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若言/文
音樂劇是以“劇”為根基,綜合了歌、舞、表演,結合科技手段表述劇情的綜合型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發展,音樂劇的唱法和風格越來越貼近群眾。基于此,借鑒外國音樂劇產業發展模式,大力培養我國專業音樂劇演員,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變得極為重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娛界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加快音樂劇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步伐。然而,盡管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內高等院校開設音樂劇表演專業并招收學生,音樂劇演員的培養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我們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國尤其注重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基本素養培養和專業技能塑造。在國內高等院校內,音樂劇演員的培養工作以創作和實踐相結合的形式為主。
1992年,中國音樂劇專業誕生,武漢藝術學校當時的副校長沈承宙先生因此被譽為中國音樂劇領域的開創者。在之后的三十多年,多所獨立的藝術院校陸續開設了音樂劇學科,其中包括中央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作為中國戲劇教育的最高學府,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中,通過不斷完善自身的課程體系,與國際知名的音樂劇制作和教育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成為國內音樂劇演員培養的領軍基地。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學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該校畢業生在各大劇院、演藝團體以及各種演出活動中綻放光彩。
上海音樂學院是榮膺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以其音樂專業的教學優勢為基礎,深入研究并汲取國內外音樂劇表演專業的先進教學經驗,以音樂為引領,全面整合教學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
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是國內最早專注于現代流行音樂專業教育與研究的先鋒之一,同時它也為音樂劇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國際舞蹈學院成立音樂劇系。學院成立至今已培養各類專業人才近千名,形成了以音樂劇表演為主線,涵蓋戲劇影視、演藝管理等相關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優勢格局。在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創作歷程中,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不斷涌現出眾多優秀作品,其中不乏《天地運河情》《鶴之愛》等杰作。這些優秀的音樂劇作品也成為學院培養專業音樂劇演員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學院不斷加大對音樂劇產業的資金投入,積極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基地建設,以推動該領域的發展和壯大。
上述學校均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借助自身優勢資源培養音樂劇后備力量,為國內音樂劇市場提供復合型人才,并取得突出成果。如北京舞蹈學院培養出的阿云嘎、鄭云龍等人,因在全國知名綜藝節目中向大眾展示音樂劇的魅力獲得好評,正逐漸成為中國音樂劇演員領軍人物。
歐美是音樂劇的發源地和誕生地,擁有著倫敦西區(London's West End)與紐約百老匯(Broadway)世界兩大戲劇中心,它們分別代表著各自國家或地區音樂劇的獨特魅力,是世界音樂劇愛好者備受推崇的朝圣之地。百老匯和西區不僅是一種文化象征,更是一個涵蓋了資源整合、投資制作、營銷宣傳和衍生商業運作等多個方面的成熟而完整的產業體系。
在美國,戲劇教育貫穿于基礎教育課程中,從學生的學習生涯開始,音樂和戲劇的影響就已經開始滲透到他們的心靈深處[1]。在美國的高中階段,學生們可以享受參與戲劇制作和演出的機會。此外,百老匯的大師也會被邀請到學校授課,而劇場演員也會與學生們進行交流,即使許多商業大劇的門票價格相對較高,也會為學生提供優惠與便捷。
英美的音樂劇市場十分成熟,不僅劇目數量眾多,而且備受歡迎的劇目設有專門的劇場,因此演員們多年來只扮演一個角色的情況十分普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學校會提前向相關專業的學生傳授市場規則,以幫助他們快速適應市場環境。在《倫敦西區音樂劇產業結構分析》一文中,慕羽教授指出:“西區對音樂劇演員的培養會提升其職業素養水平。在提高表演能力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職業常識。所以除了常見的聲樂課、舞蹈課、戲劇課、劇目課四門大課程外,歐美學校還會設立一門職業課程,課程包括‘如何制作職業簡歷,如何處理社會保險、稅收等,如何成為演員公會成員等。’[2]”這類課程能夠最大程度教會學生未來如何在社會上保護自身利益。
演員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與社會的緊密協作,而且需要一個成熟的演出市場的現實刺激。近年來,中國的小型劇場和實驗劇場逐漸嶄露頭角,疫情結束后,大型劇場也開始逐漸恢復活力。相信未來在大、中、小劇場同時運營的環境下,我國音樂劇市場必將迎來屬于自己的繁榮景象。
