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以具象形態為邏輯起點,以發現人、回歸人、教育人為邏輯旨歸,探索在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新途徑。如何將資助育人進一步從“保障型”到“發展型”演變,更加深入地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增強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更加準確地把握網絡育人規律、創新網絡育人方式方法,做大做強網絡思政育人主陣地,是加快構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案例介紹
小張(化名),女,由母親撫養長大,家境條件十分困難。單親家庭,母親無固定工作,且身體不好,長期服藥。小張患有先天性眼睛疾病,具體疾病名稱尚未查明,壓力大時會暫時視線模糊甚至短暫失明。剛入學時,由于幼年生活艱難,該生形成了克制隱忍的性格,強烈的自尊心使得小張不愿將自己內心的焦慮、恐慌等心理壓力傾訴于他人,內心壓力無法釋放。而有一天,她對我說自己有退學的想法。我詢問具體原因時,她只說家里經濟比較困難,在班級感覺沒有存在感,想早點賺錢減輕母親負擔。經了解,小張的母親身體近期突然很不舒服,在醫院治療,治療過程需大筆醫療費用。該生壓力大導致自己眼睛出現暫時失明也需要手術,學習和考試都不在狀態,有一門考試掛科;另外一個原因在于該生語言表達能力不足,與人溝通能力欠缺,難以結交新的朋友,總感覺班級同學對自己存在偏見,致使自己心理負擔愈加沉重。
該生大一入學時以本專業第一名成績入學,性格內向,不愛在現實中表達自己,喜歡通過網絡展現自己,她原本信心滿滿打算獲取獎學金,因為掛科直接導致不符合評選條件,未能如愿。成績上的巨大反差,母親身體及小張自身身體的情況,使得她原本壓抑的內心更加壓抑沮喪,對周圍事物充滿敵意,常在網絡上發泄情緒,無心學習,與同學關系也進一步惡化,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醫院精神科檢查,結果診斷她是患了抑郁癥。
二、案例分析與解決方案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小張健康上已經出現了較大問題,學業上已萌生休學甚至退學的念頭。分析原因有:
一是家庭環境深刻影響著個體的身心健康水平。小張生活貧困,飲食營養不充足,資金缺乏,沒有能力及時醫治母親及自己的疾病,身體健康狀況和經濟壓力讓她對未來生活充滿擔心。
二是小張自我價值沒有得到體現,自我效能感在短時間內急劇降低,遠離家人孤獨感增強,對自己進行了一系列否定。小張肩負著家庭的厚望,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人生和家庭的命運。母親身體突然病情嚴重,她感到束手無策,情感上充滿自疚;由于母親常年服藥,也非常擔憂至親之人突發不測,精神壓力進一步增大。一般這樣的學生情緒在無人的時候比較暴躁,有人在時比較低落、不穩定,不愛搭理人,做事沒有興致,長時間易造成心理情緒積聚,對學習、生活造成影響,患上抑郁癥。
三是小張從小缺少父母陪護,由于父親在小張幼年時去世,母親常外出勞作不在家,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導致小張性格內向,習慣把自己封閉起來,獨來獨往,人際交往產生障礙;同時,自尊心強,比較在意他人看法,渴望得到認可,不愿將心事向老師、同學坦露,從而思想和心理負擔加重,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發展。
(二)解決方案
為了幫助小張盡快地走出困境,回歸正常學習和生活,筆者在育人工作中基于“扶貧、扶志、扶智”三結合的原則實施幫扶。
1.堅持談話,建立信任
在小張表達想法后,為深入了解情況,我便主動找她談心。她眼神游離不定有些緊張,對我也不是很信賴。隨后,我主動找她二次談心。當時她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張老師,我不想繼續讀下去了,不想再讓我媽勞累……”隨后把家里的情況一點點對我說出。我勸她:“你如果現在休學,并不能改善你的家庭狀況,母親辛苦供你考上大學,假如沒有學業有成會讓你的母親傷心,加重母親病情,掛科的事情我建議暫時不要對母親說,我相信你學業上調整好心態后一定可以做好。”隨后給她講述了一些發生在身邊關于貧困生擺脫困境的例子,鼓勵她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自立自強的堅韌品格。之后我定期去宿舍找她談話,約她去散步聊天鍛煉身體,跟進她的學習生活。
她思想上發生較大轉變是在上學期疫情期間,我鼓勵小張做了很多志愿服務同學,與同學關系有極大好轉,在學校里結交了幾個要好的朋友,在學校感受到了溫暖,性格也變得開朗了很多。
2.多元資助,解決訴求
針對小張的家庭經濟狀況,啟動緊急資助。需要緊急資助的情況要具有現實緊迫性,緊急救助旨在“救急”,將陷入急困的學生納入緊急資助對象[1]。從“獎、助、貸、勤、補、減”等六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幫助,努力助其解決在校期間的費用問題。
首先,根據國家精準扶貧的精神,我向小張及其家人介紹了國家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政策,并建議她們向學校申請貧困助學。經學生個人申報自評、班級民主評議、學院審核初評、學校復核終評,小張被認定為家庭經濟特殊困難學生,申請了國家助學金。同時由于小張家庭突發重大變故,學校給予了臨時困難補助。
其次,為小張爭取了一個勤工儉學的工作崗位,通過勞動報酬補貼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她的經濟壓力。學院團委為小張后期實習和就業提供必要的幫助,讓其不要因經濟困難產生思想壓力而影響學業。
最后,鼓勵小張參加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和比賽,并鼓勵其刻苦學習,爭取獎學金來緩解經濟壓力。小張在社團中積極工作,獲得了老師與同學的認可,目前擔任學校龍舟隊隊員和學院心理小家負責人,在組織活動和勸導鼓勵他人舒緩壓力的同時,自己逐步樹立了堅強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上學期的考試中專業排名第三,學業上有很大進步。這些幫助不僅有效緩解了小張的實際生活困難,而且讓其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為相關幫扶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3.朋輩互助,引領進步
