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徐旭英 李田田 王廣宇 邵雪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血管病變導致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深層組織破壞,屬于一種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1-2]。我國近年來發病率逐年提高,該病病期較長,病情嚴重可導致截肢等后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為清創藥膏等治療足部潰瘍,通過藥物涂抹局部,將壞死組織清除,促進新鮮肉芽組織的生成,但由于部分傷口表面覆蓋炎性壞死組織,無活性,藥效得不到吸收,治療效果不佳,且長時間使用患者容易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因此,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3-4]。α-硫辛酸可有效阻止蛋白質糖基化,對控制血糖和防止因高血糖所導致的神經病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單一采用該藥物治療,患者的預后效果并不理想[5-6]。有研究[7]發現,低分子肝素鈣可通過抑制凝血因子,達到抗凝的作用,有效預防和治療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在治療糖尿病足上取得不錯的療效。本研究探討低分子肝素鈣聯合α-硫辛酸對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及作用機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足患者89例,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4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WHO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8-9]。②病歷資料完整。③患者意識清晰且無言語、溝通障礙。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相關治療藥物過敏史者。②患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嚴重的感染性疾病。④消化道出血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包括控制飲食,禁止攝入高糖高淀粉食物,制定良好的作息時間表,幫助患者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督促患者進行適量運動,使用胰島素降血糖,給予患者降壓藥物來進行血壓控制等,同時,對患者創面進行清創處理,取出壞死組織,利用過氧化氫進行沖洗,利用碘伏消毒,利用紗布對其創面進行覆蓋,并根據創口處分泌物培養結果進行抗感染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用α-硫辛酸注射液(12 mL:0.3 g, 批號020564,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6403,上海現代哈森藥業有限公司)0.6 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批號:2112023502,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3201,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靜脈滴注,1次/d,持續治療4周。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鈣(0.4 mL:4100 U,批號:20170872,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706,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皮下注射聯合治療,1周1療程,持續4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經皮氧皮壓(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qen partial pressure,TcPO2)值變化 采用TCM 400 TCPO2經皮氧分壓檢測儀(丹麥雷度有限公司)對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的膝下和足背部位的TcPO2值進行檢測對比。
1.3.2 足背動脈血流速度和足背動脈內徑 采用EMP-30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對兩組患者的足背動脈血流速度進行檢測。
1.3.3 血清指標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靜脈采血約3 mL,采用GQ145高速管式離心機(上海浦東天本離心機械有限公司)離心10 min后于冰箱冷藏,并于24 h以內進行IL-6血清指標檢測。采用明膠酶譜法試劑盒(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基質金屬蛋白2(Matrix metallopeptidase2, MMP-2)、MMP-9 活性進行檢測。
1.3.4 潰瘍面積、創面肉芽情況 由同一組醫生對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足部潰瘍面積、創面肉芽等情況進行檢查記錄。
1.3.5 臨床療效[10]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診斷標準主要有3種,痊愈、有效、無效。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患者足部潰爛面全部愈合;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足部潰爛面積小達60%以上;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且潰爛面縮小不足20%,甚至有擴大現象。總治療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3.6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比較兩組用藥期間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心悸、過敏等不良反應情況。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納入患者根據Wagner分級標準:1級22例,2級25例,3級29例,4級14例。其中觀察組中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齡(45.61±5.82)歲,糖尿病病程(1.27±0.49)年;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46.72±5.44)歲,糖尿病病程(1.15±0.4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比較兩組患者膝下和足背部位的TcPO2值 治療后,兩組膝下和足背部位的TcPO2值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cPO2值比較
2.3 比較兩組患者足背動脈血流速度和內徑 治療后,兩組患者足背動脈血流速度和內徑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足背動脈血流速度和足背動脈內徑比較
2.4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指標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IL-6、MMP-2、MMP-9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相關血清水平指標比較
2.5 治療后的潰瘍面積、創面肉芽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的潰瘍縮小面積大于對照組,創面肉芽新增多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潰瘍面積、創面肉芽情況比較
2.6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n(×10-2)]
2.7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n(×1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麻木跛行、感染潰瘍以肢體末端疼痛腫脹等,主要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經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以及細菌感染等因素造成的[10-12],如得不到有效治療,會造成患者殘傷截肢等風險,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臨床常見的處理方式為清創消毒,涂抹足部潰瘍類藥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而α-硫辛酸等線粒體輔酶藥物,通過其良好的抗氧化功能,消除致病和致老化的氧自由基,可有效抑制神經內氧化應激反應,促進神經肽類藥物的合成與分泌,改善患者局部肢體血液循環,增強其神經纖維再生的功效,促進糖尿病足的恢復[13-14]。有研究[15]發現,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群相比較,血液黏滯度較高,且長期處于高凝狀態,因此,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較大,易出現糖尿病足以及心腦血管等疾病,而低分子肝素鈣等溶栓類藥物,通過其較強的促溶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血液高凝狀態,改善其肢體末梢血液供應問題,有效溶栓復通血管,促進患者痊愈[16-18]。
本研究發現,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cPO2值以及血清IL-6、MMP-2、MMP-9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低分子肝素鈣與α-硫辛酸聯合治療,可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改善患者足部皮膚和皮下組織血液循環以及潰瘍區微炎癥狀態。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低分子肝素鈣具有明顯的抗凝和促進纖溶作用,還能加強血管壁的抗栓能力,促進受損血管內皮修復,聯合α-硫辛酸來消除致病和致老化的氧自由基,改善患者局部肢體血液循環,增強其神經纖維再生的功效,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微循環及高凝狀態,促進創面愈合,該結論與尹翰林等[19-21]研究一致。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的足背動脈血流速度和內徑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潰瘍面積、創面肉芽改善優于對照組,提示由于聯合用藥改善了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異常問題,增強了患者免疫球蛋白表達水平,進而對糖尿病足潰瘍炎癥的發生起到了抑制作用,且通過清理患者創面,將壞死組織清除,促進新鮮肉芽組織的生成,該結論與馬永紅等[22-23]研究相似。還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采取低分子肝素鈣聯合α-硫辛酸治療中,低分子鈣素具有良好的抗凝、促溶等效果,能增加患者的內皮細胞增殖,提高其抗血栓效果。同時,α-硫辛酸這一線粒體輔酶類藥物,可有效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增強患者足部血液循環,改善潰瘍區微炎癥狀態,使潰瘍面縮小,從而提高其治療療效,且無明顯的副作用,治療安全可靠,與韓亞娟等[24]研究一致。
低分子肝素鈣聯合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足有利于改善患者局部肢體血液循環,促進創面愈合,提高其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少,可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