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奕翔 侯姍姍 侯亞麗 侯育剛

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國教育部門提出了“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后服務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然而,在增加學生課外活動時間的同時,如何確保課后服務內容的質量和動態平衡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挑戰。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構建一種科學有效的優入劣出的監督評價機制,以指導和促進課后服務內容的發展。
一、評價機制的理論框架:原則,指標,方法與工具
在課后服務內容的監督評價機制中,需要明確一個基本原則,即“優入劣出”。該原則意味著對課后服務內容進行評價時,要注重篩選出優質的內容并剔除劣質的內容,以確保課后服務內容保持發展的動態平衡。實施該原則可通過突出關鍵指標,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區分評價層次,制定相應評價標準;通過激勵優秀實踐,設立獎勵機制;通過強化質量監督,糾正劣質內容。
這樣的評價機制有助于提升課后服務質量,為學生提供豐富、有益的課外學習經驗;為了準確評價課后服務內容,還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關鍵指標和子指標,以綜合考慮課后服務內容的各個方面[2]。首先,進行研究背景分析,詳細了解當前教育環境和學生需求,以確定評價指標需要關注的重點方向。其次,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咨詢,共同討論和確定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專家們能夠為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寶貴的建議。接下來,根據研究背景和專家咨詢結果,選擇與課后服務內容緊密相關且能夠反映質量和效果的指標,并篩選掉冗余或重復的指標。隨后,對選定的指標進行權重分配,確保不同指標在評價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與其重要性相匹配。權重的分配可以基于專家判斷、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多種方法。最后,將確定的評價指標和權重整理編制成評價指標手冊,明確各個指標的定義和計算方法,以便于后續實施評價工作的進行。
在設計評價方法與工具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方法,以獲得全面的評價結果。定性方法可以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具體經歷和體驗,而定量方法可以使用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手段收集大量數據,提供可量化的指標評估。其次,結合多元化的數據來源,如學生反饋、家長評價、教師觀察等,以獲取更全面和客觀的評價結果。這樣有助于避免單一來源數據的偏見和局限性。另外,建立定期的評價與跟蹤機制,對課后服務內容進行連續監測和評估。可以利用技術手段,例如數據記錄系統、在線平臺等,實現對課后服務內容的實時跟蹤和評價,從而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和工具,能夠更準確地評估課后服務內容的質量和效果,為實現動態平衡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這樣的評價機制將有助于不斷提升課后服務的質量,并為其持續改進提供有價值的反饋和指導。
二、監督評價機制的建立
為了課后服務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預期,需要建立一套動態平衡的監督評價機制,目的是及時獲取評價信息,促進持續地改進和提高課后服務的質量和效果[3]。同時,定期地評價和改進使得機制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環境,實現動態平衡的發展。
根據以上目標,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進行構建:首先,設定評價周期與頻次。確定評價周期的長度和評價頻次的次數是關鍵的一步。根據課后服務的性質和目標,可以設定合適的評價周期,例如每學期末、每學年末或每個季度進行評價。評價頻次應充分考慮服務的持續性和效果的變化,確保及時獲取評價數據,以便進行實時的監督和反饋。其次,建立監督流程與機制。建立一個完整的監督流程,包括數據收集、數據分析、評價報告和反饋等環節。確保數據的收集準確性和可靠性,并設立專門的人員或評價小組負責評價工作[4]。制定明確的責任和角色分工,并建立溝通和協作的機制,以確保評價流程的順暢進行和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客觀性。最后,制定改進措施和目標。根據評價結果,確定改進措施和目標,以解決存在的問題和提高服務質量。這些改進措施可以涉及課后服務內容、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等方面。確保改進措施與評價結果緊密結合,并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和時間表。同時,設立可度量的目標和指標,以跟蹤改進進展和效果,確保取得可持續的發展[5]。
三、應用監督評價機制的實踐方法
首先,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課后服務項目進行評價,從眾多課后服務項目中選擇代表性的項目進行評價。這些項目應涵蓋不同類型的課后服務,包括學科輔導、興趣培養、體育活動等。通過代表性項目的評價,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課后服務領域的質量和問題。其次,應用監督評價機制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使用事先設計好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收集課后服務項目的相關數據。這可以包括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問卷調查、訪談記錄、觀察記錄等。收集的數據需要進行整理和分析,以便評估課后服務項目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再次,分析評價結果,形成優化策略和建議,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和綜合考慮。這涉及評價指標的得分情況、優劣勢分析以及不同參與方的反饋和意見。通過深入分析評價結果,可以識別項目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策略和建議。這些策略和建議應該針對課后服務項目的不同方面,以達到提高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的目標。再次,驗證監督評價機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過實踐應用監督評價機制,檢查評價過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這可以通過評估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了解評價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過程以及評價結果的相關性和實用性。驗證監督評價機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對于其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再次,分析評價結果及改進措施,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具體改進措施。這可以涉及改進課程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增加家長參與度、改善設施設備等方面。通過有效的改進措施,可以提高課后服務項目的整體質量并滿足參與方的需求。再次,探討監督評價機制對課后服務內容的動態平衡的促進作用,通過對評價結果和改進措施的討論,可以探討監督評價機制對課后服務內容動態平衡的促進作用。動態平衡意味著根據需求和實際情況對課后服務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這可以通過監督評價機制中的優入劣出原則和持續評價來實現,以確保課后服務項目的持續改進和優化。通過以上的實踐方法,應用監督評價機制可以幫助課后服務項目提高質量,滿足參與方的需求,并實現動態平衡,從而推動課后服務領域的發展[6]。
結語
綜合以上的討論內容,監督評價機制在課后服務中顯示出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通過這一機制,能夠系統地評估課后服務項目的質量和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同時,監督評價機制還能促進課后服務內容的動態平衡發展,考慮到各參與方的需求與實際情況,通過持續地評價和改進,使課后服務項目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挑戰。然而,目前的研究仍然有改進的空間。未來的工作可以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并探索更有效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此外,還需要加強與學生、家長、教師等相關方的合作與溝通,關注他們的反饋和需求,以確保監督評價機制能夠更好地滿足參與方的需求。通過持續地改進與深入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課后服務的質量水平,推動整個領域的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薛維學,劉祎,楊帆.義務教育學校課后延時服務活動質量評價的實施策略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4):73-75.
[2]季海東,劉勇.“雙減”背景下學校課后服務的思與行[J].教師博覽,2022(11):17-18.
[3]“雙減”背景下,教育評價如何改革[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1):18-22.
[4]肖志丹.“雙減”政策下加強課后服務的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參考,2022(4):20-22.
[5]吳閣丹.“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后延時服務優化對策研究[J].教師,2022(30):66-68.
[6]楊富裕,方曉田.“雙減”背景下小學課后服務優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2(11):13-16.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雙減”意見下落實五育并舉為目標的課后服務內容保障研究》(編號:SGH21Y0405)
作者簡介:
牛奕翔,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計算機系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聯網、大數據應用及其相關交叉學科。
侯姍姍,就職于西安市中鐵中學。
侯亞麗,就職于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
侯育剛,就職于陜師大陸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