朋輩之間年齡接近,學識水平相近,在學校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共通性大,互動性高,朋輩之間的自助、互助往往會起到顯著的效果。針對小張性格內向、自尊心強、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的情況,實施“暖心同行”計劃,安排同宿舍、同班同學主動與其說話、聊天,鼓勵其與同學一起參加班級活動,讓其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利用學校召開爭先創優表彰大會、身邊榜樣評選會、專題班會、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對困難大學生的誠信感恩教育,讓眾多得到助學金的同學體會到來之不易的榮譽與支持,讓困難大學生學會飲水思源,激勵貧困學生努力工作,奮發向上[2];同時,啟動“優秀黨員領航”朋輩輔導計劃,遴選品學兼優,在學習、科研、實踐等方面表現突出的黨員學生在學院的黨員值班室值班,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樹立其追求卓越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自信心,獲得前進動力。
三、案例啟示
教育扶貧是阻斷困難家庭代際貧困傳遞的重要途徑[3]。本案例將“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的原則應用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障學生心理健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挖掘其自身潛力,全面提升其自身綜合素質,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啟示如下:
(一)全員關注,共助成長,創建全員參與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格局
輔導員經常找學生談心談話,鼓勵學生合理規劃好學習、生活,避免思想上的焦慮。鼓勵學生主動與人交往,從點滴小事做起。同時,開展一對一幫扶,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實際困難,使其建立自信心,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
(二)聚焦需求,精準幫扶,完善全過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體系
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實現全過程育人。在新生入學前,利用微信、QQ等社交渠道,向同學們詳細講解綠色通道困難等級評定依據、獎助學金評比細則等資助工作的具體內容,幫助學生了解資助項目。同時,采用談心談話、大數據分析和家訪等方式,提高認定的精準度。入學時為學生提供心理和身體上的幫助,為學生開通綠色通道,幫助學生制定在校期間的學習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在校期間當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此類學生進行心理指導,隨時對貧困學生進行關注。
(三)搭建平臺,提升素養,落實全方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舉措
在精準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同時,對資助政策進行廣泛宣傳。將學生納入資助體系,減輕其經濟負擔。同時,廣開渠道,通過勤工儉學、實習實踐等方式,補貼學生生活費用。此外,密切家校聯系,全力做好家校育人工作,也是全方位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一種途徑。
四、結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舉措。輔導員應繼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精準資助為目標,將信息技術與資助工作深度融合,打造能夠體現資助工作效果的業務運作、資源共享、預警感知、科學測度、輔助決策等功能的智慧化數字平臺[4]。以構建“發展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為目標指引,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切實融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形成“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的有機結合,實現思政工作從“保障型”到“發展型”的轉變,為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實效賦能助力。
參考文獻:
[1]隋世鋒,程雁雷.高校學生資助法治化:屬性厘清及路徑優化[J].現代教育管理,2019(9).
[2]李義波.新時代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體系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4):68-70.
[3]閻茹,仲維維.教育精準扶貧視域下的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效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21(10):91-96.
[4]張務農.“互聯網+”助力學生資助工作的技術可能與倫理實現[J].當代職業教育,2017(5):4-9.
作者簡介:
張記蒙,教育學碩士,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專職思政輔導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