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輝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保健所十八病區,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老年癡呆癥又被稱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在老年人群中常見的退行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發病后表現為記憶力缺失,還會出現空間和時間定向障礙,隨著病情加重,其癡呆程度加重,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給其日常生活及家庭帶來極大的困擾[1-3]。對于老年癡呆癥,臨床主張在患者發病后對其開展積極治療,而為確保患者治療效果,需在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4]。常規護理措施的針對性不足,對于老年癡呆癥患者的干預效果不夠理想,而心理護理是一種專門針對心理問題實施的護理措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致力于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親情陪護是一種強調家庭關懷作用的護理措施,主張給予患者充分的家庭關懷。為探討親情陪護與心理護理聯合用于老年癡呆癥患者中的效果,本研究選擇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50例老年癡呆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和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50例老年癡呆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75例。對照組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齡65~87歲,平均年齡(76.04±4.35)歲;合并疾病:高血壓20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研究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齡65~89歲,平均年齡(76.39±4.21)歲;合并疾病:高血壓21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與其家屬自愿配合相關研究,對研究內容完全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病史詢問、影像學檢查,符合老年癡呆癥的診斷標準[5],確診老年癡呆癥;②年齡已滿65周歲;③采用鹽酸多奈哌齊治療,至少持續用藥3個月。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合并血管性癡呆;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在意識層面和精神層面伴有障礙;⑤中途患者或家屬脫落研究。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為患者及家屬發放健康知識手冊,配合健康知識手冊為患者及家屬講解老年癡呆癥的相關知識,列舉患者發病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并按醫囑給予患者對癥治療藥物,將用藥方法、用藥期間及用藥后的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家屬,做好用藥后生命體征監護工作,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異常情況,需立即查明常情況出現的原因,再作出相應的處理。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親情陪護聯合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親情陪護:與患者家屬進行聯系和溝通,在溝通時為其詳述家庭關懷及親情陪伴對于患者病情控制的作用,讓家屬在患者治療期間陪伴患者,給予患者關心、支持及鼓勵,同時,讓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告知患者家屬一些干預方法,如家屬可反復向患者講述既往的經歷,利用老照片、老物件等過往患者記憶深刻的物品來喚起患者記憶。②心理護理:注意在與患者溝通時為其說明和列舉既往成功治愈的相同疾病的患者,使患者得到激勵后增強治療的信心,并詢問患者是否有心理方面的問題,鼓勵患者勇敢表達內心想法,根據患者的講述內容對其心理情況進行分析,分析患者心理方面是否有不良心理情緒的產生及其產生原因,再根據心理分析結果安撫患者,引導患者調節自我情緒。如患者因記憶混亂、缺失而出現不良情緒,需由患者家屬配合,共同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狀況、生活質量及家屬護理滿意度。①心理狀況:包括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具體評估方法為:選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焦慮情緒進行評估,量表總分0~56分,以14分為臨界值,評分>14分時表示患者存在焦慮情緒,評分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抑郁情緒進行評估,量表總分0~54分,以17分為臨界值,評分>17分時表示患者存在抑郁癥狀,評分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②認知功能:應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對患者認知功能開展評估,兩項量表的總分均為0~30分,臨界值分別為17分、26分,最終評分越高認知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選用Barthel指數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分值0~100分,最終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④睡眠狀況:采用多導睡眠監測儀在夜間對患者入睡潛伏期和實際睡眠時長開展監測。同時選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患者睡眠質量開展評估,量表總分0~21分,評分與睡眠質量呈反比[6]。⑤生活質量:應用由WHO制訂的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開展評估,量表評估維度為生理、心理、環境、社會關系,每個維度的評分均為0~100分,最終測評結果中該維度的評分越高,該維度生活質量越好[7]。⑥護理滿意度:應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對患者家屬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開展調查,問卷滿分100分,0~59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一般滿意、81~100分為很滿意,滿意度=(很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心理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抑郁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7517.82±2.5114.59±1.42*23.58±3.3218.27±2.19*研究組7517.61±2.4612.93±1.27*23.40±3.2515.76±2.03*t 0.517 7.5460.336 7.279 P 0.606<0.0010.738<0.001焦慮評分組別例數
