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霽野
我覺得,要想培養讀書的興趣,非將態度根本改變了不可。讀書不是要應付考試,不是要敷衍外來的要求,卻是要滿足內心的需要,充實自己的生活。換了話說,讀書必須是自己的有機的一部分,必須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熔為一爐。若是書和生活經驗發生了親切的關系,書便有了味道,變為知己的朋友一樣了。若是生活經驗從讀書擴大推廣,充實的機會就無限地增多了。書將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根本改變,是常有的例子。反之,實際生活的經驗越豐富,讀書的欣賞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廣,也就越能領略書中的真味。所以讀書與生活是相輔相成的,必須兩者并進,才可以達到佳境。光讀書而無生活,只嘗得到間接的經驗,和吃嚼過的飯差不多;光生活而不讀書,卻勢必空虛,狹小。
我現在來舉幾個小小的例子,說明我這一點點的意思。我說讀書可以增廣加深生活的經驗,因為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結晶,我們可以從其中吸收無窮的精神的養料。很平常的東西,經過名著的作者,特別是詩人描寫之后,便有了意味,在讀者的心中形成了聯想。這樣的詩句便成了“Open Sesame”(《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中開門的咒語)一樣的咒語,可以替讀者打開了珍貴的寶庫。
生活的方式和態度被讀書所改變,是所以還要辦教育的基本理由,恐怕諸位從教育家聽的已多,見的已多,我用不著多說了。我只說一件小事。多年前我讀到一篇論散步的文章,作者特夫萊嚴(G.M. Trevelyan)說他有兩位大夫,一位是他的左腿,一位是他的右腿,在身心失調的時候,他總請他們醫治,而且一治必好。那時我還在窮學生時代,而且頗有人擔心我活不下去,所以常請這兩位大夫侍候我,是最合理,也是最經濟的事。幾年后舊同學見到我,卻驚訝我居然不但沒有入墓,卻比以前健康些了。這還是小益處。他們給了我更多的精神上的快樂。我覺得我的整個的人生觀,都差不多因為他們改變了。別的人聽說都是用腦子思想的,我卻用腿思想的時候也頗多。我向諸位保證,腿實在不像許多腦子那樣空虛。假如我早幾年讀到這篇文章,我不知要多得多少益處;特別他論到青春苦惱期的一段,會給我最健全的啟示。
對于名著的欣賞,有許多地方很受自己的經驗限制,所以膾炙人口的名著,有時讀不出什么好,也不必掃興的。怎樣的名著也往往有不精彩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理解力過差。就是最精彩的地方,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同樣領略。有人說,一年讀一次莎士比亞,每次都可以有新發現。真正的名著,大體都很耐咀嚼,咀嚼一回,總可以得到些真味。不要只相信別人的說法,雖然明達的批評可以幫助我們的欣賞,可惜這樣的批評并不多。我們和十個人相交,未必有兩三位可以成為朋友;從書中所得的友誼溫情,比例卻比較高。有時我們自己的經驗沒有成熟,不能了解欣賞一部作品;有時同一作品,因為讀的時間不同,給我們很不同的印象,可以證明自己的經驗往往在讀書上有絕大的決定作用。所以我們要想深入到書里去,非同時將生活經驗盡力擴大不可。有批評家說,學生讀塞萬提斯(Gervantes)的《堂吉訶德》(Don Quixote)會發笑,中年人讀了會思想,老年人讀了卻要哭,也就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生活同讀書是分不開來的。一方面不要做書呆子,將腦袋里裝滿死書;一方面也不要空著腦袋過生活。讀書應當是生活的一種享樂,不是令人頭疼的工作。生活應當用書籍來陶冶,使它美化并充實。讀書,我們可以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師益友;生活,我們才可以接受它們給予的恩惠。這樣將生活和讀書熔為一爐,我想英國詩人勃萊克所說: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一粒沙里一個世界,一朵花里一個天國……)”
這境界我們有時候可以領略到。
謝謝諸位的耐心,費不少時間來聽這幾句很平常的話。
1944年1月
(選自《給少男少女》,有刪改)
含英咀華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步步把讀者引向生活,引向因讀書而充實、拓展了的生活,說明生活同讀書是分不開來的。作者為了使談話更親切,更入情入理,以自己為例子,談自己的切身經驗和感受。
探究任務
【文本呈現】
第一樣,我們須知道讀書的方法,一方面要幾種精讀,一方面也要盡量涉獵翻覽。兩年之中能大概把二十萬元的書籍,隨意翻覽。知其書名、作者、內容大概,也就不愧為一讀書人了。第二樣,我們要明白,學問的事,決不是如此呆板。讀書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興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學問是每每互相關連的,一人找到一種有趣味的書,必定由一問題而引起其他問題,由看一本書而不能不去找關系的十幾種書,如此循序漸進,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門徑自熟;或是發見問題,發明新義,更可觸類旁通,廣求博引,以證己說,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這是自動的讀書方法。較之現在上課聽講被動的方法,如東風過耳,這里聽一點,那里聽一點,結果不得其門而入,一無所獲,強似多多了。
(選自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思想探究
選段寫明讀書一要精讀,二要廣泛涉獵。“讀書必求深入”“學問是每每互相關連的”等議論質樸無華,切中肯綮。選段提倡的自動的讀書方法,對被動、呆板的讀書方法作了抨擊,對我們今日如何讀書、怎樣讀好書,仍有較大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