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1月15日上午,甘肅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隆重開幕,省長任振鶴代表省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報告圍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及省委十四屆二次全會精神,以過去五年和今后五年為時間軸,既全景式、立體式總結了富民興隴事業的巨大成就,也清晰描繪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甘肅圖景”。近2個小時的報告過程中響起30余次熱烈掌聲,掌聲的背后,是代表們對過去發展成績的認可和點贊,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期待。
作為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綱領”,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大指標、重大產業、重大工程、重大政策,改革發展聚焦的關鍵領域,以及謀劃提出的重點目標來梳理報告中的關鍵詞,可以清晰看到2023年全省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著力點。
關鍵詞1——“GDP”。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的關鍵之年,保持合理的經濟發展增速,有利于增強發展信心,進一步引導、凝聚各方面發展共識。報告提出,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這是在綜合考慮宏觀環境,充分估計發展態勢、機遇條件和有利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的,是一個主動作為、“跳起摸高”的目標,也是一個提振信心、引導預期的目標。從各地公布的2023年GDP目標看,31個省份的增速在4%至9.5%之間。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省(9.5%左右),最低的是天津(4%左右),其他省份大多集中在5%至6.5%,以6%居多,甘肅的目標從橫向來看是一個平均值、中間值,契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要求,也符合甘肅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過去五年,甘肅地區生產總值連跨八千億、九千億和萬億臺階,年均增長5.5%.增速從2017年全國第30位提升到第3位,實現6%的增長,甘肅是有基礎、有條件、有支撐的。但也要清醒看到,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疫情造成的經濟創傷、日益趨緊的要素約束,加之一些長期性、結構性的問題依然存在,實現這一目標,推動經濟復蘇與重振,絕不是輕而易舉、常規推動就能實現的,必須使出非常之力、下足超常之功,既要立足當下,采取針對性舉措刺激市場、培育新增長點,也要著眼長遠,進一步深化改革、調整優化結構。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全省上下朝著“GDP增長6%”這個既定的目標攻堅克難、堅定前行,2023年的甘肅,就一定能夠交出高質量發展的合格答卷、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關鍵詞2一“產業”。產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根基,是關乎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這幾年,甘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資源能源大省和老工業基地的實際,堅持工業強省、產業興省,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謀劃實施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重點項目,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提升到全國第12位,特別是搶抓“雙碳”機遇和大力發展新能源的窗口期,擴大新能源項目規模,壯大新能源產業鏈,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產業構建的重要牽引,產業發展呈現“質”優“量”增的喜人局面。報告從“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放大能源資源優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增強園區發展能級、提升金融服務質效”5個方面,安排部署了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謀劃提出“蘭州石化120萬噸乙烯、隴電入魯、隴電入浙、甘肅生物制品批簽發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字里行間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甘肅加快發展產業的自信、底氣和力度。就當前的甘肅來講,無論是“富民”還是“興隴”,無論是實施“四強”行動還是做好“五量”文章,都離不開產業這個基礎和關鍵。加快產業興省,當務之急就是要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為抓手,加快延鏈、補鏈、強鏈,進一步挖掘潛力、激發活力,創新驅動、重塑優勢,不斷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以產業大突破引領發展大突圍。
關鍵詞3——“消費”。消費是最終需求,是連接生產、流通、分配的關鍵環節。消費旺了,經濟才會活。這幾年,受疫情反復沖擊,居民不敢消費、不便消費、不愿消費的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去年我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8%,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偏離正常水平。消費受疫情的影響最大,恢復和擴大的潛力也最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談到擴大內需時,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對一個地方來講,無論是夯實發展基礎,還是培育發展動力,都要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報告以“聚力恢復擴大消費,加速推動市場回暖”為題對消費做出專門安排部署,也明確提出要提升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等傳統消費,培育社群營銷、直播帶貨、“云逛街”等新型消費。同時,還提出蘭州、天水、酒泉、張掖、慶陽要以打造區域特色消費中心城市為抓手,不斷提升對全省消費穩定增長的支撐力。當前,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經濟活動的全面放開,被抑制的消費潛力將加速釋放,消費將成為全省經濟回升的主引擎。關鍵就是要因勢利導,打出一套務實管用的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組合拳”,其中“第一招”就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大對困難群眾兜底性保障力度,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心里才能踏實,也才敢放開手腳去消費。同時,還要從優化消費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創新消費場景、完善消費政策等方面綜合發力,讓消費這駕“馬車”跑得更快更好.為經濟企穩回暖持續注入動力。
關鍵詞4——“投資”。投資是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2022年,在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下,甘肅落實國家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迎難而上、克難前行,經濟運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增速居全國第3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1%,增速位居全國第4,為穩住全省經濟大盤發揮了關鍵作用。作為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省份,投資依然是今年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報告提出,“搶抓擴大內需政策機遇,強化大抓項目、抓大項目鮮明導向,著力補短板、打基礎,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條件”,也謀劃了一批交通基礎設施、水利工程、城鎮建設補短板項目,這些投資項目既彰顯了加快發展的力度,更體現了情系民生的溫度,尤其是期盼多年的白龍江引水工程、蘭張三四線鐵路、平慶鐵路等一批牽引性、帶動性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或獲批建設,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作為政府投資的補充和延伸,甘肅民間投資占比達到42%。2月3日省政府印發的《促進經濟穩中有進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又向民間投資拋出“橄欖枝”,鼓勵民間投資更多進入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環保以及文化、旅游、教育、衛生、體育、養老、農業農村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可以期待的是,民間投資一定會在“攪熱”甘肅經濟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全省的固定資產投資一定會實現“開門紅”“全年旺”。
關鍵詞5——“民生”。為政之道,民生為要。2022年,我省堅持在發展中改善民生,著力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兌現了“無論財政壓力有多大,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的莊嚴承諾,特別是聚焦百姓關心的就業、醫療、教育、養老、住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急難愁盼”問題,用心用情辦好10件民生實事,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報告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加快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努力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并從就業、醫療、社會保障、文體事業等方面明確了重點任務,同時繼續安排部署要辦好的10件民生實事,“增補14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區義務教育中小學學位2萬個,改擴建農村中小學食堂400個,改造中小學廁所250個”“城鎮新增就業32萬人、支持1萬名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建設100個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完成4萬戶15.23萬人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開出了一份“情真意實”又“貨真價實”的民生清單,群眾生活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都得到了正面回應,一條條惠民政策,一串串民生數字,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熱氣騰騰的“民生溫度”。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終點,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沒有終點,人民的需求不斷發展,民生建設也要不斷跟進。只要把民生的“大責任”扛在肩上,從群眾最關心的地方做起,從群眾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堅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就一定能夠托起隴原兒女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