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元帥在不實施麻醉的情況下,憑借超人的毅力忍痛完成了眼部手術。在生活中,你能忍受疼痛嗎?很少有人會喜歡疼痛,因為疼痛是身體的一種不適的感覺,當你感到疼痛時,意味著身體在發出求救的信號,提醒你身體有什么地方出了問題。人們是如何發現各種導致病痛的原因的呢?又是如何依靠醫學來解除身體的病痛的呢?劉伯承元帥還有哪些讓人敬佩的小故事呢?
一、“神槍手”元帥劉伯承
劉伯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革命家,是新中國開國十大元帥之一。
1916年,劉伯承在四川率領護國軍第四支隊,參加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爭。在攻克豐都城的戰斗中,劉伯承不幸頭部連中兩槍,其中有一顆子彈從他的右太陽穴射入,從右眼眶飛出。傷情嚴重,劉伯承不得不隱瞞身份來到重慶一家德國人開的私人診所進行治療。憑著驚人的忍耐力,劉伯承在沒有實施麻醉的情況下做完了眼部手術,被德國醫生稱為“會說話的鋼板”“軍神”。這一年,他年僅二十四歲。
除了“軍神”,劉伯承元帥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外號,叫“獨眼龍將軍”。劉伯承元帥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都打過很多漂亮的勝仗,被稱為“當代孫武”。他不僅有著杰出的軍事領導才能,還有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劉伯承精通槍械,對于射擊也很有心得,雖然失去了右眼,他卻是有名的“神槍手”。
關于劉伯承元帥的精湛槍法,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1935年,長征途中的紅軍部隊來到了貴州仁懷縣的一個小山坳。警衛班的戰士們動作麻利地把首長和自己的營房安置好,然后來到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下,聊天唱歌,消除行軍后的疲勞。總參謀長劉伯承也主動來參加了警衛班的活動,和年輕的警衛戰士們一起談天說地,氣氛十分熱鬧。
忽然,從頭頂上傳來幾聲“呱呱”的叫聲,劉伯承順著聲音向上一看,在大樹縱橫交叉的枝丫上,站著幾只鳥。劉伯承對警衛員們說:“你們哪個槍法最準?打幾只鳥下來給大家打打牙祭吧!”
幾位年輕的戰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主動出來展示自己的槍法。有的是怕槍法不準,在眾人面前丟臉;有的是不愿在領導面前賣弄自己的本事。
這時,有個年輕調皮的警衛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總參謀長,您文武雙全,是全軍出名的神槍手,今天不如請您給我們來個示范表演吧!”
“要得!”“歡迎!”警衛員們不約而同地歡呼起來。
劉伯承哈哈大笑,但是并沒有推辭:“你們呀你們!還會倒打一耙,將起我的軍來了!好吧,就讓我來試試看。”只見劉伯承不慌不忙地從腰里拔出他的左輪手槍,手一舉,“砰”的一聲槍響,一只鳥兒應聲而落。
“好槍法!劉參謀長真不愧是百步穿楊的神槍手!”警衛員們異口同聲地嘖嘖稱贊。提出讓劉參謀長展示槍法的那位警衛員卻半信半疑地說:“樹上那么多鳥兒,會不會是碰巧打到了一只啊?”劉伯承聽了毫不生氣,笑了笑說:“有可能!不妨你再考考我?這樣,麻煩你去給我找個雞蛋來。”
那個警衛員不知道參謀長要搞什么名堂,心里嘀咕著,去伙房要來了一個雞蛋。劉伯承叫他把雞蛋用力往天上拋,警衛員立刻明白參謀長的意思了,他用最大的力氣把雞蛋朝天上拋去。當雞蛋飛向天空,小得像一粒黃豆時,劉伯承把槍一舉,“砰”的一聲,雞蛋隨著槍聲四分五裂撒落下來。調皮的警衛員連忙伸出大拇指,夸贊劉伯承是神槍手。
戰士們紛紛要拜劉伯承為師,請他教大家槍法。劉伯承卻謙遜地說:“功多藝熟、業精于勤嘛,什么老師、學生的,我們互相學習好了!槍法越準,越能更多地消滅敵人啊!”
