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統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貴州省是我國農村人口大省,鄉村常住人口占貴州省總人口數量的45.19%。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氣候復雜多變,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致使農村產業發展困難[1]。因此,深入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就要構建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測度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水平,客觀探究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阻礙,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貴州省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鄉村振興評價的實證研究已初具規模,其評價的思路、邏輯、方法都值得借鑒。在構建指標體系方面,大部分學者選擇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作為構建主框架的依據[2-5],但二級指標的側重點和評價層次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全國、省、市、縣、村各個層級。個別學者將鄉村振興的總要求與“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相結合構建評價的指標體系,以確保評價內容的系統性[6]。在評價方法選擇方面,有熵權法[7]、因子分析法[8],也有學者使用綜合賦權法確定權重,運用TOPSIS法計算指標得分[9]。
國內學者關于農村產業的實證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地區性農村產業的測度研究更加稀有。申云等[10]從農產品、多功能農業、農業支撐產業3個維度解析鄉村產業振興的內涵,并據此構建了產業振興的指標體系,提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農村產業發展越好的觀點。高崇敏等[11]立足于當地的農村產業基礎,以鄉村特色產業為引領,構建了鄉村產業的評價體系,解答農村產業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實施產業幫扶的問題。余濤[12]從農村產業融合的視角構建了農村產業重組、延伸、交叉、滲透4個維度的指標體系,提出針對不同生產條件的地區,農村產業的發展方式不同的觀點。
綜上所述,有關鄉村振興的實證研究從方法和內容上都比較豐富,但基本都是將農村產業發展水平作為“五大目標”中的二級指標“產業興旺”進行測度,缺乏針對農村產業發展水平的系統性評價,國內鮮有個別學者對全國整體農村產業水平進行討論,且省級層面的研究非常稀少。因此,構建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借鑒以往學者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在充分考慮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遵從真實性、客觀性、系統性、合理性的前提下,從4個維度構建了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所有數據取自2012—2021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貴州統計年鑒》《貴州省國土資源公報》《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2012—2022中國休閑報告》和國家數據網站等歷年統計數據。其中,部分數據經過二次計算得出,極個別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填補。
本文從比較主流的幾種確定權重的方法中選擇熵值法來進行測度,因熵值法作為客觀賦權法計算結果比較精確,可客觀真實地反映出不同指標之間的差異性和重要度。
1.3.1 數據選取 選取m個評價指標,n個評價樣本,構建一個原始的評價指標矩陣,其中qxy表示第x個評價樣本的第y個評價指標值,x=1,2,3,...;y=1,2,3,...
原始數據的矩陣為:
1.3.2 數據處理 由于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代表的意義、單位、方向、數量級各有差異,因此為能夠將各指標統一起來相互比較,需要對各指標所在列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其轉化為無數量級差異、無量綱的標準化數值,以保證結果的可靠性。
結合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含義和原始數據的特性,以及數據分析的可操作性、科學性,本文選取極差標準化法來進行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1)對于正向指標:
(2)對于負向指標:
其中,qmin是指該指標數據所在列的最大值;qmax是指該指標數據所在列的最小值。
將整體數據標準化處理后的矩陣為:
1.3.3 數據的非負平移 經過數據標準化處理后,每個指標所在列的數據中都一定會存在一個數據為0,但熵值法的計算步驟需要取各數據的對數,即熵值法無法處理0或者負數的數據。因此,需要對標準化處理后的所有數據進行非負平移。
其中,k為平移值,a'xy為平移后的各指標數據。
1.3.4 指標的變異計算 指標變異的大小是指該指標的比重值,即第y項指標在第x個樣本中的比重為:
1.3.5 指標信息熵的計算 第y項指標所在列的熵值為:
其中,y=1,2,3,...m。
1.3.6 指標差異系數的計算 差異系數是指標的信息效用價值,它取決于該指標信息熵Ey與1的差值。差異系數越大,在評價體系中該指標的重要性就越大、權重就越大,反之則相反。第y項指標的差異系數為:
1.3.7 指標熵權的計算 第y項指標的熵權權重為:
1.3.8 樣本綜合得分的計算 樣本綜合得分的計算為:
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水平一級指標分別為農村產業支撐水平、農村產業生產水平、農村產業融合水平、農村產業效益水平,各項指標的權重值分別為31.85%、23.08%、18.27%、18.19%(表2)。

表2 一級指標權重
