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蘇龍
摘? 要:本研究通過構建深圳市中小學“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體系(6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33個三級指標;權重;標準),并運用此評估體系對深圳市69所中小學開展評估檢查,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深圳市“校園體育一小時”的監督評估體系具有較好的全面性、科學性、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能夠較準確地反映中小學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的真實情況與問題,彌補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機制的缺陷,為相關政策的調整提供依據。
關鍵詞: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機制;評估體系;飛行檢查
中圖分類號:G623.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9-0033-03
2011年,教育部印發了《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規定的通知》;2016年,國務院關于強化學校體育的27號文件再次規定“保證學生在校每天鍛煉一小時”,這充分表明了中央對實施“校園體育活動一小時”的重視與決心。為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各地相繼出臺配套措施,如督導機制、學校自查制度與學校評估制度。但這些設計大都以學校自評為主,缺乏監督內容科學性和有效操作的機制設計,導致“校園體育一小時”活動流于形式。因此,對“校園體育一小時”落實與效果進行有效與長效的監督,成為政策能否貫徹執行的關鍵點和抓手。
深圳市教育部門一改以往“重理念、政策而輕落實、監督”的工作模式,以切實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為工作重點,以建立長效監督機制為切入點,以實施“校園體育一小時”評估為抓手,于2020年制訂“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工作方案。本研究旨在:建立“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體系(指標、權重、標準);實證檢驗“校園體育一小時”評估效果,探索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機制,為“校園體育一小時”落實的監督機制提供可借鑒的創新性模式。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的監督評估體系(指標、權重與標準)。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找關于“校園活動一小時”為題的國家、省市地區政策文件及文獻資料13項,相關論文35篇,為評估指標體系與實施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2.調查法
(1)專家調查法
針對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深圳大學專家和教科院研究員等10人(表1),運用2輪次的德爾菲法,征詢“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的評價指標,即開放式的首輪調研;評價式的第二輪調研,運用李斯特五級問卷,得到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的初選指標。
(2)問卷調查法
經過對13名專家進行“‘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層次分析問卷”調查,篩選監督評估的初選指標,確定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的最終指標與指標權重;專家調查問卷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問卷的克倫巴哈α系數以及KMO值均大于0.8,體現出調查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經過對11名專家的問卷調查,確定“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的標準。
(3)專家權威系數
按照社會調查原理,專家權威性主要由專家判斷系數和咨詢內容熟悉程度決定,專家權威系數Cr≥0.7即認為咨詢結果可靠。本研究的Cr為0.87,專家權威程度滿足要求。
3.實證研究法
依據本研究構建的“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體系,2021年12月,對深圳市69所中小學(小學23所、初高中7所、一貫制39所;公辦學校48所,民辦學校21所)的“校園體育一小時”落實狀況進行了評估,以驗證本研究體系的科學性和適用性。
4.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在第2輪專家問卷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建立“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的最終指標與指標權重。
