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赤峰市醫院采血室,內蒙古 赤峰,024000)
現階段,在門診最常見問題是患者采血等待時間長,多數患者采血前需要空腹,等待時間長會提升患者的不滿情緒,此外門診采血患者數量大,護士工作繁重,極易出現漏采、誤采的情況,對患者疾病診斷造成不良影響,患者就醫滿意度降低,因此需要醫院重點關注[1-2]。現階段,人工管理模式仍然是很多醫院門診采血工作的主要方式,人工管理模式需要登記,取號碼,患者排隊等待叫號,一些患者在檢查項目需要的情況下會有插隊情況,如對餐后血糖進行測量需要在規定時間內采血,否則會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造成不良影響,但其他患者會不滿于患者插隊[3-4]。同時,在等待號碼發放時,極易出現人為失誤,患者需要重新采血檢驗,浪費了醫療資源[5]。智能采血管理系統是集智能貼標模塊、排隊管理模塊、樣本傳輸模塊以及采血工作臺為一體的實驗室分析前管理系統。該系統簡化了采血的貼標簽、核對、選擇靜脈、消毒皮膚、二次核對、穿刺采血、拔針按壓等一系列流程,提升了效率,從而改善了就診患者排隊抽血等候時間長的狀況。本研究分析了2022年1年—2022年12月赤峰市醫院門診采血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門診智能采血管理系統的運用。
選取2022年1年—2022年12月赤峰市醫院80例采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工作方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研究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40.23±6.56)歲。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40.11±6.2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具有清晰的意識;②具有正常的言語溝通能力。
排除標準:①有視力障礙;②有聽力障礙。
對照組采用傳統采血管理模式護理。臨床醫生首診開檢查單,患者或家屬在自動繳費機繳費或前往窗口繳費,后前往采血分診臺排隊取號,將采血條碼打印出來。護士依次叫號,患者前往相應采血窗口,護士對患者信息進行人工核對。依據檢驗項目選取合適的采血管,貼上條碼后采血。負責護士將標本手工簽收并分類擺放。高峰期主要通過采血窗口增加的方式將采血工作效率提升。
研究組采用智能采血管理系統護理。動脈血標本采集標準化流程:護士接單后,(1)開單正確:①告知患者動脈血標本采集相對靜脈血標本采集難度較高,采集時患者疼痛感較強,并無法保證一次穿刺成功,若穿刺失敗,患者需再次繳納動脈采血器的費用,患者表示可以接受,記錄患者體溫、血氧濃度及聯系方式,準備下一步操作。②APP繳費出現自動退費情況,提示患者到人工窗口再次繳費;暫不采血,解釋說明,標本未交費不能及時化驗,提前采血會影響結果;再次繳費成功后,第一時間到窗口采血,并做好后面等候患者的解釋工作。③血氣針:備同類型的血氣針三支,采血前檢查血氣針質量、完整性、有效期;選擇穿刺點:第二與第三之間掌橫紋靠近尺側。告知患者不能完全保證一次性成功(告知時詢問保留患者聯系方式)。采集成功,及時補齊同等血氣針。采集失敗的兩種情況:完全不出血,搏動不好,采集失敗;采集有部分血標本,但不足1.5 mL。統一解釋為搏動差采血量不夠,需重新采血。(2)開單錯誤:①病情較重:無家屬陪同,分診、導診護士幫助其與醫生溝通修改;有家屬陪同,繳費單背面標注正確開單內容后,家屬與醫生溝通修改,患者等候區等候,導診、分診護士身旁陪伴,密切觀察病情,隨時做好病情變化準備。病情較輕:無家屬陪同,繳費單背面標注正確開單內容后,囑患者與醫生溝通修改,護士電話聯系醫生解釋說明情況;有家屬陪同,繳費單背面標注正確開單內容后,家屬與醫生溝通修改,患者等候區等候。②條碼打印。送檢:開到急診搶救室的單子,護士送檢。開到急診檢驗科的單子,配送員配送,自己需特別關注血標本并10~15 min內及時與檢驗科檢驗員溝通,核查檢驗結果,出現問題第一時間與患者溝通(護士預留患者聯系方式)。
靜脈血標本采集標準化流程:(1)開單正確:①告知患者靜脈血標本采集注意事項,詢問患者是否空腹,解釋說明告知單內容,查對,消毒;打印采血標簽;選擇穿刺點:肘正中、頭靜脈或手背靜脈,禁止選用橈靜脈。再次查對,消毒,采集血標本;脫針:未采集完成,道歉二次采集血標本,采血針質量問題進行二次穿刺,做好解釋溝通,采集成功立刻解開止血帶。②APP繳費出現自動退費情況,提示患者到人工窗口再次繳費。③采血完畢,指導患者正確按壓棉球及按壓時間,與患者做好按壓交接(凝血障礙患者有皮下血腫風險),二次排隊者提前告知等候區等候。(2)開單錯誤:①病情較重:無家屬陪同,分診、導診護士幫助其與醫生溝通修改;有家屬陪同,繳費單背面標注正確開單內容后,家屬與醫生溝通修改,患者等候區等候,導診、分診護士身旁陪伴,密切觀察病情,隨時做好病情變化準備;病情較輕:無家屬陪同,繳費單背面標注正確開單內容后,囑患者與醫生溝通修改,護士電話聯系醫生解釋說明情況;有家屬陪同,繳費單背面標注正確開單內容后,家屬與醫生溝通修改,患者等候區等候。②檢查采血針管、有效期、完整性、開單內容是否正確。③送檢體檢血標本:護士查對避免空管、標本采集錯誤等現象。門診血標本:打包前窗口護士與配送員共同核對,避免采血管使用錯誤或漏采血標本等情況。
①采血等候時間。②采血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采血不良事件發生率=(誤采+漏采+標本量不足+采血差錯)例數/總例數×100%。③疼痛程度、焦慮程度。分別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6]、焦慮自評量表[7]進行評價,總分分別為0~10分、0~100分,分別表示無痛至劇痛、無至嚴重。④采血配合度。分為完全配合、部分配合、完全不配合,配合度=(完全配合+部分配合)例數/總例數×100%。⑤采血滿意度。采用赤峰市醫院自制采血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信度為0.888,效度為0.987,內容包括采血處環境、采血等候流程、采血等候時間、采血護士態度4項,每項1~5分,總分4~20分,評分越高滿意度越高。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采血前等候時間、整體采血等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采血等候時間比較 (,min)

