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建林[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市政園林院,院副總工程師,高級規劃師]
為規范和引導廣西墓園設計,提高墓園的規劃、設計和管理水平,實現服務標準化、建設標準化,華藍團隊按照桂建標協〔2021〕12號文件的要求,于2022年編寫完成了廣西團體標準《墓園設計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共分9章,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基本規定、總體設計、建筑物及構筑物設計、園路設計、給排水設計、電氣設計、景觀綠化設計等。《標準》的編寫充分考慮了國家和廣西地方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要求,如新版《殯葬管理條例》《城市綠化條例》《廣西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并與相關標準如《公園設計規范》《園林綠化工程項目規范》等協調一致,以確保各項標準有效實施。本文基于風景園林視角對《標準》編寫背景(國內外墓園設計標準概況)、思路及主要內容進行研究總結,以饗讀者。
國際上,歐美、日本等國家較早地制定了墓園設計標準,且標準相對完善。這些標準對空間布局、綠化與生態、文化與歷史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通過規劃設計實現墓園的生態修復、文化傳承和藝術展示等功能。1964年,荷蘭建筑師珀爾·加富斯特(Per Jonkheer)提出第一個現代化墓地設計理念,強調墓地應該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1982年,建筑理論學者奧托·霍特維克(Otto H?tteweg)出版《墓地設計》一書,系統闡述了墓地設計的原則和方向,為后來的標準制定提供了啟示。1987年,國際文化遺產理事會(ICOMOS)成立墓葬委員會,并發布《墓葬場所的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s of Burial Places),強調保護墓葬場所的文化價值。ICOMOS還于2011年修訂《墓葬場所的文化景觀》文件,進一步加強對保護和管理墓葬場所的指導。
我國墓園設計標準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發展的過程。1956年,中國墓葬文化史學會建立,標志著新中國墓園研究工作的開端。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一些關于墓園設計與規劃的研究和實踐項目。1990年起,中國開始出臺一些地方性的墓園設計標準和管理辦法。近年來,隨著人們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綠色生態型墓園開始興起,相關的設計標準和管理辦法也在逐步完善和發展。目前,國內部分地區已經出臺了地方性的墓園設計標準,如上海、浙江,但在全國范圍內仍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
總體而言,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國內外墓園設計標準之間的優劣并不絕對。在某些方面,國內標準可能更符合中國國情,但在其他方面,國外標準可能更凸顯宗教人文特性。因此,編制《標準》時,應充分借鑒國內外標準的優點,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并具有廣西特色的墓園設計標準。
《標準》的編寫應遵循“生態優先、逝者為安”的原則,以提升墓園的環境品質、保護生態環境、傳承文化價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
一是進行需求分析和文獻回顧,明確編制目標和相關概念的定義。二是對不同氣候特征的城市進行實地調查和案例分析,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三是制定標準和細則,明確各項要求的詳細內容和評估方法。四是進行標準的驗證和修訂,確保標準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標準》編寫工作包含以下步驟:前期調研與借鑒,設立標準制定小組,確定標準編制框架,收集與整理資料,制定標準草案,內部審查與修訂,公開征求意見,最終定稿。
編制該《標準》面臨諸多難點和挑戰,例如如何平衡環保、文化、藝術和人性化的需求,如何確保標準的可操作性和普遍適用性,如何改變人們受詭異傳說、恐怖影視影響而對墓園產生的破、荒、怪、冷、黑、臟等不良印象,以及如何應對廣西多民族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異等。
