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歷史文化資源深厚,文物遺存豐富,“崇文、尚德、包容、創新”的武威精神彰顯著城市內涵。近年來,武威市從發展涼州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推進文旅融合等方面推動文化發展和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是,文化設施不平衡、創新傳播不夠、文化人才缺乏、社會參與不足等問題仍然突出。對此,應以問題為導向,從輿論宣傳、文化傳承、建章立制、人才建設等方面著力建設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的新武威。
前言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創造,其蘊含的文化和精神體現著城市卓爾不群的風格,滋養著城市發展。武威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遺存豐富,擁有眾多珍貴的文化遺存,彰顯著武威發展的歷史脈絡。武威市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07年創建成為省級文明城市,2018年、2021年兩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近年來,武威市大力弘揚涼州文化,持續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打造“書香武威”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擴大。2021年11月26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武威市第五次代表大會提出將“建設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的新武威”作為“六個新武威”[1]的建設目標之一,擘畫了武威發展新藍圖。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深入分析武威文化和社會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的放矢提出對策建議。
一、文化繁榮、社會文明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文化和文明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概念。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狀態。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泰勒認為:“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才能和習慣。”[2]對城市發展而言,文化和文明是相互統一的關系,二者彰顯著城市品質、城市風貌和居民素質。當今世界,文化和文明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主題,其意義體現在:
(一)文化繁榮、社會文明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
城市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集中展現的載體。城市發展不僅需要物質文明的進步,也需要優秀文化和社會文明的引導、催化,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是武威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和文明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是城市發展的巨大潛力。文化賦予城市持久的生命力,決定著城市的文化品位、價值理念和生活品質,優質的文化資源和文明的社會環境能夠轉化為城市發展的生產力,塑造差異發展的能力;文明的社會環境如居民素質、文化價值、道德修養等,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二)文化繁榮、社會文明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
文化、文明是一種精神價值體系。按照馬斯洛的理論,精神需要是一種超越性的需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富足,也包括文化熏陶和文明涵養。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是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塑造“人心”的重要工程,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劑,能引導民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良好的道德風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崇德向善、遵紀守法、文明有禮等,并在潛移默化中構筑起與現代生活相匹配的精神世界。
(三)文化繁榮、社會文明是歷史文脈的延續
人類文明進步催生了城市。城市凝聚了文明的主要樣態,也保留了大部分的歷史烙印和文化遺產,文化傳承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歷史遺跡、文物古跡和人文底蘊等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也是維系家國情懷、構建文化自信的重要紐帶。武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雷臺、文廟、古鐘樓、羅什寺等見證了武威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彰顯著崇文尚德、包容創新的精神。新時代武威的發展,就是要延續歷史文脈,傳承創新文化,并以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建設社會文明,滋養城市的精氣神,提升城市魅力。
二、武威文化和社會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文化挖掘和創新傳播不夠
武威文化發展和社會文明建設中,工作創新不夠,未形成特色品牌和核心競爭力。表現在:一是對涼州文化的挖掘、闡釋不夠,對歷史元素的提煉不到位,“涼州學”品牌影響力尚未形成,武威故事講述得不夠好,缺乏耳熟能詳、生動鮮活、深入人心的故事,文化特色不鮮明。二是文化表現形式單一,對以“馬踏飛燕”為代表的文物“活化”層次不夠,創意產品相對較少且層次較低,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的融合處于淺層次,以旅彰文的效果有待提升。三是精神文明建設缺少有影響力的特色項目或活動品牌。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平衡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受限,公共文化設施的總量、種類不足,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基礎設施缺乏、文化活動單一。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均衡,一些社區(村)公共文化設施不達標、利用水平不高,公共服務不到位,陣地作用發揮有限,難以滿足群眾對文化發展和社會文明建設的多元化需求。
(三)文化人才缺乏
文化領域高端人才特別是領軍型人才少,創新型、復合型、開拓型人才較為缺乏,制約武威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建設。一方面,文化建設中文物、考古、博物館展陳、圖書館、文藝創作等方面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人才斷檔問題突出。另一方面,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文藝編排、非遺保護、精品創作、市場運營等領域的人才較為緊缺。
(四)社會參與的深度、廣度不足
一些地方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滯后,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不高,參與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不濃。精神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文明城市創建中部分志愿者站點未開放,全民動員、全員參與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推動武威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聚焦實現“建設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的新武威”這一目標,需要科學審視文化和文明的時代價值,挖掘、闡釋、宣傳好武威優秀的歷史文化并促進其創新轉化和傳承發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營造文化繁榮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深度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
