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軍 周龍 高磊 李昱茜
1899年,沙俄在大連開埠建市,殖民統治大連7年。日俄戰爭后,大連又被日本殖民統治達40年。近代大連地區的氣象觀測及臺站建立,與中國近代特殊的歷史息息相關。日俄殖民時期,均在大連建立氣象站。有關資料記載,1902年沙俄在今大連勝利橋東北方向的濱海街、創造街一帶建立了氣象觀測站(圖1)。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后,日本因戰爭需要,在大連建立氣象站并開展氣象觀測,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這段歷史中,沙俄時期留下的有關氣象觀測開展情況的檔案資料少之又少。本文從史料出發,對沙俄殖民大連期間氣象觀測開展情況研究考證。

圖1 1902年沙俄建立的大連氣象站(來源:大連市氣象局檔案館)
東清鐵路是1896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后,允許沙俄在中國東北地區修筑與經營的鐵路。1903年7月14日,東清鐵路全線通車。日俄戰爭(1904年)后,沙俄把南滿鐵路的長春至大連段轉讓給了日本。
1897年12月24日,沙俄以還遼有功為由,派出軍艦強占旅大。1898年3月和5月,沙俄迫使清政府與其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和《續訂旅大租地條約》。這兩個條約規定,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水域租與俄國,為期25年。
沙俄霸占旅順、大連后,無視中國的領土主權,1899年,擅自把旅大租借地改為俄國的“關東省”,又稱關東州。同年7月,沙俄將青泥洼改為達里尼市。并按照其“關東省”計劃,加緊擴建以軍事入侵為目的的海上基地旅順港,興建了以政治和經濟為中心的大連市,開發了作為經濟掠奪跳板的大連港。1902年3月達里尼(大連)至滿洲里通車。1902年建成大連商港并宣布其為自由港,向各國商船開放,欲將大連建設成為其在遠東的中心城市。至日俄戰爭前,古老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新興的城市,成為遼東半島上最大的近代化港口城市。
沙俄占領大連期間,1902年建立的氣象觀測所,沒有留存下來原始觀測資料。研究者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氣象記錄,在相關文獻中記載和發現的資料,建站年代與資料年代存在不一致現象。
在日本國會圖書館的一份1904年2月2日印刷的日本外務省文書《達尼情況》(達尼:即“達里尼”,原文日語“ダルニー”,沙俄占領時期對大連的稱呼)中,有大連的氣候概況,可以找到沙俄占領時期的氣象觀測記錄,包括空氣溫度、氣壓、天氣觀測、風向風速項目,其中注明有從“達尼觀測站”觀測到的1899年2月—1902年12月的部分氣象統計項目(圖2),這條信息將沙俄開展氣象觀測時間前推到了1899年,也是近年首次發現的沙俄時期觀測記錄。這份資料含達里尼(大連)測候所1899—1902年觀測統計資料,觀測要素有月氣壓、氣溫、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水汽壓、風向風速、雨雪日數、雷電日數、電光日數等。

圖2 1899—1902年達里尼(大連)測候所部分氣象資料(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在一份美國駐牛莊(營口)領事館報告中,發現了1900年達里尼(英文DALNY,大連)氣候資料(英文),內容包括氣溫、降水與風向頻率(圖3)。

圖3 1900年大連氣象觀測資料
這兩個發現把沙俄在大連開展氣象觀測的時間往前推了3年,說明1902年勝利橋北沙俄氣象站建站之前,沙俄已經在大連開展了氣象觀測。但沙俄時期的具體氣象觀測情況,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鐵路建設與氣象因素密切相關,可以說氣候對鐵路建設的影響首當其沖。合理利用氣候因素趨利避害,線路測量、設計、材料運輸等,在中東鐵路工程局先遣隊的人員配置中包括了氣象技師。
1898年5月28日,東清鐵路公司以哈爾濱為起點正式著手鐵路工程的建設。1898年5月8日,由建設中東鐵路的俄國先遣隊技師維謝洛佐夫設立了中東鐵路氣象觀測站,并于1898年6月9日開始觀測。建設中東鐵路時,由于指揮部設在香坊,因此氣象站也建在香坊。
1898年7月6日,又確定了南滿支線的建設,同日下令把支線的工區分為8個工區開始施工,其中,第一工區在哈爾濱,第六、第七、第八工區均在旅順口。1898年6月,哈爾濱和綏芬河同時開工,9月旅順開工,就是說,哈爾濱和旅順是同時動工的。1902年8月,南滿支線的旅順口至公主嶺間建成通車,足以證明沙俄對旅大的重視,對港口出口的急迫性。日本作者山本晴彥在帝國日本氣象觀測(滿洲·關東州)一書中寫道:沙俄租借旅大,以哈爾濱為首,在鐵路沿線陸續開設氣象觀測所,有理由推斷沙俄在當時的大連開展了氣象觀測。
由[日]滿史會編著,東北淪陷十四年史遼寧編寫組譯的《滿洲開發四十年史》記載沙俄對冰上軌道的保養:一般觀測包括每天要對06時、12時和18時的氣溫和最高及最低氣溫進行測定,每天測定冰厚等,并據此用預估的氣溫和歷年相比較,有助于對冰厚增加狀況的判斷,同時也可以成為判斷春季解冰期的有效資料。
沙俄興建大連商港,最初計劃在大連灣的北岸柳樹屯一帶建港。當時認為這里已有清政府設防建港的基礎,便著手收買了沿岸的大片土地,想在建港同時,興建一個“亞力山大”和“尼古拉斯克”式的城市。因施工前經中東鐵路公司的實地勘察和海底探測,發現沿岸海底泥沙較大,口岸朝南,易遭受南風之害,不利于船舶???,久而久之有被泥沙淤塞的危險。且腹地狹窄,不利于市街的發展,鑒于上述不利因素,改變計劃,重新確定了“達里尼”(大連)港的建港方案。后來經過考查,認為風向、氣候均適宜的青泥洼改建為東方最大的深水不凍港更合適。大連灣具有深水、不凍、不淤泥等優越的自然條件,還有一個優越的地理條件,就是西部有馬欄河,可以為未來城市提供淡水資源,因此,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在這片土地修建達里尼港和達里尼市。
沙俄占領大連時期,開展氣象觀測時間不是有關文獻記載的1902年,至少在1899年的2月或者更早,即在東清鐵路修建時建立了氣象觀測站并開始氣象觀測。文獻記載的1902年建立氣象站,應該是與東清鐵路公司屬于不同系統,或是沙俄出于城市建設管理角度正式有了固定的氣象工作場所,有關真實情況需做進一步研究。
深入閱讀
大連市氣象志編纂委員會, 2014. 大連市氣象志. 北京: 氣象出版社.
遼寧省地方志編纂委員辦公室, 2002. 遼寧省志·氣象志. 沈陽: 遼寧民族出版社.
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編委會, 1995. 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 北京:氣象出版社.
大連市科學技術志編纂委員會, 1994. 大連科學技術志. 大連: 大連出版社.
丁力, 2009. 沙俄和日本占領時期大連的城市建設. 蘭臺世界, (9):70.
沈悅, 2015. 東省鐵路研究(1897—1913). 吉林: 吉林大學.
上田恭輔. 露西亞時期的大連. 張曉剛, 譯, 2015. 大連近代史研究,12: 476-485.
山本晴彥, 2014. 帝國日本氣象觀測(滿洲﹒關東州). 東京: 農林統計出版社.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年4期