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色非洲礦業有限公司 查瓊睿
目前,高壓配電線路出線走廊架設環境惡劣,長期裸露在外,導致故障頻發。絕緣故障是高壓配電線路常發的故障類型之一,其對高壓配電網運行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會造成不良影響,如果不能對絕緣故障及時檢測、定位、處理,不僅會降低高壓配電線路使用壽命,而且嚴重情況下會引發線路放電、火災等事故,導致高壓配電網停運,為電力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較為有必要的。最初對線路絕緣故障定位采取的方式為人工方式,由技術人員憑借自身的經驗,確定絕緣故障距離和位置,這種方式定位結果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定位準確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化定位方式逐漸取代傳統方式,但是國內關于線路絕緣故障智能定位研究起步比較晚,目前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現行方法無法取得預期定位效果,不僅絕對誤差比較大,而且耗時比較長,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為此提出基于行波技術的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方法。
利用高速采集器對高壓配電線路反射行波信號采集,并利用小波變換技術對原始反射行波信號降噪處理,通過提取反射行波特征識別到絕緣故障信號,根據故障信號行波速度與時間確定絕緣故障距離和位置,以此實現基于行波技術的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
行波技術是利用行波法定位裝置向測量目標發射脈沖源,脈沖源信號沿著高壓配電線路向前傳播,由高速采集器采集到傳播介質反射回來的行波信號,通過對行波信號幅值、波形分析,識別到絕緣故障信號,再根據絕緣故障行波信號的傳播速度、時間,對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測距定位[1]。根據故障定位需求,此次采用OUFA-AET484行波法故障定位裝置,該裝置主要由脈沖源、高速采集器以及上位機組成。將定位裝置固定安裝在待測高壓配電線路的一端,由脈沖源向配電線路發射電磁波[2]。
根據實際情況對脈沖源寬度參數設定,假設脈沖源寬度為z,如果脈沖寬度比較大,在一段時間內脈沖源發射的行波與反射波相遇,并相互重疊,則會導致高速采集器無法有效采集到反射波信號,無法辨別出高壓配電線路反射波形;如果脈沖寬度比較小,脈沖源無法全面覆蓋到待測線路上,則會出現測試盲區,同樣也會影響到采樣質量。因此在采樣中將脈沖源寬度取值區間設定為100~150ns,具體數值需要根據高壓配電線路的直徑大小確定,配電線路直徑越大,脈沖源寬度也要隨著增大[3]。在其基礎上對高速采集器的采樣周期、頻率以及范圍等參數設定,將采集到的高壓配電線路行波信號發送到上位機上,待后續對其濾波、故障信號識別、故障測距定位。
考慮到在對高壓配電線路行波信號采樣過程中會受到變壓器、高壓電纜等外界因素干擾,導致采集的信號樣本中會存在一部分除有效信號以外的噪聲信號。噪聲信號的存在會影響到后續線路信號波形分析精度,故采用小波變換技術對采集的行波信號樣本進行濾波處理。根據以上分析,為了達到降噪的目的,實際就是抑制噪聲信號u(t),盡可能突出有效高壓配電線路反射行波信號w(t),降低噪聲強度ε,因此首先利用小波變換技術對原始行波信號進行分解處理,得到連續小波序列,表示為:
式中:Ψ(v,k)為變換后的小波序列;v為小波伸縮因子;k為小波平移因子;Ψ為小波基函數;t為時間序列。利用上述公式對原始行波信號變換分解后,將行波反射信號分量與噪聲信號分量保存在隔離系數中,利用閾值將各個隔離層中的信號分量進行比對,若信號分量大于閾值,則保存在該隔離系數中的信號分量為噪聲,對其進行濾除;若未超過閾值,則信號分量為有效高壓配電線路反射行波信號,對其保留。再將保存在隔離系數中的信號分量進行重構,重組反射行波信號,實現對高壓配電線路行波信號降噪處理。
接下來通過信號傳導波形特征,識別到絕緣故障信號。以信號傳導時間為橫坐標,以高壓配電線路信號值為縱坐標,建立高壓配電線路行波圖,將每個時間點對應的信號值映射到以上建立二維坐標系中。考慮到實際中高壓配電線路行波傳導線上傳播并非無損耗傳導,行波在不同的媒介間傳遞,由于電磁場的能量相互轉換會產生損耗,因此高壓配電線路行波符合衰減規律,其用公式表示為:,式中:y為高壓配電線路行波衰減系數;W為脈沖源發射的行波信號幅值;G為行波傳導空間的電場能量分布;S為高壓配電線路波阻抗。
根據高壓配電線路的電容與電感可以推導出線路的波阻抗,公式為:,式中:L為高壓配電線路的電容;C為高壓配電線路的電感。根據行波傳導衰減規律,確定每個時間節點的行波信號值,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K(x,t)為在t時刻高壓配電線路的行波信號值;x為高壓配電線路行波傳導距離;K-為以脈沖源為起點沿高壓配送線路反方向傳導的行波;v為高壓配送線路反射行波速度;K+為以脈沖源為起點沿高壓配送線路正方向傳導的行波。
利用以上公式將線路行波信號值映射到二維坐標系中,生成高壓配電線路行波圖,根據行波圖確定高壓配電線路行波信號幅值。根據實際情況設定故障信號識別閾值,如果行波信號幅值大于閾值,則表示該時刻高壓配電線路行波信號發生跳變,信號波動異常,此時線路發生絕緣故障,對應的行波信號為故障信號;反之,則表示高壓配電線路處于正常運行狀態,檢測信號為正常信號。
