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一考生
從故宮太和殿前的日晷到紐約時代廣場的電子時鐘,從蘊含先民智慧的二十四節氣到高精度低誤差的原子鐘,時間在人們眼中逐漸由無形變為有形。技術的革新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把生活過得乏善可陳,被時間“奴役”。須知,時間因為技術變得具象,它是刻度也是韁繩,是提示也是警鐘——提醒人們要“駕馭”技術更好地掌握時間,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人們對時間的理解與運用,源于對更有效率的技術的追求,但這也造成人們易被技術規劃的時間所束縛:App背后的大數據精準“猜出”并推送給我們想看的內容,讓我們刷新的手難以停下,于是本應休息的時間被壓縮,本應創造價值的時間被浪費;困于算法里的外賣騎手,沖刺在接單路上,為別人送餐的他們卻無暇吃好一頓午飯,只能在無情算法的控制下在街道上全力穿梭……在與技術緊緊擁抱的時代,我們的時間被技術真實而殘酷地管束著。
在此情況下,有人痛定思痛,認為應放棄發展技術,還生活一個清凈。真該如此嗎?
“神舟”騰飛、“天宮”邀游,航天發射場上的每一次發射任務都需要精密儀器和技術的控制支持;“墨子”探路、“九章”傳信,量子實驗的能源供應和信息傳輸也離不開技術的迭代更新……這些成就無疑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社會的運轉更有效率。由此可見,技術革新的腳步是不能停下的。事實上,與其擔心技術對人的侵擾,不如學會與技術共處,與時間成為朋友,邁向更加和諧的明天。
依我之見,與技術共處的要義在于合理運用技術得到“補益”。在“科技上癮”的時代,有不少人將技術帶來的便利發揮到極致:有人利用時間管理App規劃自己的時間,將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有人利用家政服務機器解放雙手,騰出時間去干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無論風暴將我帶到什么岸邊,我都將以主人的身份上岸。”人的主體性地位不可撼動,只要人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尋找時間與技術的平衡點,就能使二者變得理性與可控,從而過上理想的生活。
計算機科學家尼葛洛龐帝早已有言:數字化浪潮是無可避免的。無論如何,篤志發展技術,合理掌控時間是顛撲不破的生存真理。相信我們定能以技術為舟,在時間的浪潮中,收獲人與時間、技術的最佳共存方式!
點評
這篇作文論證的功力體現在其深刻的思辨性:一是技術具有兩面性,二是人具有兩面性。因為厘清了主客體各自的屬性,所以“發展技術,合理掌握時間”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讓人心悅誠服。
(姜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