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彩 田象菊
(臨沂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山東 臨沂,276000)
現階段,物質生活條件十分豐富,大眾生活模式有了明顯變化,在這一背景下,糖尿病發生率明顯提升,預計到2045年發病人數可達到6.29億[1]。如果未進行必要干預,血糖水平持續增高,會損傷神經系統、腎臟、心腦血管系統、眼部、足部,有引發并發癥的可能,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殘疾,明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患者血糖水平長期處于控制欠佳的狀態,導致體內代謝紊亂,神經功能受損,該病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極大,需盡早采取治療及干預措施,延緩病情發展。自擬中藥方足浴可疏經通絡、活血化瘀;足部穴位按摩理論基礎為經絡腧穴說,通過特定手法按摩患者足部穴位,對其身體產生良性刺激。本研究旨在探討其對神經病變程度、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臨沂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摸球法分成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32例)。入組對象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齡均在50~79歲。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錄入統計學軟件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臨床試驗,見表1。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臨沂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表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指標項目觀察組(n=32)對照組(n=32)χ2/tP性別男17190.2540.614女1513輕度1514疾病嚴重程度中度1315重度 4 3年齡(歲)62.08±5.2762.13±5.350.0380.970 0.3200.852病程(年) 4.36±0.28 4.39±0.320.3990.691 BMI(kg/m2)23.83±1.1523.76±1.200.2380.813空腹血糖(mmol/L) 9.65±1.34 9.63±1.370.0590.953餐后2 h血糖(mmol/L)13.72±2.1113.69±2.060.0580.954
納入標準:①均經實驗室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符合DPN的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T2DM)防治指南2013》][2];中醫依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診療規范初稿》[3]確診,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證;②生命體征穩定;③具備清醒意識及一定配合能力,無相關治療禁忌。
排除標準:①合并足部潰爛者;②合并其他嚴重糖尿病并發癥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皮膚破損或嚴重感染無法耐受治療患者;⑤依從性較差無法完成研究配合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包括糖尿病教育、運動治療、飲食控制和降糖藥物控制血糖和營養神經癥狀治療。采取足部護理干預措施、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引導患者合理護理足部,學會檢查足部,避免穿露腳趾、過緊的鞋子,保持鞋襪干燥,注意保持良好的透氣性,加強足部健康,堅持做腿部非負重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的改善。嚴格控制飲食,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出院后每周電話隨訪患者實施情況,共隨訪4周。
觀察組給予自擬中藥方足浴聯合足部穴位按摩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依據益氣活血方結合臨沂市中醫醫院用藥經驗自擬足浴方:取桂枝15 g,丹參、紅花、桑枝、懷牛膝、大黃、透骨草各30 g,黃芪60 g,上述藥材加水煎煮成1 000 mL,將藥液倒入足浴器內,再加溫水9 000 mL,溫度控制在38~40℃,使患者將雙足浸泡在藥液內,30 min/次,1次/d。②足部穴位按摩:足浴結束后按摩患者足三里、涌泉穴、三陰交、太溪穴,10~15 min/次,1次/d,按摩力度以患者感覺酸、麻、脹為度。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個月。為了確保研究結果準確性,除了各組治療及干預措施外,不得接受其他方案治療或是服用對結果存在影響的藥物。
①神經病變程度:采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評估患者神經病變程度,滿分19分,得分與神經病變程度成正比[4]。②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兩組患者正中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③中醫證候積分:依據《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5]制訂評分量表,針對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異常發熱、發涼等癥狀進行評分,單項根據嚴重程度從0~3分,總體分值越高表明臨床體征及癥狀越嚴重。④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I)評估患者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得分與生活能力成正比[6]。
數據錄入SPSS 25.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TCSS評分上,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TCS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病變程度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病變程度比較 (,分)
組別例數TCSStP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212.16±2.358.25±1.797.4870.000對照組3212.12±2.379.63±1.315.2020.000 t 0.0683.519 P 0.9460.001
在MNCV、SNCV上,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提高(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MNCV、SNCV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 ,m/s)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 ,m/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SNCV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243.79±2.6566.43±2.85a36.45±1.5351.34±2.11a對照組3243.72±2.2857.14±2.17a36.22±1.3943.72±2.23a t 0.11314.6710.62914.041 P 0.9100.0000.5310.000組別例數MNCV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兩組患者均有所改善,與治療前相比顯著,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比較 ( ,分)

