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靜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上海,200025)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重,冠心病作為臨床較常見的慢性病,在我國發病率日漸增長,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臨床認為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管腔縮小甚至堵塞,加上冠狀動脈功能的變化,極易導致心肌供血量不足,最后使患者心肌出現缺血、壞死的現象,臨床癥狀為心前區絞痛或者壓榨痛,直接危及生命[1-2]。針對老年冠心病,臨床除了常規救治之外,還需給予適當的護理服務,尤其是當部分老年患者的依從性較差、缺乏對疾病的認知時,護理結果將直接受到影響。此外,常規護理內容較單一,僅單純按照醫囑進行指導,且未關注其自我管理能力,極易降低護理質量,延緩患者康復進程。因此,尋找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至關重要[3-4]。保健護理模式作為新型護理方案,主要從患者身心狀態及生理功能等層面進行調整或者干預,以此提升機體的健康水平;加上病情監測、管控病情發展等措施,提供對應的生活指導,以此促進患者機能康復。保健護理模式具備一定系統性、綜合性及整體性,可通過外界壓力保證患者健康處于穩定狀態,加上優質的護理服務調整患者機體中反應,以此達到重建平衡能力的目的[5-6]。此外,該護理中對患者開展三級護理措施,能夠起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并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本研究選取2021年5月—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觀察,探究保健護理模式運用于疾病中的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5月—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通過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齡64~83歲,平均年齡(73.41±2.58)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0±1.69)年;學歷: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至大專18例,本科及以上13例。對照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齡62~85歲,平均年齡(73.82±2.16)歲;病程4~13年,平均病程(6.88±1.34)年;學歷: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至大專17例,本科及以上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所納入患者與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有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②與《穩定性冠心病基層診療指南》[7]中冠心病的診斷標準相符,經臨床確診。
排除標準:①心功能等級不超過2級者;②聽力或者視力障礙者;③病歷資料不完整者;④認知障礙或者精神疾病者;⑤合并嚴重心律失常、惡性腫瘤、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者。
對照組選擇常規護理。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指導日常生活方式,囑咐其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告知其注意休息,不可過度勞累;待其病情穩定,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加強飲食管理,鼓勵患者戒煙戒酒,多食用高纖維以及高維生素類食物,減少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
研究組選擇保健護理模式。(1)一級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完全了解其病情及飲食、生活習慣,針對不良生活習慣及時進行糾正,鼓勵其戒煙,適量飲酒,幫助其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積極控制體質量,并告知自我血糖、血壓的監測方式,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圍。選擇通俗的語言講述冠心病相關知識,并告知日常保健方法。講解堅持用藥的必要性,要求其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定時定量的服藥,不可擅自增減劑量,并對常見藥物的作用機制、不良反應、注意事項進行介紹。同時了解其內心真實想法,及時通過強化認知、情志轉移等方式疏導患者情緒,幫助其建立康復信心,指導患者通過放松身體、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控制情緒,使其保持放松愉快的狀態。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盡可能減少人員流動,減輕對患者的刺激。(2)二級護理:密切關注患者體征及病情的變化,加強用藥指導。定期邀請專家開展健康教育講座,組織病友相互交流,鼓勵恢復情況較好者分享經驗,整理疾病知識、居家護理方法等并將之制作成手冊進行發放。待患者出院時,留取聯系方式,定期通過微信、電話、上門探視等方式進行隨訪,實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及時提供幫助,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3)三級護理:聯合社區加強對患者的管理,通過隨訪監督患者居家期間的生活習慣,每日定時提醒患者服藥,鼓勵家屬對患者進行監督,加強飲食管理,同時還可鼓勵其適當運動,按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并指導自我病情監測,囑咐其定期入院復查等。
(1)護理后評價各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非常滿意:85~100分,一般:70~84分,不滿意:<7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2)通過日常生活、急救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情緒管理五大項評價各組的自我管理能力,各項滿分均10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3)選擇生活質量評分,即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中四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機能、精神健康、健康狀況)測評,各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優[8]。
(4)分別于護理前后通過超聲心動圖測定各組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每搏輸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
(5)護理前后測評各組的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分值均20~80分,SAS:50分為界,>50分焦慮,分值越高焦慮程度高;SDS:53分為界,>53分即抑郁,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高[9-1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變量用[n(%)]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對比 [n(%)]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比(,分)
