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陳樺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我國農業發展、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生活改善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意義及相關策略,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以期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益參考,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貢獻力量。
2021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提出了通過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與農村現代化建設。國家統計局關于我國主要農業機械年末擁有量數據如表1 所示,數據顯示:2017—2022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萬kW)穩步增長,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數量波動下降,小型拖拉機數量波動上漲。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2017年10 700 281部,2021年4 796 902部,下降明顯。

表1 主要農業機械年末擁有量
主要農業機械數量如表2 所示,可見:拖拉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耕整機、旋耕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播種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與東北地區,水稻插秧機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排灌動力機械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聯合收獲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機動脫粒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

表2 主要農業機械數量
傳統農業依賴人力與畜力,效率有限。機械化改變了這一狀況,通過農機設備替代人工完成農事活動,如耕種、播種、收割等,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將農民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可投入更多時間在農業技術與管理方面,提高生產水平。農業機械化還引領農業現代化轉型,提供精確農事操作,如GPS 定位、無人機監測等,優化資源利用與產量控制,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推動農業產業鏈整合,助力農業產值提高,為農村經濟注入活力。在機械化新時代的過去十年里,糧食生產迎來了“動力變革”。以山東省禹城市2023 年夏收夏種為例,農業機械為夏收夏種提供了一體化、智慧化收獲與播種,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和智能復式播種機能夠同時在農田作業,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1]。
機械化設備可實現農作物的精確播種、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有效減少了浪費和損失。精確播種和施肥使養分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僅減少了過量施肥造成的浪費,同時也降低了農藥使用量。農業機械化還提升了農產品采收效率,減少了采收損失。機械化收割、脫粒等操作快速高效,防止農作物在采收過程中受損和掉粒。通過節糧減損,農業機械化為農民增加收入,為國家提供更多糧食供給,為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元固鎮西屯莊村的千畝示范方里,采用智能北斗導航收割機進行小麥收割,操作一氣呵成,實現切割、脫粒、分離、卸糧等工作,智能導航系統能根據小麥濕度和地塊邊界自動調整,實現精準作業,大幅降低機收損失[2]。
機械化技術在種植、管理、收獲等環節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確保糧食豐收。農機設備的高效運用縮短了農作物種植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成果收獲及時。農業機械化使農民從傳統人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降低了生產風險,提高了糧食生產穩定性。同時,機械化收割減少了損失和地面殘渣,保障了糧食的高品質。通過農業機械化的有力支撐,農民能夠更好地收獲豐收成果,確保糧食供應穩定,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以安徽省懷遠縣為例,其在麥收期間趕上了陰雨天,全縣1 000 多臺糧食烘干機連續作業,保證了夏收一線的小麥搶收,減少了產后損失[3]。
著力提升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策略,旨在推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轉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產品產量,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4]。首先,針對糧食作物,著力提升其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在種植、收割等關鍵環節,推動新型農機設備的研發和應用,使其適應不同糧食作物的生產要求。通過推進糧食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減損提質,優化播種、收獲等作業流程,實現減損增產。其次,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的機械化生產。針對主要區域和重點作物農業機械化薄弱的情況,加快補齊機具短板,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完善生產模式和技術路線,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例如,在棉花作物的生產機械化方面,推廣棉花標準化種植技術、機械化采摘技術以及適宜機采的長絨棉機械化收獲技術等。最后,加快發展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建立完善的畜牧業機械化技術標準體系,推動規模化養殖設施裝備配套技術規范。構建水產養殖全程機械化體系,推進設施裝備運用與綠色養殖方式發展相適應。同時,推廣綠色高效養殖裝備技術,推動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4]。
積極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方向[5]。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著重推進綠色高效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的研發應用。這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開發新型加工設備和技術,以降低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能耗和資源消耗,實現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在這一方面,應該加快推進太陽能、空氣能等清潔能源的綠色高效農產品初加工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其次,加強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體系的建設。這包括推進糧食減損等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的成套化,探索示范成套裝備與配套設施的集成一體化發展,以提升農產品初加工的工程化水平。探索發展“互聯網+初加工機械化”,推動農產品初加工重點環節裝備應用實時信息采集和智能管控系統,鼓勵生產主體進行設施與裝備物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以促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發展[6]。
加快補齊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短板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旨在推進丘陵地區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轉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產品產量,改善農民生產條件和收入水平[7]。首先,進行適宜裝備研發推廣。針對丘陵地區特殊的地形和地貌特點,積極發展適合該地區農業生產的高效專用農機。推動通用動力機械裝備及特色作物生產、特種養殖需要的高效專用農機研發,增加裝備供給。強化需求引領,加快協同合作,推進協調研發和推廣應用,以適應丘陵地區農業生產的多樣化需求。其次,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丘陵地區地形復雜,農田平整度不一,為了適應不同地形特點,需要根據田間道路、田塊長度與寬度等條件,明確田地宜機化改造的要求,提出適宜不同地形特點的改造技術方案。通過農田宜機化改造,提高農田的機械化程度,優化耕種作業流程,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最后,推進作業服務模式創新。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全程機械化”等多樣化的機械化生產、社會化服務模式,引領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通過建設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提供機械化作業、技術咨詢、設備維護等服務,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促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8]。
推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旨在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和綠色發展水平,推動農業生產向高效、環保、可持續的方向轉變。一方面,推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通過引進和開發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實現農機作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農機作業的精確性和效率。利用先進的導航、傳感和控制技術,使農機能夠自動導航、自主作業,并能根據農田環境和農作物需求實現自動調整,實現精準作業,減少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推動農業機械化綠色化發展。綠色化包括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優化施肥和用藥方式、減少廢氣排放等措施,以降低農機作業對環境的影響。采用綠色能源驅動農機,如太陽能、風能等,減少機械作業的碳排放,推廣應用高效農機和智能化農機,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9]。
完善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著重壯大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培育發展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專業戶等社會化服務主體,鼓勵創新服務模式,使農機社會化服務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其次,推進農機銷售、維修及零配件供應產業發展。創新農機流通體系,提升農機售后服務水平,便利農民購買、維修和使用農機。最后,推動農機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發展。建設農機職業技能開發體系,加強基礎工作,提高培訓質量。充分利用企業設備和場所提供培訓服務,發揮農機培訓機構、生產企業和農機合作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作用,擴大農機實用技能培訓規模,讓更多農業從業人員掌握先進技術[10]。
本文深入探討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和方向以及在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等方面的推進措施。與此同時,也要正視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如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民培訓意識薄弱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因此,應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一體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智能、綠色轉型,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