護理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7520.31±2.5223.47±3.19*18.73±2.1521.94±3.06*61.48±6.5270.59±8.43*研究組7520.42±2.5726.95±3.43*18.89±2.2425.16±3.21*61.72±6.40 81.65±10.27*t 0.265 6.4340.446 6.2880.227 7.209 P 0.792<0.0010.656<0.0010.820<0.001組別例數MMSE評分MoCA評分
護理后,兩組患者入睡潛伏期、實際睡眠時長、睡眠質量評分均較護理前得到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患者入睡潛伏期短于對照組,實際睡眠時長長于對照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狀況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睡眠狀況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睡眠質量評分(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7564.45±12.7142.63±8.75*4.16±1.246.89±1.02*15.27±2.3212.46±1.58*研究組7564.70±12.5833.79±7.94*4.21±1.258.04±1.13*15.10±2.3510.30±1.21*t 0.121 6.4790.246 6.5420.446 9.400 P 0.904<0.0010.806<0.0010.656<0.001組別例數入睡潛伏期(min)實際睡眠時長(h)
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社會關系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7573.81±5.2080.34±6.42*73.23±5.1480.87±6.17*73.34±5.3179.16±5.23*73.18±5.0979.83±5.40*研究組7573.96±5.1787.05±6.59*73.45±5.1387.39±6.28*73.52±5.4986.47±5.78*73.40±5.1686.92±5.71*t 0.177 6.3160.262 6.4140.204 8.1210.263 7.813 P 0.860<0.0010.793<0.0010.839<0.0010.793<0.001組別例數生理心理環境
研究組患者家屬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老年癡呆癥是一種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變性疾病,其起病隱匿,病情呈進行性發展,屬于最常見的老年人群癡呆病變,患者在發病后出現進行性的記憶障礙、認知功能損害,隨著病情進展,其語言能力也會逐漸喪失,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8-10]。對于老年癡呆癥患者,在臨床上尚缺乏特效治療藥物,多采用鹽酸多奈哌齊實施對癥治療,而在治療期間,為更好地控制老年癡呆癥患者病情,合理的護理措施也必不可少[11-13]。
本研究對研究組患者實施了心理護理和親情陪護,根據患者個體化需求及實際情況來制訂護理方案,使得護理方案能夠更加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實際護理需求,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精神。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理護理與親情陪護措施實施后可增強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護理效果,更好地改善其心理、認知功能,提高睡眠質量。究其原因為在老年癡呆癥患者治療期間的常規護理措施以簡單宣教、用藥指導、生活基礎護理等措施為主,對于患者各個方面護理問題的針對性不足,缺乏個性化,導致護理效果不夠理想。而心理護理是對于心理問題實施的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主張針對患者潛在或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14-15]。同時,根據老年癡呆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記憶缺失等情況,在親情方面加強對患者的干預,讓家屬更多地參與到護理工作中,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和親情關懷,有利于幫助患者控制病情,避免患者因心理和生理雙重方面的不適而影響到夜間睡眠。
因老年癡呆癥患者在發病后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其日常生活中多有不便,致使其生活質量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理護理與親情陪護措施的落實可促使老年癡呆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減輕對其生活質量造成的不良影響。究其原因為心理護理、親情陪護措施的實施幫助患者解決了心理問題,改善了其認知功能,可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逐漸恢復,減少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之處,使其生活質量隨之提升。
護理滿意度是衡量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維持良好的護理滿意度是構建護患和諧關系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家屬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親情陪護、心理護理措施的落實對于患者家屬也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可使其對于護理服務更加滿意,究其原因為心理護理與親情陪護的護理方案,充分尊重了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個體化需求及實際情況,使得制訂的護理方案能夠更加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實際護理需求,其護理措施加強了對于患者的干預,使得患者的護理問題得到解決,還可使患者家屬在參與護理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更加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從而減輕家屬對于患者的擔憂。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癡呆癥患者實施親情陪護與心理護理,可改善患者心理、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睡眠及生活質量,還可使患者家屬對護理服務更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