二、疼痛的“好處”
古時候有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關羽一邊刮骨療傷,一邊若無其事地下棋,這簡直讓人不可想象。很多同學可能一想到“疼痛”,就忍不住地哆嗦。跑步跌破了膝蓋,感冒發燒要打針,冷飲吃多了肚子疼,喝熱粥不小心燙了舌頭,甚至翻書不小心被紙頁劃破了手……從小到大,我們可沒少經歷各種各樣的疼痛。總之,疼痛不是什么受歡迎的經歷。然而,你或許沒有想到過,疼痛對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疼痛也有“好處”。
舉個例子,在家里,媽媽把剛熬好的粥盛到碗里,讓我們等粥涼一涼再喝。粥太燙了沒法喝,太涼了又不好喝了,什么時候才涼到剛好適合喝的溫度呢?總不能拿一個溫度計去量一下粥的溫度吧?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去試著喝一點,如果舌頭覺得燙,就等一等再喝。
疼痛,是人的一種感覺,是通過神經末梢上的“痛覺感受器”產生的。當這個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會通過脊髓將信號傳輸到大腦,人就會產生痛感。沒有人喜歡疼痛,可如果我們沒有疼痛感,那么想象一下,喝粥的時候,我們不管燙不燙,端起碗就喝起來了,想一想這樣的后果——盡管沒覺得疼,但舌頭和嘴巴卻燙起了大泡。
疼痛是人體必不可少的“警報系統”,它會給我們發出受傷的警告,讓我們保護自己的身體,防止受到更多的傷害。當你頑皮的小手不小心碰到正在炒菜的鐵鍋,肯定會被燙得馬上縮回手,正是這種對疼痛的應激反應在保護我們。
另外,疼痛還意味著我們的身體或許出毛病了,提醒我們及早去看醫生,以便及時治療疾病。當你感到肚子疼的時候,也許是因為不小心吃壞了肚子,也許是因為器官出現了炎癥,比如闌尾發炎。所以當身體任何部位出現疼痛時,都不應掉以輕心,應提前就醫,查明原因并對癥下藥,才能使身體快快恢復健康。
疼痛是人的一種自我防御機制。大自然經過精心設計,讓人們能夠感受到與傷害程度相應的疼痛。沒有痛覺是危險的,它意味著人的傷害警覺和自衛意識的喪失。有的年輕人自恃身強體壯,對細微的疼痛漠不關心,結果卻釀成不可挽回的大錯。忍耐和克制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成功人物的優良品質,但有的時候,我們也應當傾聽痛苦,因為它試圖告訴你,你的大腦過于疲勞,噪聲吵壞了你的耳朵,看電腦太久傷了眼睛,喝酒多了傷胃……
三、維薩里——偷尸體的解剖學家
在《軍神》這個故事中,劉伯承將軍的右眼受傷,必須進行眼球摘除手術。同學們可能很少有過做手術的經歷,但對“手術”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如今,醫生通過外科手術,可以治療病人的許多疾病。做手術要依賴各方面的醫學知識,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人體解剖學的知識。做手術必須對人體結構有精確的認識,否則差之毫厘都會釀出“要人命”的大禍。下面,我們就講講“現代解剖學之父”維薩里的故事。
在公元2世紀的羅馬帝國,有一位叫蓋侖的醫生。蓋侖倡導親身觀察研究,從實踐中探索知識,他曾經解剖過羊、豬、狗、猴等各種動物,并根據動物的解剖知識來推測人體的構造。但是蓋侖從未解剖過一具真正的人體,因此,他的醫學知識存在許多錯誤,比如,蓋侖認為人肝有五葉,就是從狗的肝分五葉推想而來的,而事實上,人的肝分為兩葉。在16世紀之前,蓋侖的醫學理論一直統治著歐洲醫學界。
要把人體的構造摸個清楚,需要對真正的人體進行解剖研究。然而在15、16世紀之前,頑固的宗教勢力一直統治著歐洲,解剖人的尸體被認為是冒犯神明、大逆不道。人們寧肯去信奉一千多年前蓋侖的醫學書,也不愿對人體進行解剖研究,這就嚴重阻礙了醫學的發展。
16世紀,比利時有一位叫安德烈·維薩里的醫生,他成長于醫學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宮廷御醫,家中收藏了大量有關醫學方面的書籍。維薩里幼年時就喜歡讀這些書,從這些書中他受到許多啟發,并立下了當一名醫生的志向。
年輕的維薩里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學校里教的都是蓋侖的醫學書,解剖課的教師從來不親自向學生演示如何解剖,而只是拿著蓋侖的書照本宣科。維薩里對這些書里的醫學知識很是懷疑,既然蓋侖只解剖過動物,從沒解剖過人體,那么這些人體結構的知識就是沒有根據的。