表1 兩組采血等候時間比較 (,min)
組別例數采血前等候時間整體采血等候時間研究組406.00±1.4810.46±1.77對照組4011.34±2.8316.91±2.13 t 10.575 14.730 P<0.001<0.001
研究組患者采血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采血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焦慮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程度、焦慮程度比較 (,分)

表3 兩組疼痛程度、焦慮程度比較 (,分)
焦慮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404.36±1.121.02±0.3130.23±6.1210.12±1.26對照組404.41±1.322.75±0.4530.52±6.3621.23±3.56 t 0.183 20.0230.208 18.607 P 0.856<0.0010.836<0.001組別例數疼痛評分
研究組患者的采血配合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采血配合度比較 [n(%)]
研究組患者的采血處環境、采血等候流程、采血等候時間評分及采血滿意度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采血護士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采血滿意度比較 (,分)

表5 兩組采血滿意度比較 (,分)
采血滿意度總分研究組403.21±0.513.86±0.564.05±0.423.42±0.5614.57±2.40對照組402.64±0.472.45±0.522.07±0.373.27±0.6310.46±1.75 t 5.198 11.669 22.3731.126 8.751 P<0.001<0.001<0.0010.264<0.001組別例數采血處環境評分采血等候流程評分采血等候時間評分采血護士態度評分
采血后2 h患者自行到窗口領取采血檢驗單是醫院門診部門以往采用的常規采血流程,患者采血前需要保持空腹狀態,同時等待時間較長,因此會有較多的負面情緒,特別是在患者數量較多、缺乏理想秩序的情況下,更易產生矛盾與糾紛,影響醫院社會形象[8-9]。有研究表明,與常規采血流程相比,門診全自動智能采血管理系統更能在極大程度上減少誤采、漏采、標本量不足、采血差錯的發生,提升采血準確率[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采血前等候時間、整體采血等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智能采血管理系統在門診采血護理工作中能夠縮短患者采血等候時間。原因為臨床智能采血管理系統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有效管理采血過程,能夠提升管理效率,減少人為操作的誤差,提升采血質量和效率[12]。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采血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智能采血管理系統在門診采血護理工作中能夠減少采血不良事件的發生,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焦慮程度。原因為全自動智能采血管理系統能夠通過自助報道、自動備管等方式連接醫院、實驗室信息系統和患者采血檢驗信息,顯著改善人工操作帶來的諸多弊端,有效提升了準確率,同時能夠為醫院信息化建設提供便利,一方面為患者節省了時間,另一方面又有效提升了醫護人員及門診工作效率[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采血配合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采血處環境、采血等候流程、采血等候時間評分及采血滿意度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智能采血管理系統在門診采血護理工作中能夠提升患者采血配合度、采血滿意度。原因為門診智能采血管理系統具有更優的質量、更佳的效果,且具有更便捷的操作。同時,智能采血管理系統有效解決了門診采血難題,繳費后患者通過就診卡于自助取號機領號并排隊,等待叫號,被叫號后于指定窗口抽血,并用條形碼自助領取檢查結果,縮減了以往繁瑣的流程,縮短了患者的等待時間,避免了人工可能引發的問題,有效節省人力,避免糾紛的發生,也不會顯著影響檢測標本[14-15]。此外,本研究兩組患者的采血護士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是因為智能采血系統機械化,縮短了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減少了護患溝通等,因此患者對采血護士態度的看法變化不明顯。
綜上所述,門診采血護理工作中智能采血管理系統的運用效果較傳統采血管理模式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