墓園總體設計(含選址)、墓園整體風景園林設計、墓園主體建筑物構筑物設計、墓園市政配套系統及道路交通組織是墓園設計的“四梁八柱”。在風景園林視角下的廣西《標準》編寫中,還需要綜合考慮傳承地域文化、保護環境、尊重逝者及家屬、傳遞愛心、提升墓園健康文化藝術氛圍、保護環境、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等多個方面內容。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需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葬俗習慣、遺風遺俗和審美觀念,充分考慮和保護民族特色與文化多樣性,滿足不同民族群體的需求,促進民族團結與文化交流,考慮廣西的地理特點,如地形、氣候、水資源等,融入廣西的地方民俗和文化元素,如廣西的民族特色和傳統建筑風格。強調墓園所在地區的特殊歷史、文化意義和傳統喪葬習俗,確保墓園的建設與當地文化相協調統一。在墓園設計中,需要精確把握廣西的地理環境,包括山脈、河流、湖泊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廣西12個世居少數民族都不屬于國家允許土葬的10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葬俗和信仰觀念。在墓園設計中應遵循尊重民族習俗的原則,可設立相應的葬區、祭掃場所和文化展示區,展示廣西民族多元的文化面貌。但是,部分傳統祭掃活動中的一些糟粕,例如奇裝異服、裝神拜鬼、過度浪費資源、過度焚燒供品污染環境導致影響公共衛生及安全,以及引發道德困擾的動物犧牲宰殺和虐待行為等,都應明確禁止,且不得在設計中提供可以舉行這些活動的空間場所,不得隨意擴大單元祭掃空間(特別是面積較大的藝術墓)。應該鼓勵廣大市民參與參加有愛心、講文明、尊重保護環境的祭掃活動。
墓園作為一個融合了歷史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場所,應該在設計中注重傳承與創新。一方面,墓園設計應尊重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融入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合理保留歷史建筑、文化符號和傳統元素。另一方面,墓園設計也應與時俱進,注入新的設計理念和科技手段。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和新型材料,提升墓園的整體藝術形象,方便祭掃人員綠色出行文明活動,創造出更加多樣化和創新性的空間體驗。
廣西地區的土地資源有限,因此在墓園用地選址規劃中要符合當地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嚴格按照土地供給年度計劃并符合國土規劃用地性質,確保墓園土地利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必須科學選擇墓園地址,應用先進技術,對用地進行適宜性評估,避免地震、滑坡、洪淹等自然及次生災害發生。《標準》提出需合理設置墓園的面積標準和空間布局,優化墓園空間的利用效率,合理規劃墓園及其周邊的景觀和設施等,以最大限度減少占地面積,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還應遵循土地保護和節約用地的原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留和保護重要的自然生態和景觀要素,實現墓園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合理規劃墓園土地使用,要注重土地的有機利用,如利用廢棄礦坑、荒山等進行局部改造,實現土地的可持續紅利供給。墓園的土地利用應充分考慮容積率和綠化率等因素,實現城市綠地的補充。在規劃過程中,應避免重復建設,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環境,營造具有特色的空間布局。科學運用傳統堪輿風水理論和空間規劃布局,選擇合適的地理位置、朝向和地形等,以確保墓園的環境優勢。合理規劃墓位、祭掃空間的位置和布局,包括道路布置、景觀分區、配套建筑位置等,以達到整體規劃的和諧統一。在墓園分區布局上,要選擇有利于風水的地理位置,例如山水環繞、旺氣充足的地理方位等以符合傳統風水要求,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安寧祥和、吉利吉祥的墓園環境。
空間布局上可將墓園分為緬懷區、祭掃區、休憩區、辦公后勤區等區域,使各區功能明確、空間布局合理。同時,要注重各區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實現景觀的連續和統一。建筑風格色彩體量與自然環境相融合,避免對環境的破壞。同時,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元素,如地形水體、植物等,創造具有特色的景觀環境,體現“追遠慎終”“天地往生”的和諧共生理念。在保證足夠墓位數量的前提下,合理規劃道路交通系統、分區綠化帶、公共設施等區域。墓園應注重提供有溫度的景觀設計,力求氛圍靜謐、肅穆、平和,避免出現陰森恐怖和過于封閉圍合空間,注重保護祭掃人員的隱私心理,營造共情空間。同時,為了方便公眾的參觀祭掃,設置足夠的停車場、休息區和指示牌等設施。設計應考慮便捷的交通組織和安全保障,設立合理的道路網絡和交通標識,確保車輛和行人的安全出行。加強墓園的安全設施,如監控系統、警示標志等,保護墓園的安全和秩序。特別是滿足在重要的節日和紀念日管理要求,確保公眾的安全和秩序。