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武威文化繁榮和文明建設的基礎?;鶎诱透黝惤M織、科研院所應大力開展武威歷史文化研究,創新文化研究模式,壯大研究力量,組織開展“沙井文化”、漢代城址、武威史前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與調查研究,發掘整理形成體系,呈現更多精品力作。講好新時代武威故事,深度闡釋武威歷史文化的內涵,提煉其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將其與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時代價值相結合,并通過文化產品“活化”,打造具有鮮明辨識度的特色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加大宣傳力度,運用傳統和現代媒介圍繞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文化、歷史文化名城等進行宣傳,做強“涼州學”品牌,培育文化生態,加強文物IP開發和數字化轉化,推動武威歷史文化“走出去”,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影響力。
(二)“文化+服務”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品質
公共文化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方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主要體現。武威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建設內在地要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具體而言:第一,創新觀念,謀新求變。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在理念、內容、方式上的創新,不斷擴大服務范圍,拓展服務項目,做強“書香武威”、“一站式”閱讀室、涼州文化等文化品牌和節會品牌,拓展博物館的服務邊界,構建更高水平的基層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城市文化會客廳,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均衡化,提高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弱勢人群的文化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第二,創新服務方式和運行機制。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和服務方式的多樣化有利于盤活文化資源,提高服務質效。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如將文化場館的建設、運行、管理和服務委托給專業公司,由專業公司按照標準規范開展免費開放和各類文化活動,政府依法對其進行監督考核,有效破解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不高、人才短缺等問題。第三,加快發展數字服務。改變公共文化服務古板、靜態的印象,發展數字場館,優化自助服務設施,推廣“云服務”“云展覽”“云閱讀”等線上服務,為公眾提供惠民、便捷、時尚的文化服務,引導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之風。
(三)“文化+文明”深化精神文明建設
以“文化+文明”為支撐,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持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打造現代文明之城。第一,以政府為主導,開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城市文明是公共責任、公共道德、公共文化的綜合體現,政府應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規劃、組織、管理并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第二,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武威歷史文化為特色,全面提升核心價值觀在文化和社會文明建設中的凝聚、輻射、指引作用,創新核心價值觀表現形式,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眾道德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讓文明成為城市軟實力提升的不竭動力。第三,以人民為中心,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合理確定教育主題、內容和載體,策劃實施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提高群眾參與熱情。精神文明建設不應是“空中樓閣”,而是適應現階段多數群眾認識水平和符合當地歷史文化特點的接地氣的行動,才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第四,以市民主體作用發揮為重點,加強心理引導,促進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唯有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群眾個人、家庭和職業等維度的全面發展,武威文化和社會文明建設方能取得更大成效。
(四)“文化+旅游”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是弘揚武威歷史文化的有效路徑,也是宣傳社會文明的重要窗口。推進武威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建設,需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提高“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的影響力,以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促推文化和文明建設。第一,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產品。旅游產品能在短期內讓人們感受到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精髓。應依托武威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大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意旅游產品、特色文創產品,推動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動起來、走出去,讓游客體驗到武威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同時促進文化傳承、文明傳播。第二,創新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路徑。將文化資源的強保護與市場的專業化開發相結合,保存好文化遺產、歷史街區、文物資源等,開放利用文化遺存,通過符號性、功能性轉化植入新興文化業態,融入文化經營、文化創意、文化體驗、文化消費等各環節,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通過景區、旅游演藝產品、創意產品等實現文化價值。第三,推進文化富民利民。將文化“軟實力”和“硬實力”結合,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促進更加充分的文化消費,改善從業者的收入情況,增加文化自信,為武威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持。第四,強化文化科技創新。落實甘肅“強科技”行動,政產學研結合加大現代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應用,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創作感染力強的旅游演藝作品,以前沿性創新為動力推進文旅融合。
(五)“文化+人才”助推文化繁榮、社會文明
以武威文化和文明建設的現實需求為導向,“引”“育”“推”結合,對外引進高端人才,對內構建完備的培養體系,助推武威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建設。第一,引進高端人才。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薪酬制度,打破薪酬“天花板”,如對文物保護、考古、文藝編排、劇目創作、市場運營等急需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體現薪酬激勵作用,并注重改善人才工作生活環境,構建優質營商環境。第二,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機制。重視本土人才培養,通過交流培訓、交叉培養、換崗訓練等方式提升基層文化工作者能力素質,大力培養民間文化團隊、基層文化大戶和文藝愛好者,不斷壯大文化骨干隊伍。完善各類文化人才職稱評審制度,加大人才推選表彰力度,充分調動各類人才在武威文化、文明建設中的創新活力。
參考文獻:
[1] 2021年11月26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武威市第五次代表大會提出“六個新武威”的建設目標,其中包括“建設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的新武威”。
[2]中共中央黨??茖W社會主義教研室.文明和文化——國外百科辭書條目選擇[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56.
作者簡介
梁海燕,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決策咨詢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