經熵值法計算得出2012—2021年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各項指標得分及綜合得分(表3)。貴州省農村產業支撐水平(A1)整體呈現波浪型快速上升趨勢,整體來看從2012年0.03分上漲到2021年0.33分,漲幅為0.3分,遠高于其他3個一級指標,且在2021年綜合得分中位居4個一級指標之首,說明貴州省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基礎能力建設,致力于打造農村現代化產業體系。貴州省農村產業生產水平(A2)整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2012年0.03分上漲到2021年0.22分,漲幅為0.19分,在4個一級指標中其漲幅和2021年的綜合得分均排在貴州省的第2位,但與全國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貴州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A3)整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從2012年0分上漲到2021年0.16分,漲幅為0.16分,排在4個一級指標中的第3位,但2021年產業融合水平的綜合得分僅為貴州省農村產業支撐水平的49%,表明貴州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較低、層次較少,可通過提升產業融合度來帶動農村產業發展。貴州省農村產業效益水平(A4)整體也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從2012年0.01分上漲到2021年0.16分,漲幅為0.15分,是漲幅最小的一級指標,且2021年產業效益的得分位于4個一級指標之末,表明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速度緩慢,水平較低,產業質量仍需提高,產業潛能亟須釋放,產業競爭力有待提升,資源的投入與收益存在較大差距。

表3 2012—2021年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各項指標得分及綜合得分
在貴州省農村產業支撐子系統中(圖1,縱坐標為評價分數,橫坐標為各項指標,每項指標從左到右分別為2012—2021年的得分情況,下同),農村勞動力培訓率、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單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三項指標的得分均呈現良好態勢,但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林水事務支出比重這兩項指標的得分卻呈現明顯波動,表明貴州省仍然存在對農村產業投入不足的問題,這也導致貴州省農村產業支撐水平得分在2016年出現大幅上漲后又迅速下降,之后又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大幅上漲。產業支撐水平綜合得分出現大幅波動的主要原因在于貴州省農村產業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主要依賴于國家財政撥款與政策扶持,各種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向農村的投資水平遠低于政府的投入,表現為資本下鄉難;其次是農村產業發展需要完善健全的基礎設施體系,這是農村產業發展面臨的硬性阻礙因素。如今農副產品宣傳和銷售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設施,總體來看貴州省農村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在逐步上升,但與其他省份相比較增長速度依然緩慢、總數較低,阻礙了農副產品“走出去”的步伐。

圖1 2012—2021年貴州省農村產業支撐水平發展情況
在貴州省農村產業生產子系統中(圖2),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特色農產品數量、農業勞動生產率三項指標的得分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特色農產品數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得分漲幅都比較小,且2021年的得分均低于0.05分,相比其他指標得分過低。其中,2021年貴州省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在全國34個一級行政區中位居第22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主要是由于貴州省農業生產的資源稟賦處于劣勢,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復雜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得貴州省山地居多,缺乏平原沃土;另一方面,2021年貴州省農村人口數量排名為全國的第13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導致了貴州省農村地區嚴重的人地矛盾,生產要素的缺乏是阻礙農業生產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礙。此外,貴州省人均糧食產量、單位耕地面積農用化肥施用量這兩項指標的得分上下波動,且在2012—2021年這10年間得分均低于0.04分,也體現了貴州省農村產業生產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影響比較大,仍然存在“靠天吃飯”、效率低的問題。今后,貴州省仍需提高農村產業綜合生產能力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圖2 2012—2021年貴州省農村產業生產水平發展情況
在貴州省農村產業融合子系統中(圖3),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數量這兩項指標的得分波動明顯,增長幅度均比較低,得分均低于0.4分。這說明貴州省農村第一、二產業融合程度不高,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農產品加工水平滯后,產業規模效應不明顯。此外,貴州省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得分的波動幅度大于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數量,說明在農業產品加工過程中,農產品附加值沒有得到充分釋放,企業效益不高。值得肯定的是貴州省非農就業占比、休閑農業年經營收入這兩項指標的得分逐年提升,表明貴州省農業勞動力轉移與鄉村旅游服務業開發初見成效,其中休閑農業年經營收入的得分漲幅和得分情況是該子系統中得分最高的指標,說明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對貴州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提升有明顯作用。