二、研究結果
(一)“校園體育一小時”的監督評估體系建立
1.建立評估的初選指標
通過2輪次的德爾菲法專家調查,即開放式的首輪調研和評價式的第二輪調研,得到“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的初選指標:7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43個三級指標(表2)。
2.確立評估指標
依據第三輪專家“‘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層次分析問卷”調查,對監督評估的初選指標進行篩選。篩選的初步結果經過課題組的再次綜合評估,增加與刪減部分指標后,最后確立評估指標。其中,6項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33項三級指標(表3)。
3.建立評估指標的權重
依據第2輪“‘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層次分析問卷”的專家調查,基于層次分析法,針對初選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同層次各元素相對于上一層準則的重要性,構建判斷矩陣,層次分析法統計計算。根據判斷矩陣計算相對權重并做一致性檢驗,然后,計算各層元素的合成權重并做組合一致性檢驗。最終確定“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的指標權重。
4.建立評估標準
經過第3輪調查,對11名專家問卷,確定了“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標準(略)。
(二)“校園體育一小時”監督評估體系的實證效果
應用“校園體育一小時”的評估體系與標準,通過核查、調檔、問卷、談話、校方匯報“五步曲”,對深圳市69所學校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情況全方位與深入調查。一是,應用“校園體育一小時”的評價指標體系(6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和33個三級指標組成),并依據“校園體育一小時”的評價標準,分別對33項可觀測指標的工作情況給予相應的分數;二是,隨機挑選體育科組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取211份教師問卷;三是,每校隨機挑選30名涵蓋3個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取2072份學生問卷,并在另外隨機挑選5~10名學生進行訪談,共計566名學生。
1.一級指標表現:得分率65.6%~71.6%,其中,“條件保障”、“課程保障”和“活動保障”三方面的得分較高,且標準差系數較低,反映出各校的執行度較好,共識較高;而“激勵機制”與“組織領導”方面的工作較遜色,標準差系數差異度最大,顯示學校間共識相對較弱,但也提示這是敏感指標。
2.二級指標表現:得分率61.3%~86.6%,“教師管理”和“學生體測”得分最高;“活動方案”“開足體育課”“教學質量”“落實方案”等評價較高;“安全制度”等五項差距明顯,反映學校在基本性和關鍵性工作方面做得較好,但深入推進與細化入微的工作方面尚待加強,提示此類指標區分度較好。
3.良好趨勢表現:86.9%的學校重視“校園體育一小時”;87.9%的學校做到“開足開齊體育課”;83.8%的學校每天安排25~30分鐘大課間;77.8%的學校能夠將體育一小時納入各種評比;68.7%的學校能夠做到“體育教師配備齊全”;99.0%的學校實施體測,97.8%的為第三方測試。
4.存在問題表現:體育課被占普遍(70.7%);63.6%的學校“校園體育一小時”時間量不足;69.7%的學校缺少計劃、實施與總結等紙質材料;59.6%的學校沒有針對體測不達標學生給予培訓計劃;硬件不足的頑疾仍然嚴重,如場地缺乏(37.4%)、器材不足(26.3%)和管理缺失(27.3%)。
5.公/民辦學校比較結果:公辦學校得分顯著高于民辦學校得分17.2%(p<0.01);一級指標的得分率差異度11.1%~209.3%不等(p<0.01)。二級指標的得分率差異度9.4%~31.3%不等(p<0.01),顯示兩者差異巨大。
6.各區比較結果:(1)大鵬新區、龍崗區和寶安區三個區的總分、學校排序、一二級指標的表現等均表現出色,位于前三位;(2)光明區、福田區、坪山區和鹽田區四區,得分較高,一二級指標各有亮點;(3)羅湖、南山、龍華和市直屬四區,與前述各區相比有較大差距。提示,評估體系區分度較好,恰當反映了各區的真實水平。
7.學校比較結果:48所公辦學校得分均值79.8,標準差系數10.6,得分分布54.0~92.5;21所民辦學校得分均值68.0,標準差系數14.0,得分分布51.0~84.2,結果顯示,評估體系的區分度較好,恰當反映了各校的真實水平。
8.十大示范學校表現:一級指標顯著地高于公辦學校8.4%~17.0%,尤其是在“激勵機制”、“課程保障”和“加分項目”,代表了工作細化與提升的差別,與其他學校的差別顯示充分,表明這幾項可作為衡量學校體育工作水準的敏感指標;除“安全制度”外,十大示范校的二級指標得分顯著地高于公辦學校6.0%~22.2%,“落實方案”“教學質量”“活動方案”“學生體測”“體育活動與鍛煉”則體現了各校關于“校園體育一小時”的個性化設計與實施,故能夠顯示效果的明顯差異。
三、結語
本研究通過69所學校的評估檢查,對“校園體育一小時”的評估體系進行了初步驗證,結果顯示“校園體育一小時”的監督評估體系是全面、科學和有效的,能夠較準確地反映中小學落實“校園體育一小時”的真實情況與問題,為相關政策的調整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