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貞華 姜文斌

摘? 要:本文為水平一操控性技能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案,本單元圍繞操控性技能中涉及的拋接與投擲技術開展主題教學,設計了拋高拋遠、拋遠接住、投準、投遠接住、抓握、合作拋接、移動拋接、隔網拋接游戲、半場2v2比賽、全場4v4比賽等相互銜接、逐步遞進的18課次教學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拋接與投擲等操控性技能,創設開放性的練習情境引導學生會用拋接與投擲等動作參與比賽,并為其他體育項目的學練打下基礎。
關鍵詞:操控性技能;拋接與投擲;開放性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9-0073-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課標(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課標(2022年版)》]中的課程內容,將拋接與投擲等動作納入水平一操控性技能范疇中。操控性技能中拋接、投擲的隱性動作主要體現為空間、方向、高度等因素,輔以動作的力度構成整個動作形式。拋、接、投的顯性動作表現為拋高(遠)、拋準、單(雙)手接、擲遠(準)等動作。通過學練拋接與投擲動作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協調、靈敏、快速反應等基本能力,多樣化的拋接與投擲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眼手協調、眼腳協調等視動協調能力,提升學生的空間意識、方位意識、合作能力,良好的拋接與投擲能力也可以為學習更復雜的運動技能奠定基礎。
在以往的拋接與投擲操控性技能教學中,更多的是借助不同器械進行拋接、投擲等單一動作的重復練習,學生處于一個閉環式的練習情境,練習手段顯得單一、枯燥。為了改變這種單一的練習場景,筆者所在學校對照新課標中操控性技能的練習要求,將拋接與投擲動作進行多場景的系統開發,讓學生在不同場景中練習拋接與投擲技能。通過不同場景的學練引導學生會用拋接與投擲等動作參與模擬比賽,并為其他體育項目的學練打下基礎。本文以水平一(一年級)下學期操控性技能中拋接與投擲為主題,設計了18學時大單元教學方案。本文主要圍繞大單元的設計依據、設計思路、設計亮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大單元方案主題設計依據
操控性技能拋接與投擲主題大單元教學設計基于《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課程目標的四個水平,設計相應的內容。針對水平一課程目標,專門設置基本運動技能的課程內容,為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學練奠定基礎[1]。基本運動技能包括移動性技能、非移動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其中操控性技能是指操作物體的能力,這類動作包括拋接、投擲、抓、踢、運、傳、擊打、截擊等動作。雖然這些動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是想發展出更精細、準確的動作,同樣需要系統學習。本單元重點進行操控性技能中拋接與投擲動作的練習,提高學生拋接與投擲的能力。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水平一操控性技能拋接與投擲大單元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課程理念不動搖,以《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同時基于體育與健康學科特征,以及指向體育與健康學科知識、技戰術掌握和運用能力、強化體育展示與比賽這一從能力到素養發展的途徑,展現學科深度實踐與遷移的關鍵內涵,確立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基本要求。《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注重教學方式改革,要求在實踐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生動開放的教學情境的教法,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呈現更加多元、更加豐富,體現有內涵的教學。
(二)大單元特性分析
操控性技能拋接與投擲大單元教學選用沙包作為練習的器材。這是一種民間喜聞樂見的體育器材,延伸出來的沙包游戲更是深受學生喜愛。在沙包游戲中使用最多的動作就是拋接與投擲,針對這一特點本單元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將拋接與投擲作為主線構建大單元,融入攔截、跑動、躲閃、對抗、配合等技術,并模仿手球、排球、籃球等運動項目設計簡單的規則,創設各種形式的比賽,讓學生在開放性的環境中完成操控性技能拋接與投擲的練習。基于以上分析本單元主要內容有拋高接球、拋遠接住、抓握、投球、移動中拋(投)接球等個人動作;一對一合作拋接、隔網對抗、半場2v2比賽、全場4v4等合作與比賽。因此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不僅能夠習得拋接與投擲的技能,還能熟悉其他體育項目的特性,為后續學習專項運動技能奠定基礎。
(三)學情背景分析
水平一的學生處于啟蒙階段,對新接觸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角色扮演。在學習技能方面主要以模仿為主,具備一定的拋接、投擲輕物的能力,但是還不能很好地完成有一定難度的拋接、投擲動作,需要進行專門的強化練習。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游戲、比賽有天然的喜愛,在教學時宜多采用游戲、比賽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本單元在開始階段設置弱對抗性的2v1比賽,讓學生在弱防守下進行2打1配合,引導學生多做各種拋接球配合,體驗成功的快樂。這一階段的學生正是規則意識的萌芽期,在掌握拋接與投擲動作的同時,通過學習比賽規則建立比賽意識,幫助他們養成遵規守紀的良好習慣。
二、大單元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思路