墓碑墓穴是墓園中最直觀的表達形式和直接載體,它不僅在功能上承載著紀念的意義,還在藝術上承載著審美的需求。墓園設計中應注重墓碑與墓園的整體協調,避免單一、雜亂的墓碑排列。《標準》通過統一的規格尺寸、藝術風格主題等對墓碑進行統籌規劃,力求墓園呈現出協調、整齊、美觀、高雅的整體風貌效果。同時,墓碑、墓穴(墓冢)的設計也要靈活適應社會變化和個人需求,允許墓園管理者提供個性化的設計和定制選項產品。產品必須滿足建筑構造安全、密封、堅固、耐久、防水要求。藝術墓的墓穴墓冢墓碑設計須預先將方案報墓園管理部門審查。滿足墓園整體藝術風貌、消防安全等要求的方案才能批準實施建設。
藍綠空間是指城市中的森林、公園、湖泊、河流等自然與人工景觀的綜合體,具有調節城市氣候、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等功能。墓園設計必須考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設計,研究藍綠空間在提供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潛力和需求,如提供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功能。考慮與當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協調,落實綠地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內容,包括選址、布局、景觀元素的選取、植物配置等,以實現藍綠空間的美化和提升生態環境。要綜合考慮墓園內外水體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包括湖泊、河流、水景等的建設與管理,以提供水資源調節、景觀美化、生態保護等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搭建綠色走廊規劃,促進生態系統的有機連通。
《標準》提出應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采用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注重生態系統的平衡,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采用節水、節能的設計策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推廣可再生能源和綠色建筑技術,秉持綠色節能的發展理念。確保綠化規劃與廣西的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
在墓園設計中保留原有的自然特征和生態功能,結合墓園中的水體、綠化,積極進行生態修復和植被綠化,體現廣西地區亞熱帶氣候條件下豐富多樣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墓園設計應充分利用廣西的綠色生態資源,合理配置植物,營造和諧的藍綠空間融合的環境。此外,還可以采用生態工程技術如海綿城市技術,規劃建設雨水收集系統、植草溝、植物過濾池等來凈化和改善水質,以實現墓園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1.植物選擇與配置
選擇適應性強的本地植物,避免物種入侵和生態破壞,同時注重野生植物的保護和種植。注重植物的季相變化和色彩尺度的搭配,營造出豐富的植物景觀和不同的情感氛圍空間;結合地形、氣候和土壤等因素,配置多種植物,形成豐富的生態景觀,避免選用大量落葉和容易引起過敏的植物。在植物選擇上,應優先選擇本地適應性強、具有風景效果的植物種類,同時注重野生植物的保護和種植。可以選擇廣西特有的植物品種,如桂花、木棉、紅豆杉等,以增強墓園的地域特征和莊重。
2.生態修復與保護
采取生態修復措施,如植被恢復、土壤改良等,恢復墓園的生態環境。要注重生態保護,如設置生態廊道、建立生態島等,以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設計中建議采用適當比例的生態葬、綠色葬等環保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應恢復和保護墓園周圍的生態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
3.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
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如雨水收集利用、太陽能利用等,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要注重環保材料的選用,如可降解材料、綠色建材等,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保護。
部分墓園由于歷史原因,可能結合當地古建筑古墓修建而成,應確認和保護墓園中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墓葬、古建筑和碑碣等文物,修復破損的墓碑、保存歷史墓地。進行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時,應遵循專業的文物保護原則和技術要求,確保修復工作的準確性和可持續性。這類墓園設計應注重文物保護與歷史文化。對于有特殊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墓地,應進行專業的文物保護工作,包括修復、保護、鑒定和檔案管理等,確保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和傳承。同時,可設立文化遺址展示區,以宣傳歷史文化知識,增進公眾對廣西文化遺產的了解和重視。