提取到異常信號,根據異常信號傳導速度、時間,確定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點距離,其計算公式為:H=v|t1-t2|,式中:H為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距離;t1為發射脈沖時間;t2為反射脈沖時間。以此定位到絕緣故障的具體位置,進而完成基于行波技術的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
為驗證所提方法的可行性與可靠性,選擇某高壓配電線路為試驗對象,該高壓配電線路總長為7000m,線路數量為7條,線纜直徑為3.5m,線路使用時間比較長,部分區域已經出現明顯老化現象,絕緣故障率較高,符合實驗需求,利用本文設計方法對該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選擇兩種傳統方法作為對比,分別為基于機器視覺和基于改進決策樹,用傳統方法1與傳統方法2表示。
根據該高壓配電線路實際情況,試驗準備了一臺行波法定位裝置,將脈沖源寬度設定為110ns,脈沖信號發射頻率設定為2.15Hz,高速采集器采樣頻率設定為2.15Hz,采樣周期設定為0.05s,采樣范圍設定為500us。本次實驗共采集到100份信號樣本,按照上述流程對信號小波變換、故障信號識別、故障測距定位,具體定位結果描述如下。
配電線路1,故障電流波形幅度為3.46V,測距值為456.15m;配電線路2,故障電流波形幅度為5.26V,測距值為604.86m;配電線路3,故障電流波形幅度為6.24V,測距值為286.25m;配電線路4,故障電流波形幅度為4.52V,測距值為395.84m;配電線路5,故障電流波形幅度為3.86V,測距值為529.71m;配電線路6,故障電流波形幅度為4.48V,測距值為764.56m;配電線路7,故障電流波形幅度為5.25V,測距值為128.99m。本文設計方法基本可以完成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任務,以下對具體的故障定位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試驗以定位絕對誤差為三種方法性能評價指標,絕對誤差越大,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精度越低,其計算公式為:,式中:F為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絕對誤差;c為絕緣故障測距值;s為實際絕緣故障距離。本次試驗以干擾頻率為變量,在對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過程中,使用AOIH干擾設備對行波進行干擾,每種干擾水平下采集1個故障樣本,利用上述公式計算出不同干擾水平下絕緣故障定位絕對誤差,使用電子表格對試驗數據記錄,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三種方法絕對誤差對比(%)
從表1可看出,設計方法定位絕對誤差相對比較小,雖然三種方法定位絕對誤差值均隨著干擾水平的增加而不斷增長,但設計方法絕對誤差增長幅度比較小,當行波干擾水平達到7.15Hz時,設計方法絕對誤差僅為0.19%,數值較小,基本可忽略不計,絕緣故障定位結果基本與實際一致,設計方法可以將絕對誤差控制在1%以內,說明設計方法可實現對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高精度定位;而兩種傳統方法絕對誤差均隨著行波干擾水平的提升而大幅度增長,當行波干擾水平達到7.15Hz時,傳統方法1與傳統方法2絕對誤差分別為21.46%、20.36%,遠遠高于設計方法,因此證明在定位精度方面設計方法更佳。
為進一步驗證設計方法的適用性,對三種方法定位耗時進行對比。試驗以故障點距離為變量,記錄不同故障點距離情況下三種方法故障定位耗時,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三種方法絕緣故障定位耗時對比圖如圖1所示。

圖1 三種方法絕緣故障定位耗時對比圖
從圖1可以看出,設計方法絕緣故障定位耗時相對比較短,雖然三種方法定位耗時均隨著故障點距離的增加而不斷延長,但是設計方法相對于兩種傳統方法定位耗時更短一些,時間延長比例比較小,當對800m故障點定位時設計方法耗時僅2.56s,比傳統方法1提前將近6s,以傳統方法2提前將近9s,設計方法定位速度更快一些。因此,本次試驗證明了無論是在精度方面還是在速度方面,設計方法均表現出明顯的優勢,相比較兩種傳統方法更適用于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
針對傳統方法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將行波技術應用到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中,設計了一套全新的定位方法,有效降低了絕緣故障定位絕對誤差,以及提高了故障定位效率,實現了對傳統方法的優化與創新。本次研究為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提供了參考依據,有助于提高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工作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提高絕緣故障定位技術水平。但是本文研究方法尚在實際中得到大量操作與實踐,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今后會在方法優化設計方法展開進一步研究,為高壓配電線路絕緣故障定位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