,嚴厲打擊農機購置補貼違規行為,累計查處違規產銷企業37 家,涉及農機產品超50 個。如圖3 所示,被查處的違規行為中,投檔違規占絕大多數,其中,主要違規原因有產品不符合所投檔次要求、產品不在浙江省補貼范圍內、提供不實投檔信息等。浙江在投檔產品審核環節嚴格把關,有效防止了問題產品進入補貼目錄,有力防范了政策實施風險。其余違規行為線索來源于群眾舉報投訴、上級部門轉辦和地方農業農村部門上報等,應充分發揮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優勢,進一步加強補貼實施過程中主動、精準識別異常情形和違規線索的能力。

圖3 2021年以來浙江省違規查處情況
充分考慮近兩年浙江省補貼工作實際和中央及省內未來工作規劃等情況,指導各地做好補貼機具數量預測和補貼資金需求測算,適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實施過程中,視情況及時開展各地間資金余缺調劑,促進地區間年度資金使用平衡。突出重點機具推廣應用,在用好用足中央補貼資金的基礎上,切實履行地方支出責任,強化中央和省級等各級資金協同使用,極力保障廣大農戶購機需求。以建設丘陵山區適用的小型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為契機,創新探索農機研產推用一體化推進工作機制,不斷優化調整補貼范圍。充分運用農機化“四分”研究、補短板機具需求梳理、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等工作成果,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四級分類補貼機制,根據需求迫切度、產品成熟度等因素,以設施農業裝備、高端智能農機、小型輕便農機等為重點,創新產品評價評估等新型鑒定方式,建立農機創新產品納入補貼的快速通道,提高農機生產企業研發制造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支撐保障能力[5-6]。
根據政策新內容、新要求和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具體問題,及時優化升級現有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申請辦理服務系統和浙里辦補貼申請App 等系統平臺,不斷提升補貼管理服務效能,并通過試點等方式探索推行機具遠程視頻核驗新模式,建立遠程視頻核查系統,轉變原有的線下核查方式,有效縮短補貼申請辦理周期。同時,持續加強新型農機數字化應用建設推廣,建立農機補貼全鏈條數字化管理服務體系,完善資金超限申請、風險機具識別、辦理流程超時等規則,通過自動提醒、定期通報等方式,督促各地嚴格落實限時辦理要求,高效規范開展補貼資金結算兌付,加快推動政策落實落地[7]。
在同一品目、同一檔次機具實行統一補貼標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產品性能、結構、材質、質量等方面,科學合理設置配置參數要求和補貼標準等內容,加強產品投檔審核,探索建立同類產品“優機優補”差異化補貼機制,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8]。強化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高價值自走式補貼機具移動端申請、二維碼識別、北斗終端定位的“三合一”農機補貼辦理方式,持續加強基于北斗的補貼機具作業信息化監測平臺建設,開展作業面積、作業軌跡等作業信息監測調度,加快探索以農機作業面積作為前置條件的補貼資金兌付方式,充分發揮補貼資金使用效益[9]。創新探索并打通與工商稅務等系統的壁壘,對問題企業的產品嚴格審核把關,嚴防不合規的產品進入補貼目錄,提升補貼實施風險防范能力。
在各項政策文件發布后,圍繞補貼范圍、補貼標準、程序要求、資金兌付等重點內容,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網站專欄、視頻培訓等網絡新媒體渠道,并結合農事節點,采用組織下鄉入戶、召開現場培訓活動、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方式,持續開展宣傳解讀和業務指導,提高基層農機人員、產銷企業、農民群眾對政策的知曉度和維護政策嚴肅性的自覺意識。著力推動全省各地補貼資金使用情況、補貼受益農戶信息和政策投訴咨詢電話的全面公開,確保政策咨詢、投訴舉報渠道暢通有效[10]。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進一步規范農機經銷商經營管理。每年度組織專業化抽查核驗,定期組織補貼、鑒定、推廣等相關專家開展系統內補貼申請抽查工作,同時,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對機具使用情況、申請合規性、資金兌付到位等情況開展專項抽查,強化對虛開發票、以小套大、重復報補等補貼違規行為的查處和聯動力度,形成政策實施的良好氛圍。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農機化領域覆蓋面最廣、群眾知名度最高的強農惠農政策之一,全面貫徹落實該項政策是推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推動農機購置補貼這項傳統政策高效規范實施是一項涉及多主體、多環節、多領域的系統性工作,必須從補貼資金、機具產品、監管服務等多個維度同時發力,相關部門協同配合,持續穩重點、擴范圍、優服務、強監管、提效能,嚴防各種違規問題和系統性風險發生,不斷提升政策實施的精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