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強 黃美勤
摘? 要: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的指導意見》,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核心素養為導向,建立小學生運動健康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運動指標、體質指標和競賽指標進行評價,反映學生體育與健康的修習情況與行為表現、學習目標達成程度。
關鍵詞:運動健康評價;教與學;區域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9-0017-02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法》,2022年7月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小學生綜合評價內容包括品德表現、學業水平、運動健康、藝術素養、勞動與實踐五個方面。運動健康主要反映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修習、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和學生參與校內外體育比賽的情況,包括身體機能、形態狀況、運動能力,學會運用健康與安全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健康生活的方式,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關注學生運動特長的培養。《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評價與考試是通過系統收集學生的課內外學習態度與表現、課外體育鍛煉情況與成效、健康行為等信息,依據學業質量對所反映的核心素養水平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進行判斷和評估的活動。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依據《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及《指導意見》,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核心素養為導向,建立小學生運動健康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運動指標、體質指標和競賽指標進行評價,來反映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修習情況、行為表現和學習目標達成程度。評價重點體現參與和表現兩方面。
一、運動指標評價:從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轉變
運動指標是指學生課程學業水平,評價學生參加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基本情況,占評價指標體系的50%(即50分)。與以往評價最大的不同就是發生了從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的轉變。
(一)評價內容
1.行為表現(10%)
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出勤狀況、學習態度、遵守常規與規則、健康行為等進行評定。
2.專項運動技能(或基本運動技能)(30%)
包括綜合技能測評(10%)(對學生的綜合技能進行測評)、運用技能測評(15%)(對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的體現進行評定)、運動認知測評(5%)(對項目認識、比賽意識、專項知識及規則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定)。
3.體能(10%)
對專項運動技能或基本運動技能所需要的相應體能進行測評。
(二)評價方式
1.自評與師評相結合
通過自評與師評的方式記錄出勤、學習態度、是否遵守常規與規則以及健康行為表現等內容。
2.隨堂檢驗與紙筆測試相結合
通過表現性任務的完成情況,測試學生的綜合技能及運用技能,并通過紙筆測試對學生的運動認知進行評價。
(三)評價特點
1.過程性
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突出學習態度、健康行為及體育品德素養的發展。
2.真實性
對于專項運動技能(或基本運動技能)改變只重視運動結果的評價方式,采用表現性評價的方法,根據學生在真實情境(對抗、通關挑戰)中運用所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測試,突出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實踐創新能力及協同合作能力的評價。
3.隱含性
對于體能避免重復性測試,通過專項運動技能(或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習來發展與專項運動技能相關的體能,激發學生鍛煉體能的興趣,重視健康習慣的養成。
(四)教學建議
1.關注學練過程中的行為性表現
學生的行為表現是在學習過程中變化發展的,因此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學練過程中的固態行為(出勤、是否遵守常規、成績),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練過程中的動態行為(學習態度、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體現以及成績的增量)。
2.創設真實情境中的表現性任務
在日常教與學過程中,創設真實學習情境下的表現性任務,讓學生在學練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運動認知,深度理解運動項目,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3.發展運動項目中的專項性體能
在教學過程中挖掘運動項目(或基本運動技能)中的專項性體能,在專項運動技能中發展所需的體能,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發展體能。
二、體質指標評價:從囿于存量向勇拓增量轉變
體質指標是指學生參與校內外鍛煉情況以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評,評價學生體質發展狀況,占評價指標體系的30%(即30分)。與以往評價最大的不同就是發生了從囿于存量向勇拓增量的轉變。
(一)評價內容
1.校內鍛煉(5%):每天參加大課間或陽光樂園活動。
2.校外鍛煉(10%):每周至少2次以上,包括周末體育俱樂部、親子活動、社區活動等。
3.達標鍛煉(15%):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得分×15%,重點觀察學生的達標成績與上學期相比有否增值,增值者加2~10分。
(二)評價方式
1.結果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達標成績的前后相比有否增值。
2.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線下是對校內鍛煉的參與率進行統計,線上是通過信息技術設備對校外鍛煉數據進行采集。
(三)評價特點
1.專項性
設置“專項運動項目”大課間,把“課中學”的運動項目與大課間和陽光體育活動結合,把專項運動的練習方法融入到大課間或陽光體育活動之中,真正達到“學、練、賽、評”一體化。
2.聯動性
在校內普及鍛煉的基礎上,關注社區、家庭體育鍛煉意識與氛圍的構建,運用健康平臺、ATP等信息技能設備對鍛煉數據進行采集來評定學生參與鍛煉的行為,重視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
3.增值性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評價采用增值的方法進行評定,突出學生的發展性,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
(四)教學建議
1.構建一體化校園體育文化:建議結合各水平段的課程學習內容及要求,合理利用學校體育場地和設施,構建“課中學、課間練、課余賽”的一體化校園體育文化。
2.建立家校社共育聯動機制:加強課內教學與校內外鍛煉的有機結合,建立家校社共育聯動機制,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的同時,逐步讓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無形中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三、競賽指標評價:從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
競賽指標是指學生參與比賽的狀況,評價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標賽的次數及獲獎情況,占評價指標體系的20%(即20分)。與以往評價最大的不同就是從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
(一)評價內容
校內競賽與區級以上競賽(20%)。
1.每學期參加校內外比賽三次以上,獲得競賽參與評價保本分12分,每增加一次加2分。
2.比賽獲獎加分(校級比賽一次+1分、區級一次+2分、市級一次+3分、省級一次+4分、國家級一次+5分),比賽獲獎加分屬于增值分。
(二)評價方式
檔案袋評價:對每名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袋,記錄校內外比賽的次數以及比賽獲獎情況。
(三)評價特點
1.參與性
立足校園比賽,樹立全民參賽意識,運用校園全運會(每月一賽)、《國家學生健康鍛煉標準》運動會、每月單項競賽、聯賽等形式,采用全員參與和選擇性參與的多元競賽方法,構建“有比賽、能比賽、會比賽”的校園體育競賽體系,讓所有學生都投入到體育比賽之中,達到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課程目標。
2.差異性
學生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于能參加區級以上比賽且能獲獎的學生,要創造條件積極鼓勵他們參加,關注其特長的形成與發展,在比賽中找到展示自我的舞臺。
(四)教學建議
1.完善校園競賽體系
根據學校特色,建議采用“課中學、課間練、課余賽”的方式,通過每月單項競賽或集體競賽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體育競賽,并在有條件的基礎上多組織學生參與校外各級競賽,從而完善校內外體育競賽體系。
2.發揮特長學生優勢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差異性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及運動優勢,在比賽中讓學生充分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成功感。
(五)評價等級
評價等級采用賦分制:根據運動指標、體質指標、競賽指標三個維度得分的總和進行年級(或班級)排名,分為四個等級。★★★★★:年級(或班級)人數的40%;★★★★:年級(或班級)人數的41~80%;★★★:年級(或班級)人數的81~95%;★★:年級(或班級)人數的96~100%。
評價是“指揮棒”,無論是運動指標、體質指標還是競賽指標的評價,都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真正撬動教與學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