圖3 2012—2021年貴州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發展情況
在貴州省農村產業效益子系統中(圖4),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這兩項指標的得分逐步提高,但得分并不高,其中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指標在2012—2021年這10年間得分均低于0.4分,說明在這10年間,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確實在不斷縮小,但不可忽視的是二者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巨大。貴州省農村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增加,但由于農業產業效益不高,因此產業的帶動能力十分有限,這也是目前貴州省提升農村產業效益、帶動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此外,貴州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指標的得分也在逐年提高,但農林牧漁業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的比重卻有所波動,2018年以后的得分幾乎沒有變動,表明貴州省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程度仍然較低,為第一產業生產活動提供服務性支持的企業和機構的數量與規模均有待提升,配套的政策措施仍然不足,這也是導致貴州省農村產業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今后,貴州省仍需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圖4 2012—2021貴州省農村產業效益水平發展情況
增加農村投資總量的關鍵在于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一是繼續加大國家財政有關涉農產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持續加大對農林牧漁業的投資額,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及措施,鼓勵農村居民創業、創新,加強對涉農企業的優惠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對農村轉移支付的幅度,增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二是改善農村融資難題,破解資本下鄉阻礙,完善相關金融支持政策,解決農村融資難題,創新涉農金融產品,加強金融機構對農村產業融資的傾斜程度,進一步建立農村投資信息交流平臺,優化農村投資環境;三是擴大當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農村農田水利、氣象、道路、能源等設施體系和配套服務設施。
雖然貴州省具有特殊的地理地貌,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不適宜發展規模經營,但貴州省動植物種類繁多,生物資源豐厚,氣候與生態條件具有多樣性,有明顯的立體農業特征,適宜進行農業綜合性開發,創造特色農業品牌,建設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提升產品競爭力。貴州省農業生產自然條件較差,因此更應珍惜稀缺資源,特別是保護耕地資源、堅守耕地紅線,還要加大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力度,堅持農業生產可持續化的發展目標,杜絕耕地頻繁復墾、占優補劣、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等現象,逐年提高耕地質量、數量。進一步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逐步降低貴州省農業面源污染程度,不斷提升貴州省農村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貴州省農村要改變產業結構單一、農產品加工規模小、程度低、利潤薄弱的情況就要發展現代農業。一是將注意力放在農業產業鏈的延展和優化方面,特別是要打造縣域農副產品深精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豐富農產品種類,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二是要優化農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開發環境,充分利用貴州省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大對新興產業和特色農產品產業的扶持力度,建立集群化的非農產業,將貴州省農業產品推向全國,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一步投資農村產業;三是要繼續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打造貴州省特色旅游文化產業,如最近火爆全網的“村超”“村BA”等,利用第三產業帶動一二產業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的重點在于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在于農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貴州省農村產業必須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針對貴州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合理布局農村產業,調整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打造地方特色鄉村、特色產業,并積極開發農村電商產業,培育新的鄉村產業經濟增長極,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還應注重小農戶與農村產業的有效銜接,加強職業農民培訓,建立農戶、合作社、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農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提高農戶收入。此外,依托貴州省的資源優勢,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的主體留在縣域鄉村,讓農戶向農業產業鏈“要”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