日本和韓國這兩個非音樂劇起源國家,擁有與中國相同的東方文化背景。因此,它們的發展經驗對我們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自1953年創立以來,日本的四季劇團已經走過了70個春秋,憑借其占據的日本演出市場六分之一的份額和龐大的觀眾群體,四季劇團有著“四季奇跡”之稱。劇團中演員的專業度和職業化程度是造就這一奇跡不可或缺的一環。
首先,四季劇團的選拔面向全社會,面試人數眾多而且錄取率極低。而通過選拔的人還會被分為普通和研修兩類。前者短時間內能達到登臺的條件,后者還需要進一步訓練,短期內無法登臺。
在四季沒有明星效應。在最終演出之前,是無法確定某一角色究竟是由誰來出演的,也就是說,前一天彩排的主要演員未必就是明天正式演出的演員。一個主要角色通常會搭配三到五名演員,根據當天的情境,如演員當天的狀態等因素,確定表演最佳的那位為最終演出者。因此,演職人員表都是每天開場前才會印刷。除了固定時間的演出外,四季劇院還會考查平時不同考核方式下的成績和表現。四季劇團可以說是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演員們的日常考試就像是一把針尖,警醒著他們每天都像面試一樣,時刻保持最佳狀態。這就是為什么四季劇團的演員能成為專業代名詞的原因。
四季劇團是將專注的匠人精神注入內核的劇團,他們從來不求快速培養演員的捷徑。相反,他們更傾向于培養一些具備“慢熱”素質的演員,他們認為這些演員更具備匠人的品質。四季劇團對于看中的演員會不遺余力地為其提供最優質的創作培養條件。
2006年,新四季藝術中心落成,這是日本最完備的音樂劇演員培訓基地。該中心配備了一流的排練設備,聘請了國內外最杰出的教師為演員授課,同時還設有健身房和運動按摩師,為演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此外,還有一個專業的舞蹈學校為演員進行系統舞蹈教學,同時,還可以讓演員自己設計舞臺造型等,綜合性提高演員的表演表現力。雖然條件非常優渥,四季劇團所提供的所有課程均不收取任何費用。四季劇團為演員提供了最優越的條件,是為了讓他們無論是在競爭環境中,還是在訓練考核制度方面,都以全身心的投入和意志力的磨練為基礎[3]。
自2007年起,韓國政府與大邱市政府共同發起“大邱國際音樂劇節”,并于2012年實施每年一次的“支援原創音樂劇事業計劃”,旨在積極推進原創音樂劇的發展,培養優秀的劇本和編導演員[4]。
韓國政府對文娛產業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韓國各娛樂公司也注重“造星”。在踏上演藝之路之前,韓國藝人必須接受全方位、高強度的訓練,只有通過一系列嚴格的考核,他們才有可能獲得出道資格。而能出道的這些藝人大多都同時擅長聲樂和舞蹈,還會涉足影視領域。而音樂劇演員需要具備聲樂、戲劇和舞蹈這三個方面的一定基本功,音樂劇與演藝圈相互滲透,這使得韓國有了后天發展音樂劇得天獨厚的土壤。
許多已有名氣的韓國明星,在從事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會選擇以音樂劇演員的形式進行自我修煉,不斷提高。例如,近日在韓劇《黑暗榮耀》中扮演河道英一角的鄭成日則長期活躍于音樂劇舞臺上,韓國流行男子組合“東方神起”成員金俊秀和“超級少年”男團成員圭賢都在之后轉型為音樂劇演員。
韓國音樂劇和演藝圈的互通,與日本四季劇團禁止團員進入熒幕的規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是以全方位的“演員跨界”培養模式,源源不斷為音樂劇輸送人才的同時,讓藝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能發光發熱;一個秉承了日本人的嚴謹和“集體大于個人”的思想理念,以嚴謹和集體至上的思想觀念為指導,堅持最正統的演員培養模式,讓藝人不斷精進。但總而言之,日韓兩國都是能夠準確地捕捉到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特點,并以此為突破口進行音樂劇發展,兩個畫風截然不同的國家都成功地將本土音樂劇推向了世界舞臺。
我國的藝術類專業學生在畢業后主要以進入事業編制或合同制的演藝團體為主要就業方向,他們的演出形式、內容和受眾群體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為了提高就業率,加上“學習—就業”模式本身的單一化,當前各大音樂學院的音樂劇教育趨向保守,這導致無法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也難以形成藝術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
因此,在音樂劇演員培養方面,相關從業人員還是需要更多的探索,以助力學生更好地實現由“學生”到“演員”的轉型。
學生對角色的高度認同感、投入度與個人品質、素養的不斷提高,是職業化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學生演員向職業演員轉換的關鍵所在。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演員,除了有極強的專業技能外,還應有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自我革新、主動學習的動力,對音樂劇事業存有敬畏之心等。
近年來,中國音樂劇市場的蓬勃發展表明,中國觀眾的審美觀念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為了適應這種趨勢,中國的音樂劇演員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借鑒國外的豐富經驗,還需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演員培養模式,為我國音樂劇市場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產品需求。■
引用
[1] 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慕羽.倫敦西區音樂劇產業結構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2):69-77.
[3] 王翔淺.藝術與經營的奇跡——淺利慶太和他的四季劇團[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8.
[4] 陳健瑩.管窺韓國音樂劇產業化之路——首爾、大邱音樂劇節調研之行[J]音樂劇苑,2014(8):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