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紹偉
根據我國現行基礎教育課程方案,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學時占課程總學時的10%~11%,僅次于語文、數學,居于第三位。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一種“人為”設置的“為人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活動,是一種創造價值的活動。換言之,對為什么12年的基礎教育開設這么多課時,究竟期望學生獲得什么發展與良性變化的價值追問是設計與實施課程的前提與基礎。之所以強調將教育價值追問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邏輯起點,是因為只有在課程設計與實施者具有共同價值追求或愿景的背景下,體育與健康才可能真正成為具有教育價值的課程。
更具教育價值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主要體現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之中。兩個課程標準都明確提出:核心素養是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后,學生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實生活情境時,運用所學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觀念、思想、方法,解決真實的體育與健康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正確價值觀、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具體包括:運動能力,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與條件,正確運用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科學合理地完成體能鍛煉、參與與組織體育展示與比賽等體育活動的關鍵能力;健康行為,學生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與習慣,掌握與運用健康知識技能,調控情緒、適應環境、改善健康水平的價值取向與關鍵能力;體育品德,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勇于進取、團結協作、遵守規則、社會責任感等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與道德。核心素養本質上是在教育價值追問基礎上的價值重構。課程標準以此為引領,結合學生實際,制定課程目標、水平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要求,以及為了實現這一價值追求提出組織教學活動建議。概言之,核心素養貫穿于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全過程之中。
為學生創設更具教育價值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一是需要打破以體育運動項目戰術傳習為本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體系,改變僅僅追求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率”的訓練課,改變單個動作或組合動作的動作鑄型課,改變忽視學生心理感受的強制課,改變簡單模仿,“不講道理”的不知其所以然的課,改變與真實體育運動和生活實際脫節的“無效”課;創設以培養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體系。二是為學生創設激發學習內在動機與熱情的教學,即為每一位學生創設平等、有尊嚴、且“我能行”的教學活動與情境,將成人化、競技化的體育運動項目改造成為具有教育價值的學習內容,使之真正適應不同體能與運動技術水平的學生。三是為學生創造將認識體育與健康的人文價值、科學道理、科學方法與體育運動實踐能力、健康實踐能力融為一體的課程教學,幫助學生在面對與解決體育與健康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核心素養。
這種更有趣味、更有激情、更有活力、更為科學、更受學生歡迎的體育與健康課更具教育價值,如此,我們才能驕傲地說:“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確實是最好的人格教育和人生成長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