在編寫《標準》時應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參考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聽取行業協會及廣大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考慮相關利益者的需求。強調墓園設計和管理應符合公眾利益,提供方便舒適的服務設施、保護就近居民的生活環境、提供適當私密的祭掃空間等具體要求,確保墓園不僅是個人的祭祀場所,也是社會共享的文化空間。同時,應重視與附近居民生活環境的協調,避免對附近居民造成不利影響,例如合理控制規模和布局,減少交通、噪音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帶來的不便。此外,墓園設計還可以考慮提供公共空間和設施,如追思廣場、文化中心、紀念碑和教育宣傳區等,既滿足社會的公共需求,又能促進社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建立健全的墓園管理制度和規章制度,明確管理職責和權限,加強墓園的日常管理和維護,確保墓園環境整潔、安全和有序。提供必要的便利設施和服務,如道路、停車位、綠色能源充電樁、廁所等,同時制定維護標準和服務準則,確保管理和維護的一致性和高效性。明確管理職責和權限,強化墓園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工作,包括保持墓園環境整潔、安全有序、設施設備的維修與更新等。墓園基礎設施,如水電設施、排水系統、道路、綠化等,需要進行定期檢修和改進,確保墓園的功能與品質不斷提升,體現對逝者和家屬的尊重和愛護。
墓園作為公共空間,應提供全齡友好的人性化服務和滿足公眾需求的各種類型空間場所。要考慮到兒童、孕婦、老年人、殘障人士和其他特殊群體的需求,提供無障礙設施和便捷的服務,方便他們參觀和祭掃。同時,墓園也可以成為社區的文化和休閑場所,提供教育、追思和社交活動。例如,可以設置紀念館、小型美術館、圖書館等,豐富群眾文化精神生活。考慮廣西地區自然災害的風險因素,如臺風、洪水和地質災害等,應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和緊急響應機制,確保墓園的安全性,提高災害防護能力。在墓園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地質環境的穩定性、優化排水系統的設計和強化災害風險評估等,防范自然災害對墓園的影響。
《標準》強調在弱電系統設計中應重視智能化設計和智慧化設計。現代社會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新技術,用智能化管理系統、無人機、衛星定位、人工智能AI等,提升墓園管理的效率和精確度。引入數字化管理,建立墓園檔案管理、墓位查詢和信息系統等方式,方便市民查詢、辦理相關手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應用程序,提供在線紀念館、祭掃信息管理等新型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智能化管理系統、無人機、衛星定位等新技術為墓園管理帶來了更高的效率和精確度。其中,智能化管理系統應用于墓園的管理和運營,實現對墓園資源、墓位情況、墓園維護等方面的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數字化管理也是墓園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趨勢。建立檔案管理、墓位查詢和信息系統等數字化管理工具,方便市民查詢自己或親人的墓位信息,辦理相關手續及了解墓園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設置在線紀念館或墓園紀念網站,追思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網絡留下祭掃信息、照片、視頻等,進行線上悼念和紀念,為追思活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墓園是“安息之城”,是“往生起點”,是城市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結合的特殊載體。
從風景園林視角出發,在充分尊重歷史遺風遺俗、尊重逝者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并保護好自然資源,滿足群眾祭掃需求,才能實現墓園設計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并被人民群眾認同。從風景園林視角強調墓園的文化歷史、自然生態和人文藝術價值三者同頻體現,同時也強調墓園的實際功能特性、時代特性和科技創新。風景園林視角的規劃設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諸如構建生態廊道、藍綠空間融合,為其空間布局、景觀綠化設計與文化結合等方面賦能,創造一個既符合公共藝術審美,又具有人文關懷并且可以釋放生態紅利的墓園,提升人性化管理體驗,實現服務標準化、建設標準化,助力高質量發展城市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