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于:
界限是指在人際關系中,知道自己與他人的責任和權利范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空間。但是,當我們的邊界不清晰,就容易越界。有時候是我們走出去,有時候是別人走進來。如果你跨越了別人的邊界,你的一片好心一點兒都不討好,自己還一肚子委屈。而大部分人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越界了,讓誤會越來越深。
生活中,人們經常借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孩子之間很難分清“你、我”的獨立關系。本該孩子去承擔的一切,父母總怕孩子做不好,一人承擔幫孩子做了,導致孩子無法建立清晰的心理邊界。一個自我界限不清晰的人常會有過度的掌控欲,喜歡別人按照自己的要求來行事,對于一些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出現過激的應對;或者是過分的順從別人,將別人的意愿當成自己的意愿;或者遇到一些人和事的時候,想要去改變他人。
在任何人際關系中,如果因為別人的行為和言語讓你感到生氣、委屈、不舒服,都是因為你的“自我邊界”被其他人侵犯破壞了。任何一種與責任、主權或空間有關的心理困惑,都是屬于界限問題。自我界限的形成,是隨著我們的成長一點一點完善的。但是,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這一部分并沒有處理好,就導致了在今后生活中的自我界限不清。人際界線不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拯救型,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卷入、過度干涉,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責任。
還有一種是控制型。就是把別人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腳那樣使用別人。控制者總是否定別人的能力,打擊對方的自主性,使他喪失自我,乖乖服從控制。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再一種是討好型,主要表現為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贊揚和尊重,為此而揣摩別人的心思、了解別人的興趣、迎合別人的需要。
一個人越是關系界限模糊不清,就越難成為自己。當成為不了自己,就會不停允許和縱容別人踐踏自己的界限,或無意跨越和踐踏別人的界限,最終導致關系破壞。有些同事動不動就喜歡讓你幫他做點事,如果是你職責范圍之內的你可以接受,如果不是你分內的工作你必須學會拒絕。否則,長期縱容別人越界,終有一天你們的關系將會變成沒有關系。
處理人際界限,首先要強化自我意識,把自己放在首位,才有精力和積極的態度去向世界傳遞善意;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才有精力和信心不心虛。自己狀態好了,扮演好我們的每一個社會角色(妻子、同事等)才會成為可能,有些人值得交往的就結交,不值得交往的就不要過多接觸。
要學會適度共情。很多擁有不健康個人邊界的人,往往會過度共情,覺得別人出現意外或消極情緒有一部分自己的原因,或會因為自己無法提供幫助而自責。這些過度共情很可能導致我們自己成為間接受害者,不妨嘗試后退一步和它們保持距離或許能幫助自己獲得平衡的狀態。
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局限性。要了解自己,覺察自己的感受,學習人際相處小技巧,建立一個明確、健康的心理邊界,專注自己能控制的,放手自己不能控制的,做到“知深淺、懂進退、有邊界”,那么必然能夠成為人際交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