日常生活組別例數急救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情緒管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505.21±1.728.79±0.934.83±1.518.26±0.755.76±1.919.03±0.314.62±1.448.53±0.845.09±1.669.14±0.46對照組505.36±1.777.64±0.554.92±1.607.11±0.375.52±1.748.44±0.814.87±1.527.60±0.534.93±1.638.72±0.90 t 0.430 7.5260.289 9.7230.657 4.8100.844 6.6210.4862.938 P 0.668<0.0010.773<0.0010.513<0.0010.401<0.0010.6280.004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 (,分)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 (,分)
健康狀況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5054.16±5.2783.71±2.0358.34±4.9190.13±1.4246.72±6.3785.16±1.7257.24±5.8392.11±1.4060.35±4.7587.82±2.09對照組5054.88±5.6976.25±3.6757.61±5.0384.82±2.0648.05±6.8180.33±2.9156.81±6.2186.07±2.9559.82±5.1381.39±3.77 t 0.656 12.5770.734 15.0071.009 10.1040.357 13.0800.536 10.548 P 0.513<0.0010.464<0.0010.316<0.0010.722<0.0010.593<0.001組別例數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機能精神健康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LVEDD、LVESD小于對照組,但SV、LVEF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的對比()

表4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的對比()
LVESD(mm)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5065.29±4.1751.48±2.593.36±1.025.52±1.5729.67±6.8955.03±9.3256.78±6.6749.22±2.15對照組5065.88±4.0359.43±3.113.41±1.134.56±1.4230.28±7.0446.19±8.1057.26±6.3453.85±3.92 t 0.719 13.8900.2323.2070.438 5.0620.369 7.323 P 0.474<0.0010.8170.0020.662<0.0010.713<0.001組別例數LVEDD(mm)SV(L/min)LVEF(%)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SDS、SAS評分對比 (,分)

表5 兩組患者SDS、SAS評分對比 (,分)
SAS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5053.29±2.0625.77±1.1452.04±3.2622.19±1.60對照組54.14±2.3830.92±1.7651.98±3.1134.54±2.37 t 1.909 17.3660.094 30.539 P 0.059<0.0010.925<0.001 SDS組別例數
自我管理最早于1977被提出,屬于慢性病管理模式之一,主要對慢性病患者實施健康宣教,使其了解自身病情,同時掌握疾病相關的保健知識與技能,進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并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促使其主動參與治療及護理中,使其病情具備快速恢復的條件[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更高(P<0.05),說明保健護理模式可顯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更加積極配合護理,促進病情盡快穩定。本研究采取的保健護理模式通過健康宣教使患者認知能力提升,并告知日常保健方法,有效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配合治療的依從性增加,為病情快速穩定提供新方向[13-14]。
由于冠心病屬于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常見病,其發生機制與肥胖、高血脂、吸煙、糖尿病等因素息息相關,尤其是老年人群,其機體各項器官功能已經呈現逐步退化的趨勢,極易增加冠心病發生的風險,同時降低其生活質量[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P<0.05),證實保健護理模式能夠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提升,為預后提供保障。近幾年,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冠心病的病死率明顯降低,積極改善或者提升存活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機體功能極為重要。生活質量是指個體的心理狀態、生理健康、社會功能等,重點強調個體的主觀感受,對患者功能狀態的影響極大。因此,保健護理模式中通過各方面的引導,培養患者規范作息、健康飲食、適量運動等良好習慣,從而對患者機體狀態、病情及身心健康發揮重要作用,為臨床診治的順利開展提供前提,以此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7]。
本研究結果中,護理前,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LVEDD、LVESD小于對照組,但SV、LVEF較對照組更高(P<0.05),說明保健護理模式心功能明顯改善,加快病情穩定。由于冠心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損傷,通過常規治療雖然能夠恢復心功能,但無法解除致病的風險因素,且治療后需要一定恢復期,在此期間,臨床可選擇適宜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為加速心功能恢復、保障預后提供前提。經分析,保健護理模式作為新型護理模式,主要由護理人員從用藥、運動、飲食、心理等方面著手,為患者制訂個體化的護理方案,針對患者不同誘發因素,提供對應的護理措施,并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監督,鼓勵其適當運動,增強自身免疫能力,促進心功能改善,加速其康復進程[18]。
由于冠心病的病程較長,極易復發,從而增加患者住院頻率,進而延長康復周期,與此同時也容易消磨患者意志,使其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直接影響治療結果[19]。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降低(P<0.05);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研究組能夠減輕患者負面情緒,使其滿意度升高。保健護理模式中通過三級護理措施,從飲食情況、生活狀況等方面出發,有效阻滯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及風險因素,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幫助其重建康復信心[20]。
綜上所述,保健護理模式的效果更好,可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可減輕負面情緒,促進心功能改善,提升生活質量,患者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