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容 楊紅 楊雨菡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而立足于區位資源優勢和要素稟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是貧困地區實現產業興旺,推動高質量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山西省苦蕎產業作為鄉村特色產業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迎來了新的春天。
在國內,山西省并非苦蕎主產區,山西省苦蕎種植面積和產量僅占全國的1/40。但山西省在苦蕎產品開發方面獨樹一幟,將苦蕎系列產品推向全國,成為苦蕎開發的倡導者、實施者和引領者。山西省大同市雁門關一帶土壤氣候適合苦蕎種植,近年來苦蕎產業發展迅速,農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多數苦蕎加工型企業已擁有規模化的種植園區,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涉及到苦蕎種植、精深產品加工、品牌推廣等方面也亟需提高和完善。
山西省被稱為雜糧王國,蕎麥以其獨特的營養和保健功能位居榜首。蕎麥又分為甜蕎和苦蕎2個品種,其中苦蕎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小雜糧作物,因其營養價值豐富使得國內外市場需求量不斷攀升,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靈丘縣獨特的環境氣候和富含硒元素的土壤使靈丘苦蕎的品質位居全國前列[1-4]。因此,本文采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靈丘縣苦蕎生產在大同市的優勢,對進一步優化靈丘縣苦蕎種植業結構以及提高苦蕎產出水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基于大同市3個苦蕎主產縣2011—2020年10年苦蕎播種面積和單產量的統計數據,通過指標對比的方法分析靈丘縣苦蕎作物與周邊兩縣相比的競爭力優勢,為目前苦蕎產業發展規劃提供參考[5-7]。
本文運用2012—2021年《山西省統計年鑒》中大同市3個苦蕎主產縣靈丘縣、左云縣和廣靈縣地區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和苦蕎種植面積、產量、單位面積產量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本文在區域優勢理論,即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包括不同類型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8]背景下采用指標對比分析方法,分別引入競爭力顯示性指標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通過對比這些指標大小,分析靈丘縣與其他3縣市(廣靈縣、左云縣和大同市)相比的產業競爭優勢。
1.2.1 競爭力顯示性指標
競爭力顯示性指標是指能直接反映競爭力水平高低的指標,本文主要選用市場占有率和資源稟賦系數指標。
市場占有率通俗來講就是特定區域特定產品在銷售市場中占比情況,也是判斷產業競爭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二者呈正比關系。即某產品市場占有率越高,其產品銷售量、銷售額也就越大,同時也具備更高的市場競爭力。
某種作物資源在特定區域的占比情況即為資源稟賦系數,且數值大小與資源豐富程度呈正比,計算公式:
EF=(Vi/Vwi)/(Y/Yw)
式中,Vi為某區擁有的i作物產量;Vwi為全國擁有的i作物產量;Y為該區的國民生產總值;Yw為全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若EF<1,則該地i作物資源相對短缺也即缺乏資源競爭優勢,反之則資源競爭優勢相對較強。
1.2.2 綜合比較優勢指數
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是一組與競爭力有關的相對值,常用于進行競爭力水平分析。
規模優勢指數(SAI)常用來分析某區域某種特定農作物的生產規?;潭?。該農作物規模越大越具備充足的市場需求,從而轉化為經濟效益。計算公式:
SAI=(GS1/GS2)/(GS3/GS4)
式中,GS1表示某區域某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2表示該區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3表示全區該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4表示全區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若SAI>1,則說明該種農作物在全區中具備規模比較優勢,SAI值越大,則優勢越顯著;若SAI=1,表明該種農作物在全區中處于平均水平;若SAI<1,證明該種農作物在全區中不具備規模優勢,在這一方面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SAI值越小,則該種農作物產業發展的劣勢越明顯。
