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會敏
周日偶得閑暇靜坐書桌前,聞久違墨香,讀心儀美文。讀書寫字念文章,離不開一方書桌。
記憶中,最簡陋的書桌是家門口的一塊石頭,石頭呈階梯狀,據說是高祖父的上馬石。當時個子略矮又喜騎高頭大馬的高祖父可能不會想到,百年后,一位后人會把這里當成最方便寫作業的一方書桌。年幼的我并不怎么用功,只是在等待農田收工的大人。我埋頭閱讀的,不過是借來的一本小人書。
后來的書桌,春秋天是偏房的一臺縫紉機,放下機頭,縫紉機平展適合寫字,摘掉細窄的傳送帶,偶爾蹬幾下腳踏板,權當音樂。冬天我住在里屋,外屋的一張八仙桌是我的寬大書桌,攤開課本讀物,一邊寫作業一邊偷聽電視節目。那時候有電視機的家庭不多,所以我家屋子里總是擠滿了來看電視的鄉親。
一九八八年,我上六年級。周圍村里的學生都涌進我們的學校。集中辦學讓校長犯了難:桌椅板凳奇缺,打報告上去,沒有回音。眼看著要開學了,各村的大喇叭開始廣播:每個要去完全小學讀六年級的學生都要自備課桌,如果自家沒有的,可以幾家“拼”桌子。
就這樣,開學那幾天學校里熱鬧起來了。有的村干部派出幾輛拖拉機浩浩蕩蕩開進校園;有的家庭借來了腳蹬三輪幫孩子送來了高低形狀顏色不一的各種書桌;還有的家庭用自家的人力平板車把孩子的課桌送過來。
我家的八仙桌是不能搬走的,那是家里的餐桌、供桌兼待客茶桌。為了我的課桌,家人犯了難,終于在柴房發現了一張破舊的桌子。桌子看不出顏色,只有四條腿一個桌面沒有抽屜,幸好在過去的歲月沒有當劈柴燒掉。桌子被清理出來,每個角落都被擦得干干凈凈。在擦拭時候我特別擔心它散了架,因為有一條桌腿幾乎要和桌面分家了。
我們請來了當過木匠的三爺,加了木塞釘牢了它,三爺還把家里剩下的一點清漆慷慨地贈給了我,一番捯飭之后,桌子煥然一新,讓人不再嫌棄。
為了這張桌子去借人家的拖拉機,不太好意思,何況學校離家不遠,所以我決定和“拼桌”的兩個同學一起抬著桌子去學校。三個人抬著桌子走了一段路,因為用力不均衡,總有一端偏到挨地,何況我們幾個人力氣小,走了一段路就氣喘吁吁。這時候,走在路上的兩個大人幫我們抬起了桌子,讓我們感覺輕松了許多。一路走著,不斷有同伴加入到我們這支“抬桌子大軍”中,浩浩蕩蕩頗為壯觀。幫我抬桌子的,有我的好朋友,也有和我吵過架的調皮蛋。我一說“胳膊酸”,立馬就有人接過,抬著桌子繼續往前走。
幸好在上課前趕到了學校。校長笑呵呵地站在校門口迎接我們這些“小將”,校長一再鼓勵我們:辦學條件艱苦,但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要有所作為!
后來,我走過很多的學校,用過好多張課桌,卻總忘不了自己抬著書桌的一幕,忘不了教室里各種樣式的書桌。我們也從那一張張書桌前走出了各自的未來。
(選自《德州晚報》2023年4月12日)
借鑒
1.這篇文章是以什么為線索結構全篇的?這樣構思有什么好處?
答: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線索的設置和作用。可以通過找關鍵詞的方法來確定線索。“書桌”在文中多次出現,結合文章內容,可以確定為本文的線索。這樣構思,可以收到一線串珠的表達效果,把不同時空的人和事有機地組織到一起,使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2.選文中,作者回憶了從小到大用過的各種書桌,卻為何用主要篇幅詳寫六年級的那張課桌?
答: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詳略安排。答題時,需從主題表達與表現內容的關系出發進行思考。本文以“抬著課桌去念書”為題,想要表現自己當年讀書的不易,表達自己對讀書求學的熱情和對艱苦歲月的懷念之情。六年級時用過的那張課桌是“我”所思所感的具體展現,因此需要詳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