本大單元以操控性技能中的拋接與投擲為主要動作元素,結合原地、移動、自拋接、合作拋接、對抗拋接等形式;通過器材、場地、規則、人數等學練環境變化;按照“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和“學練三個一”要求進行編寫。在單元構建時遵循學生運動習得規律,設置拋接動作、移動拋接動作、比賽情境等元素。最終目的是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拋接與投擲的操控性技能,并在真實的比賽情境中運用拋接與投擲動作。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也能輔助發展體能,促進兒童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大單元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能說出操控性技能鍛煉價值,能說出借助沙包進行操控性技能拋接與投擲的學習,了解養成經常鍛煉好習慣的價值。能說出在家中進行體育作業的練習要求。能說出在比賽中如何和同伴互相鼓勵、遇到挫折如何積極調整心態的方法。
2.技能目標:能做出在多種形式的拋接與投擲練習中,根據不同練習環境的變化,能完成多種形式的拋接、投擲、攔截動作,結合跑空位、穿插跑位等戰術完成簡單的比賽;在練中提升操控性技能水平,發展協調性、靈敏性、耐力等綜合體能。
3.情感目標:在練習中聽從教師的安排,表現出積極進取不怕失敗的精神;在團隊中不以自我為中心,能夠團結同伴,提升團隊凝聚力;在比賽中遵守比賽規則,勇于爭先,正確看待勝負。
(二)大單元內容要點與課時
根據《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課程內容對基本運動技能學習的要求,本單元從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與比賽四個方面進行構建(表1)。單元設計基于學校一年級下學期學生,他們經過入學后一個學期的適應和學習,已經具備進行操控性技能學習的能力,但難度不宜太高,因此操控性技能中的拋接與投擲技能非常適合此階段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時,本單元擯棄了以往在拋接與投擲技能學習中單一的練習模式,營造了多種形式的學練環境,希望通過更多的模擬比賽,讓學生獲得運動的快樂。在課時安排中對比賽有更多的傾斜。
三、大單元教學方案的設計亮點
在18課時的學習中,學生能夠比較充分地學習拋接與投擲技術,進行多樣化練習、參與各種比賽。這得益于前期細致的方案設計,以及后期教研組扎實的教學實踐(教學設計掃描二維碼查看)。總結本單元的特點,拋接與投擲大單元教學方案除了涵蓋一般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優點外,還在器材使用、教學內容結構化設計、項目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歸納本大單元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主要的亮點。
(一)創新器材,讓“老物件”煥發新活力
沙包是我們熟悉的“老物件”,它攜帶方便、價格低廉,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也有明顯的弊端,比如沙包容易造成眼睛進沙,被打到較痛等。在實踐中通過參考壘球的構造和外形,創造出了正十二邊形的沙包,作為操控性技能拋接與投擲大單元教學的選用器材。這種改進后的沙包,融合了沙包和壘球的各自優點,有良好的握持度,攜帶方便、不容易漏沙、傷害性低,適合各種操控性技能的練習。根據正十二邊形沙包特性設計的模擬比賽,動作簡單,規則易懂,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比賽的難度。因此通過創新器材,讓沙包這個“老物件”煥發了“新光芒”,也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要。
(二)三管齊下,力促教學內容結構化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從總體課時分配、課時內容安排、練習“說明”三方面實現教學內容深度結構化。
從大單元的總體課時分配來說,18課時的教學內容銜接有序。前7課時,通過原地、左右、前后等不同方向的拋接與投擲練習掌握向各個方向進行拋接與投擲的能力,并在第8、9課時進行運用,體現出學以致用的理念;在第10課時開始學習投接,隨后的練習中過渡到拋接與投接的融合練習與運用,18課時由淺至深,體現了單元內容結構化。
從“學練三個一”角度安排課時教學內容,將單一、組合、比賽三個環節串珠成鏈。以第1課時“雙手向上拋高”為例,單一練習是“雙手向上拋高”,在單一練習時分別設置了原地雙手向上拋球、原地雙手向上拋球落一定區域,通過對拋球精度的要求變化,體現內容的遞進。隨后的組合練習雙手向上拋球+擊掌、雙手向上拋球+開合跳,對拋的高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最后通過比賽“比比誰最高”進一步考察向上拋高的能力。課時設計由表及里,學練標準逐漸提高,體現了課時內容結構化。
從每個練習的“說明”來說,通過設置“說明”進一步闡述了設計意圖,使得每一個練習的設計目的、想要達成的學練目標更明確,也為觀看者提供便利,便于他們更清楚地了解設計者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意圖。以第16課時“移動對拋接+移動中一投一接”為例,其中“2.2折返跑+移動對拋接+移動中一投一接”,這里的“說明”是:進一步學習跑空位接球的方法,為后續能參與簡單的比賽打下基礎。看完說明,就更好地理解設計者想通過該練習培養學生跑空位戰術的設計理念,學練標準就是學生能夠跑出空位并能準確地拋接球。“說明”讓設計更清晰易懂,體現了細節內容結構化。
(三)項目融合,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拋接與投擲大單元不僅融合了傳接、投準、攔截、跑動、躲閃、對抗、配合等眾多技戰術,還融入了手球、排球、籃球等項目的元素,為后續的專項運動技能學習埋下了種子。
第8課時“沙包拋接運用方法1:隔網拋接球比賽”,在隔網拋接球中加入了同側隊友的互相“傳球”練習,提高了比賽的趣味性、可玩性,滲透排球中的墊球、傳球、回球等技術。在第9課時“沙包拋接的運用方法2:帶發球隔網拋接球比賽”中加入了拋接發球,學生能在練習與比賽中體驗完整的發球、接發球、傳球、回球等動作。滲透了排球的規則、技術,學生在練習與比賽中了解了發球線、界內、出界等知識,學會了線外發球、接球、傳球、回球等技術動作,為水平三排球項目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樣在后續的課時學習中,籃球等項目也得到滲透。從第15課時的弱防守下2v1,正常防守下的2v1,到17、18課時的2v2、3v3、4v4,學生體驗了不同條件下的進攻與防守,后續在進行籃球項目學習時對多打少配合就容易理解學得更快。
實行以大概念為統領的大單元教學,抓住大單元設計的基礎點,以學生的實際需求與興趣為出發點進行創新、實踐、反思,推動大單元研制簡便化、大單元教學常態化。這樣,大單元教學才會更有成效,更能實現“教會、勤練、常賽”的新課標目標,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