維薩里勇敢地向學術的權威發起了挑戰。可是要到哪里去找人體來做解剖研究呢?這真是個傷腦筋的事情。維薩里只有冒險去墳場和行刑場“偷”尸體,在自己家院子的地窖里進行解剖研究。這怎么聽都像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故事,然而,恐怖故事卻有振奮人心的結果。經過對人體的解剖,維薩里發現人體內部的真實結構的確與蓋侖書中描述的有許多不同。蓋侖認為,人的心臟的兩個心室之間是有孔洞的,血液可以從右心室通過這個小孔流入左心室。而維薩里發現,心臟的兩個心室之間有著又厚又密的隔膜,非常結實。
二十九歲時,維薩里發表了他的名著《人體結構》。他也成了一名醫學教授,他鼓勵學生親自動手解剖實物,還把人的尸體搬進課堂,一邊解剖,一邊講解給學生們聽,令學生們大開眼界。1543年,維薩里主持了一場公開的解剖,對象是一位來自瑞士巴塞爾的臭名昭著的罪犯的尸體。在其他外科醫生的協助下,維薩里收集了這具尸體的所有骨骼,并組合成一套完整的人體骨骼系統捐獻給了巴塞爾大學,供研究使用。這個標本是維薩里唯一留存至今的標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解剖學標本,現在還在巴塞爾大學的解剖學博物館中展出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維薩里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勇于實踐,不能拘泥于書本教條。科學只尊重事實!
四、神奇的顯微鏡
沃克醫生為劉伯承做的是眼部手術。眾所周知,人的眼睛附近有非常復雜的神經網絡和血管組織,憑肉眼是無法看清的,那么醫生在做手術的時候是如何分辨清楚人體內部這些極為細小卻又錯綜復雜的神經和血管的呢?這就要依靠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顯微鏡了。正是在顯微鏡的幫助下,醫生才能夠完成許多極為復雜的高難度手術,救治病人。
小時候,你可能把玩過爺爺用來看報紙的放大鏡,也曾經把奶奶的老花鏡架在鼻子上戴著玩吧?放大鏡和老花鏡能夠幫助爺爺奶奶看清字和近處的事物,是因為它們使用了一種中間厚、邊緣薄的凸透鏡,利用凸透鏡的聚光作用,來調整物體呈現在我們眼中的圖像。
顯微鏡就是利用了凸透鏡來幫助人們看清肉眼不能分辨的細小事物,不過,顯微鏡的構造要復雜得多。顯微鏡分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在光學顯微鏡下,我們能看到生物體最基本的單位——細胞。而電子顯微鏡就更厲害了,它可以觀察到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這個大小是什么概念?這意味著電子顯微鏡可以讓人觀察到物質的分子和原子結構。
為什么顯微鏡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呢?在過去,人們只能用肉眼觀看事物,因此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也局限在用肉眼觀看到的世界里。17世紀初,開普勒發明了天文望遠鏡,這使人們的目光可以向太空延伸。同樣在17世紀,一個叫列文虎克的荷蘭人則用顯微鏡發現了一個人們聞所未聞的微生物世界。
列文虎克從小就喜歡自己磨制透鏡,并用透鏡觀察各種細微的事物。他磨透鏡的技藝十分精湛,他的透鏡最大能將物體放大30 0倍,也因此,列文虎克成了第一個用放大透鏡看到微生物的人。微生物,顧名思義就是人們難以用肉眼看到的極為微小的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雖然極為微小,作用卻是極大的,比如細菌,它們能引起人體的疾病,也能被用于各種食品的生產,我們吃的酸奶、啤酒和泡菜,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制成的。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微觀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在生物學、醫學、化學等許多方面的科學研究中,顯微鏡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本欄目文章選自《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五年級下冊》,溫沁園、鄭以然主編,邵小凡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6 月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