表4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比較 ( ,分)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tP觀察組3210.25±1.195.66±1.0616.2930.000對照組3210.47±1.088.04±1.079.0420.000 t 0.7748.939 P 0.4420.000
在BI評分上,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提高(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BI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活能力BI評分比較 ( ,分)

表5 兩組生活能力BI評分比較 ( ,分)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tp觀察組3264.35±2.8083.81±3.5424.3900.000對照組3264.47±2.6276.16±3.2915.7230.000 t 0.1778.954 P 0.8600.000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血糖水平異常增高,極易增加相關疾病發生風險,若長時間無法良好控制血糖,有引發多種類型并發癥的可能,會明顯影響生存質量。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是糖尿病主要并發癥之一,患者受長期高血糖影響,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觸覺感覺減退、行走不穩、手部協調性異常、眼瞼下垂等癥狀[7]。該病無法治愈,若不及時控制病情發展,易引起睡眠障礙、心臟驟停、焦慮、抑郁等并發癥。中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消渴病痹癥”范疇,病機為氣陰耗傷、瘀血阻滯,治療原則以補氣養血、通經活絡為主[8]。年齡、血糖、血脂異常、病程等都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雙下肢在運動過程中會出現傳導異常情況,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肌電圖的應用提升了疾病診斷率,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出患者的實際病情。現代醫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以控制血糖為主,改善患者身體循環功能和強化營養神經,雖然能夠緩解癥狀,消除疼痛,但是并不能夠根治疾病。穴位按摩是在中醫理論知識引導下進行的保健按摩,通過按壓經絡穴位,配合滲透力較強的手法,達到放松肌肉、緩解疲勞的目的,使人體機能得到調節,最終增強人體免疫能力,穴位按摩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的功效。中藥足浴聯合足部穴位按摩能發揮出熱、藥、通的三重效果,提升身體血液流通的速度,降低血液粘稠度,控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減少酶活性,使人體組織供氧能力得到改善,解除神經周圍小血管痙攣,緩解營養神經小血管緊張度,提高其彈性,保障受損神經的基本血液供應,及時地修復受損神經,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會逐步地加快。但還是需要注意,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肢體末端皮膚會受到血液循環障礙、營養供應不足等的影響,導致患者的感覺能力減退,皮膚溫度降低,因此,在足浴的時候為了避免燙傷,需要有效地控制足浴溫度,太熱會燙傷皮膚,太涼會影響到足浴的效果,并且足浴時間也不能夠太長,這樣會使患者足部皮膚角質層受到損傷。同時穴位按摩錯誤手法、定位都會加重患者肌肉疼痛感,使病情更加嚴重,為了能夠達到穴位按摩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開展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按摩進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
臨床上多通過服用降糖藥等方式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但作用有限,難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藥足浴具有悠久歷史,常被用于提神醒腦、消除疲勞,該種方式主要利用熱力傳導原理,將雙足浸泡至溫度適宜的藥液中,藥物成分可通過皮膚滲透到患者體內,進而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9]。桂枝可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丹參可活血調經、祛瘀止痛,紅花可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桑枝可祛風除濕、通利關節,懷牛膝可強健筋骨、補益肝腎,大黃可攻積下瘀、清熱解毒,透骨草可散瘀消腫、舒經活絡,黃芪可補氣固表、利水托毒,將諸藥水煎液用作足浴藥液,能夠溫通經脈、消除寒痹[10]。足三里可通經活絡、升降氣機,涌泉穴可散熱生氣,三陰交可寧心安神、補陰除煩,太溪穴可益腎滋陰、調理沖任,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摩,能夠調節氣機、疏通經絡、扶正祛邪[11]。自擬中藥方足浴聯合足部穴位按摩操作簡便、安全無創,能夠加速患者血流循環,改善神經營養狀態,中藥足浴所產生的熱力效應能夠擴張足部皮膚毛孔及毛細血管,促使藥物成分滲透,穴位按摩能夠放松肌肉、興奮神經,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12]。
從本研究結果可知,在TCSS評分上,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究其原因是由于自擬中藥方足浴聯合足部穴位按摩能夠幫助患者放松肌肉,加快血流速度,以此改善神經組織缺血缺氧狀態,緩解神經病變[13-14]。本研究中,在MNCV、SNCV上,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按摩能夠對患者身體產生良性刺激,進而興奮神經系統,加速神經傳導速度[15]。同時研究顯示,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兩組均有所改善,與治療前相比顯著(P<0.05),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BI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提高(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BI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自擬中藥方足浴聯合足部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自擬中藥方足浴聯合足部穴位按摩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對神經病變程度有顯著降低作用,還可加快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考慮到本次研究納入對象有限且研究時間較短,可能對結果存在一定影響,后期條件成熟可進行多樣本長周期研究,以期獲得更為準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