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臻

前幾天晚上,我到妹妹家串門,剛到門口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你怎么回事?連這題也做錯?你每天上的什么學??!”不用猜也知道,一定是妹妹又在教訓她那讀三年級的兒子小宇。
一進門,就看到妹妹雙手叉腰,站在沙發前,額頭上青筋暴突,一副咬牙切齒的樣子。坐在沙發上的小宇捧著一張卷子,表情訕訕的,兩眼通紅,低著頭,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細聲細語地說:“我就是個笨小孩,不想上學了。”聽到小宇這樣說,妹妹更來氣:“什么,你說什么?”音量都提高了八度。
見此情景,我忙上前解圍:“你們家地板今天這么干凈,又是小宇拖的吧?來,讓大姨看看錯哪了。”誰料我話音剛落,妹妹就搶著說:“光會拖地有什么用,學習笨得要命!”我朝妹妹使了使眼色,坐到小宇身邊。小宇這才慢悠悠地把卷子遞過來。我一看,上面布滿了叉,連一些基礎題也錯了。我一邊看一邊在心里疑惑:照理說,小宇應該不至于考這么差呀。平時妹妹對他的學習抓得很緊,有時約她逛街,她不是說在輔導孩子做功課,就是說小宇的作業還沒寫完,連參加家庭聚會也會備著一張練習卷。小宇雖然平時看起來不是特別機靈,但做事有條理,看起來也不像個笨小孩呀。
問題到底出現在哪兒呢?一晚上我腦子里一直盤旋著這個問題。后面妹妹絮絮叨叨說什么我根本沒仔細聽,只大致聽懂了一個意思:妹妹付出了那么多時間和精力,養育出來的孩子,卻把學習搞成這樣。這事落誰身上都火冒三丈。看著眼前“怒發沖冠”的妹妹,再看看唯唯諾諾的小宇,我好像隱隱知道了答案。
前幾年,我和妹妹各自帶著孩子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其中有個闖關游戲,老師站在關口,孩子隨意表演一個小節目,可以背唐詩、唱歌,也可以跳幾段舞蹈,就算闖關成功。孩子們一個個歡快地闖關,哪怕沒什么才藝,跟老師說幾句好話,逗趣幾句,都可以過關。輪到小宇了,不管妹妹怎么鼓勵,怎么加油,他就是不肯過去,急得妹妹恨不能把他拽出去。排在后邊的我和女兒也干著急,只有小宇杵在那里一動不動。最后妹妹只好把他拉到老師身邊,可他還是扭扭捏捏,一直往妹妹身后躲。妹妹覺得很丟臉,生氣地說:“你不想玩了是嗎?不想玩就早點回家,一個男孩子,扭扭捏捏太丟人了!”那會兒我特別理解妹妹,便在一邊推波助瀾,附和道:“是啊,男孩子就應該大膽一點嘛!”一旁的老師聽完,把我和妹妹叫到另一邊說:“小朋友有時候膽小或者害羞都很正常,媽媽平時對孩子是不是太嚴厲了?經常說他不好,會讓他更沒自信的?!?/p>
當時我和妹妹都沒有在意老師的話,只覺得她是為了化解尷尬?;丶业穆飞?,妹妹還在就這件事對小宇展開一連串的教育。而小宇臉紅紅的,噙著淚,全程沒有回應一句話,任憑妹妹喋喋不休?,F在想想,也許小宇的自信正是這樣一步步被摧毀的。
上了小學,我們兩家孩子經常聚在一塊學習。時不時能聽到妹妹對小宇吼道:“你怎么磨磨蹭蹭的;你看姐姐都寫完了;你連個簡單的加減法都算不好,真的笨死了!”我聽完只是象征性地替女兒自謙幾句,卻從來沒有制止妹妹這種說辭。
后來我發現只要我們一回娘家,一堆孩子湊在一起做游戲、寫作業時,小宇便閃到一邊默默干活,有時擦桌子,有時收玩具,有時干脆到廚房給大人打下手……大人們為小宇的勤快得意時,卻沒想到孩子正在向自卑靠近,并學會了努力掩飾。
想清楚了這些,我連夜向當老師的老公請教:小宇現在這種狀況該怎么改變?沒想到老公說,該改變的不是小宇,而是小宇的媽媽。老公引用了一位名師的教育心得:教育的成功,不是拼命去改變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解決問題的心態去幫助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是啊,這幾年面對孩子的學習,妹妹苦口婆心,卻沒什么成效,用她的話說只收獲了一個笨小孩,原因就是妹妹從來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我問:“那該怎么辦啊?”最后老公根據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給了我一個“方子”,說只要妹妹按這個“方子”和孩子相處,結果肯定能皆大歡喜。聽老公這么一說,我心里頓時有了主意。
第二天,我邀請妹妹一家過來吃晚飯。飯后孩子們都到房間去玩了,我笑瞇瞇地問妹妹:“想不想提高小宇的成績?”她一聽果然來了勁,把頭點得像小雞啄米一樣。我說:“那我送你一個‘偏方,但你必須按‘偏方嚴格執行?!?/p>
我先讓妹妹說說小宇有什么優點,妹妹說:“除了愛做家務,好像沒什么優點了?!蔽倚χf:“怎么會呢!干活勤快、做事細心,這些不都是他的優點嗎?別看他年紀不大,可包的餃子、云吞比我包的還好看?!北晃乙惶嵝?,妹妹連忙表示:“這倒是,他打掃衛生比他爸還仔細呢,老師常夸他為人友善,經常幫助人呢。”“所以這‘偏方的第一條就是找到孩子的優點,多夸獎孩子?!?/p>
接著我又問妹妹:“你是出了名的急性子,而小宇做事慢條斯理,這說明什么?”“說明他的性子隨他爸!”妹妹脫口而出。我白了她一眼,正色道:“這說明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快慢沒有對錯之分。孩子正處在成長、探索的階段,我們大人要做的不是一味催促、攀比,而是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幫他明確目標,讓他有學習的方向,陪著他慢慢提升。”
妹妹迫不及待地問:“那‘偏方的第二條到底是什么?”“你看你又急了吧,就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我故意慢條斯理地念出來,逗了逗妹妹,“第三條就是不要用成績來衡量孩子。”
這最后一點,妹妹一聽差點炸毛,她說:“你的意思是不要看成績?這怎么行,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成績不好將來不就廢了嗎!”
我笑著反問她:“你我上學時成績有那么拔尖嗎?現在我們成廢物了嗎?”妹妹搖搖頭。這時,一直默默聽我們說話的老公插嘴道:“的確,孩子的未來不是用成績來衡量的。不要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分數固然重要,但并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甭犃死瞎陌l言,妹妹若有所思,說以后試試這個“偏方”,爭取做一個不抓狂的母親。一句話把大家都逗笑了。
多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他、幫助他,要關注學習但不要唯分數論,孩子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慢慢成長。畢竟,沒有天生的笨小孩,只有不懂養育的媽媽。
編輯|廖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