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萌


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如何發展中國電影、創作怎樣的電影作品、培養什么標準的電影工作者等重大問題,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這對電影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新時代電影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著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新時代下,如何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和電影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從更高站位上準確把握中國電影事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是我國電影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課題。作為影視工作者,我們必須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影視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人民朝氣蓬勃走向未來。我們應當把愛國主義作為影視創作的主旋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的影視工作者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影視作品,塑造出了一大批經典的銀幕形象,為團結凝聚人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文化交流互鑒,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如今,鄉村振興的時代課題是當下影視創作的重要命題之一,農村影視自然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作為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農村影視劇在反映時代變革、記錄鄉村實踐、塑造時代新人方面擁有獨特優勢,同時在服務農民、引領風尚和培根鑄魂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依托藝術的感召作用,農村題材影視劇更好地發揮了影視藝術在提高審美、引領風尚和教育鼓舞人民群眾方面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多部優秀的農村題材影視劇被搬上熒幕。例如:電視劇《老農民》《山海情》《大山的女兒》,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十八洞村》等,這些影視作品共同的創作經驗是努力挖掘藝術對人心的形塑作用、對善惡的感召作用,從而喚醒基層社會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是鄉土社會在新時代再出發的強大內生動力,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精神源泉。這類作品既具有良好的藝術價值,又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能夠將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充滿著奔放豪邁的時代正氣。
由筆者編劇的電影《無翅飛翔》,于2023年2月被授予陜西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該片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的是咸陽市淳化縣殘疾貧困戶劉文武因一次機器事故失去雙臂,面對迷茫、彷徨、生與死的掙扎,在各級幫扶干部的精準幫扶下,身殘志堅的他堅強面對人生,克服重重困難,創建專業養殖合作社,帶領身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中國青年報》評價此片將勵志、扶貧的題材開掘到了人性的深處,在生與死的臨界線上反思人的尊嚴和生存價值。
電影《無翅飛翔》首映儀式上,陜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說:“我看了這部影片,看的時候很意外,這部電影把扶貧和殘疾人的勵志結合起來,與其他扶貧題材影片有明顯區別,是一大亮點。”同時,影片的視聽語言流暢、故事的起承轉合到位,體現出西部電影對底層勞動者生活的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原型真人扮演自己的故事,這種手法特別真實,把很多紀實元素融入影片的拍攝中,讓觀眾能夠更真切、更貼近地去感受,整個表演也都是自然樸實。同時,很多觀眾在觀看影片時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被主人公不屈服命運的奮斗精神深深打動。大家紛紛表示,這部勵志影片讓人看著親切、感動,備受鼓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力作。
劉斌本人曾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當他看到自己的經歷在銀幕上一遍遍重現,既傷心又興奮。他說:“失去雙臂是傷心的過往,但興奮的是能以我的經歷、創業故事去感動更多的人,鼓勵更多的人一起去投入新農村建設,就是最好的事情。以前總是別人幫我,我希望也能幫助到其他人,回報社會。”
由此可見,農村題材影視作品既是一面鏡子,又是一面旗幟,可以從中審視基層社會發展的“天下民心”,可以觀照鄉村民風得失的“四方風俗”,也可以為鄉村文明提升起到“化人養心”的積極作用。面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號角和歷史召喚,農村影視劇創作大有可為。我們更應該不斷梳理總結優質農村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經驗和成功秘訣,挖掘出更多深刻主題及優秀人物進行影視創作。這是影視工作者應有的使命與擔當,做到用電影傳遞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精神。
但如今卻面臨影院“難進”鄉村的問題。提到鄉村觀影,人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過去很常見的露天電影,雖然條件簡陋,但在過去時代,它給農村觀眾帶來的快樂和陪伴,令人難以忘懷。現在,露天電影在農村已經很少見,即便有放映,也沒有多少觀眾捧場。有一位在農村放了幾十年電影的電影放映員說過:“我見過人山人海看電影的場面,也經歷過一場電影三五個人的蕭條。”
鄉村觀眾的確在流失,但不會消失。只要有合適的作品和觀影渠道,我相信鄉村電影市場就會一直存在。而現在要做的,不是簡單地增加農村鄉鎮電影院,而是需要規范農村電影市場,讓這個市場有利可圖。如果想要一步到位,真正實現讓農民在家門口看電影,必定要從渠道、平臺、市場、商業收益與分配等多個層面周到考慮,要把農村觀眾當成真正的消費者來看待。鄉村電影院可以在公益的基礎上建設,但從長遠考慮,還是要依靠農村觀眾的消費能力,讓農村電影市場真正融入整個大的電影市場,變成商業放映行為。唯有如此,整個電影產業才會重視農村市場與觀眾,為他們提供最新的、受歡迎的作品,讓農村電影市場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文藝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找準著力點,是影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我們影視工作者,更是要以積極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抓住中國電影“黃金時代”的機遇,勇于開拓創新,以影視創作助力鄉村振興,為鄉村建設譜寫贊歌,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和歷史的優秀作品。
作者簡介:
蘇萌(1984.8—),女,陜西西安人,漢族,任職于西部電影集團,三級編劇,研究方向: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