效率優勢指數(EAI)通常反映某種農作物在特定區域內受自然資源、外界物質要素、科技、市場、政府決策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下的生產比較優勢。計算公式:
EAI=(AP1/AP2)/(AP3/AP4)
式中,AP1表示某區域某種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AP2表示該區所有農作物的平均單產;AP3表示全區該種農作物的平均單產;AP4表示全區所有農作物的平均單產。EAI數值大小與作物在該區域內效率優勢大小呈正比。
綜合優勢指數即對某作物產業的規模優勢指數和效率優勢指數進行幾何平均,計算得出。該指數能夠更全面地反映某區域某種農作物的產業發展優勢。計算公式:
本文采取縣域苦蕎的產量占大同市同類谷物產量的比重來近似反映縣域苦蕎市場占有率,據此分析靈丘縣苦蕎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情況,計算公式:
該縣苦蕎產品市場占有率=苦蕎縣域產量/全市谷物產量×100%
由圖1可知,大同市左云縣的苦蕎產品市場占有率整體一直排在苦蕎主產縣的前列,而靈丘縣近10年來的苦蕎年均市場占有率為6.75%,與周圍兩縣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同時,可觀察到在2012年和2013年靈丘縣苦蕎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0.75%、19.45%,此后市場占有率降幅明顯,基本浮動于5%以內,從而使靈丘縣苦蕎產業市場競爭力處于弱勢地位。通過觀察各苦蕎主產縣苦蕎年種植面積可以發現,靈丘縣苦蕎種植面積逐年下降,這是導致市場占有率一直處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圖1 2011—2020年苦蕎主產縣市場占有率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了解到近年來導致苦蕎種植面積銳減的原因有3點:目前苦蕎市場收購價略低且種植工序繁瑣復雜,但該作物收益又遠不及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可觀,從而導致多數農民種植苦蕎意愿不強烈;受當地地勢影響,多山地帶難以開展機械化種植,傳統人工種植成本相對較高;苦蕎種植戶、苦蕎加工企業和當地政府三者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機制,某一環的缺失都不利于靈丘苦蕎產業的有序發展。
靈丘縣各大苦蕎加工企業以及中小型苦蕎涼粉店每年只能從本地收購到少量的苦蕎原料,本地市場供需缺口較大,導致企業和商販們從周邊縣市收購苦蕎原料來滿足工廠所需。目前縣內有6~8家主要的苦蕎加工企業,加之約有50余家中小型苦蕎涼粉店鋪和固定街邊攤位等,粗略計算,加工企業年需苦蕎原料約2500t,各類涼粉小吃店鋪約需要200t左右,如此看來,靈丘縣苦蕎產業鏈上每年約需要2700t左右的苦蕎原料,而近5年以來,當地苦蕎產量均保持在400t以下,可見供需兩端存有較大的不銜接。由此也可以理解為,當地應當在苦蕎種植業上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資金來保障相應的原料所需。
本文將Vi定義為某縣域的苦蕎總產量,Vwi即為大同市的苦蕎總產量,Y定義為某縣域的地區生產總值,Yw即為大同市的地區生產總值。
由圖2可知,起初廣靈縣的苦蕎資源稟賦遠高于其余兩縣,從2015年開始,左云縣一直位列第1,同時也可以看到,近年來3個主產縣的資源稟賦系數都有下降趨勢。

圖2 2011—2020年苦蕎主產縣資源稟賦系數

圖3 2011—2020年靈丘縣苦蕎規模優勢指數變化情況

圖4 2011—2020年靈丘縣苦蕎效率優勢指數變化情況

圖5 2011—2020年靈丘縣苦蕎綜合優勢指數變化情況
該數據表明,大同市內苦蕎資源最具競爭力的為左云苦蕎,且一度領先于其余種植縣,而靈丘苦蕎種植近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資源極為欠缺。左云縣苦蕎種植基地主要來源于雁門清高苦蕎公司,該地苦蕎產業發展在構建產業化體系方面雖有所欠缺,但這家公司所經營的苦蕎種植基地規模遠超周圍兩縣,從而導致左云縣苦蕎資源稟賦系數較高。相比較而言,靈丘縣苦蕎加工企業起步雖早,但在后續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對于苦蕎種植方面重視程度有所下降,致使該縣苦蕎資源極度欠缺。而廣靈縣一直以來較為注重農業發展,該地苦蕎種植業在整體中大環境下呈平穩態勢發展。
本文選取靈丘縣苦蕎種植面積占該縣谷物的總播種面積之比與大同市苦蕎種植面積占大同市谷物種植總面積之比來反映該縣苦蕎產業的生產規模和專業化程度。
規模優勢指數公式:
SAIi苦蕎=(GSi苦蕎/GSi)/(GS苦蕎/GS)
