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蕊
長風吹過蕪雜生長的荒草,車輪碾過,留下一道不見盡頭的車轍。此行已過萬重山,往后,這微渺的印記早晚會被雨水洗刷;往前,路遙不可期。
故國早在千里之外了,亦不知天地之大,有何歸處。重耳思及,嘴邊扯出一絲苦笑。“今衛文公不見吾,逃難之人,悲矣。”
狐偃婉言勸道:“偌大天下,不悲無處可去;四方諸侯,定有接納之人。”
“糧食日減,愁矣。”
“五鹿于前,可乞之于民。”
重耳悅之,命速達。
遼闊的大地上零零散散地布著房屋,炙熱的太陽灼燒著大地,土地皺起了眉,蜿蜒出一道一道龜裂的痕跡,長風在此吹過的依舊是蕪雜生長的荒草和少數挨著房屋的、枯黃的莊稼。村莊里偶有外出的農民,皆是瘦弱的;屋舍也更多是空寂的破屋,早無人居住了。
重耳與隨從攔下一位鄉人,那人皺起臉上薄薄的滿是溝壑的皮,問:“何事?”
隨從答:“吾等本是晉人,因戰亂紛爭逃難途經衛國,愿乞食以飽腹。”
那鄉人忽地大笑,邊走邊拍打著自己破爛的衣裳,滿面俱是譏諷。過了好一陣,才緩緩蹲下身,挖起一塊泛黃的土,起身走至重耳面前,重重地砸他手上,嘲弄道:“糧食在此!”
鄉人又言道:“諸侯多戰,唯苦百姓哉!人失糧盡,村人皆餓,恐是難飽貴人。今貴人落難,竟乞于民,可笑矣!”
重耳大怒,當即甩開土塊,欲抽鞭揮向那人。狐偃頓驚,握住重耳拿鞭之手,緩言勸道:“不可,此乃天賜之土。糧,生于土也;天下,生于民也。”
重耳一愣,思之有理。時局動蕩,眾生皆苦,又何必遷怒于一鄉人。故拾起土塊,雙膝下跪,朝鄉人叩首致謝。
【四川瀘縣二中外國語實驗學校】
點評
本文的擴寫點是重耳前后情緒的波瀾和狐偃智慧的獻計獻策。這是賢君與忠臣相扶相持的感人篇章,也是理智戰勝憤怒的典范。小作者在擴寫的時候加入了不少環境描寫,遼闊的大地上房屋散落、荒草雜生,民不聊生的現狀躍然紙上。本文使用了較多的文言詞匯,語言簡約典雅、意蘊豐富,足見小作者深厚的文學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