與大同市平均水平相比,2011—2020年靈丘縣苦蕎規模優勢平均指數為0.51<1,由此推斷該縣苦蕎種植業在生產規?;I化方面不具備優勢,且發展相對較弱。靈丘縣的規模優勢指數除了2012年和2013年大于1之外,其余年份均小于0.5,總體發展較為穩定,說明該縣苦蕎生產面積規模變化情況相對于全大同市苦蕎生產面積規模變化趨勢持平。
選取某縣苦蕎的單位面積產量(t·hm-2)占該縣所有谷物單位面積產量的比重與大同市苦蕎的單位面積產量占大同市所有谷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的比重之比來計算苦蕎效率優勢指數。
計算公式:
EAIi苦蕎=(APi苦蕎/APi)/(AP苦蕎/AP)
靈丘縣苦蕎效率優勢近10年來平均指數為1.55>1,說明靈丘縣苦蕎的單產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土地產出能力較強。2011—2020年,靈丘縣苦蕎效率優勢指數分別為1.80、1.90、1.96、1.65、1.10、1.34、2.06、0.85、1.55、1.32,總體來看呈平緩略有下降趨勢,說明靈丘縣苦蕎產出能力每年超過全大同市平均水平,但超幅逐年略有下降。
在本文中,通過計算出靈丘縣苦蕎種植業規模優勢指數和效率優勢指數,對二者進行幾何平均,得到該縣苦蕎的綜合優勢指數。
計算公式:
靈丘縣苦蕎綜合優勢平均指數0.83<1,說明該縣苦蕎生產具備明顯的效率優勢,但在規模優勢上較為缺乏,整體上綜合優勢相對較弱。靈丘縣的苦蕎綜合優勢指數在2012年和2013年均在1.60左右,其余年份在0.4~0.7浮動變化,但總體走勢下降,說明靈丘縣苦蕎生產10年來有明顯的效率優勢,但規模優勢和綜合優勢整體發展相對較弱。
通過以上指標分析可知,靈丘縣苦蕎種植業水平與大同市其他產地相比具備一定的效率優勢,但在市場占有、資源稟賦和規模方面相對較弱,最終得出靈丘縣苦蕎種植業競爭力綜合水平較低的結論。
在對靈丘縣苦蕎加工業調研的過程中,了解到靈丘縣苦蕎加工業在大同市內起步最早,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便已開發出苦蕎初級加工品并銷往周邊大中城市。而如今,網絡發達苦蕎市場信息不再閉塞,前往該地收購苦蕎的商家也有所減少,再加之靈丘縣早期注重發展當地礦業,對農業發展有所疏忽,種種原因致使現在苦蕎作物種植數量大規模減少。
靈丘縣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幫扶縣,政府立足當地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現已推動以苦蕎為主的雜糧基地發展,并計劃立足靈丘苦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打造“靈秀靈丘”品牌。在提高苦蕎產業競爭力的道路上積極探尋發展新思路,政府相關政策在苦蕎種植業一端有所傾斜,以保證靈丘縣本地苦蕎市場供需平衡,且立足于市場拓寬苦蕎產品種類,致力于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為了提升靈丘縣苦蕎產業化發展水平,針對目前靈丘縣苦蕎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苦蕎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種植規模小、產業體系不夠完善、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8,9],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科學謀劃并制訂全縣苦蕎產業協調運作機制,成立苦蕎發展領導組、苦蕎協會,建設苦蕎文化園,外出調研產業發展模式,制定激勵政策,引進先進苦蕎加工工藝,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和山西農業大學引進、試驗、培育高產優質苦蕎品種,開發新產品,拓寬銷售渠道,將科研、推廣、基地、農戶、企業、市場等關鍵環節有機統一起來,形成成熟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競爭體系。
充分發揮靈丘縣農業發展中心技術優勢,著力提高農民種植苦蕎的積極性,選取優良作物品種,多方面提升種植效益,加強技能培訓,培育一批高素質農民;優化種植技術,提高單產;提高機械化作業能力,減工增效;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實施訂單農業,穩定收購價,保證生產效益。
為大力發展苦蕎產業,各級財政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設置苦蕎產業專項扶持基金,政府也應當大力支持苦蕎相關的加工企業和合作社,擴大苦蕎種植面積,建設苦蕎優種、良種培育試驗示范基地和萬畝高產示范片。
通過授權使用“靈丘苦蕎”農產品地理標志,加大靈丘苦蕎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的宣傳力度,全力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靈丘苦蕎品牌。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帶動苦蕎產業發展規模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